谁来养活老年中国
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被打破后,却没有成熟的新模式可以替代。不久以后,中国将面对空前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高峰,同时也将第一次面对老无所养的凄惨景象。目前靠借新债换旧债的养老体系必然难以为继。到时候谁来养活老年中国?
人们已经注意到,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而且这个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很不协调,即所谓的“未富先老”问题。庞大的老年群体在保险、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养老保险的负担日益沉重。与此直接相关的一个事实是,目前国内的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已经到了政府不得不考虑推迟退休年龄、降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的地步。
现在的养老金缺口到底有多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前任部长郑斯林给出的数据是2.5万亿,而世界银行认为,2001年到2075年间,中国养老金缺口将达9.15万亿。
对养老金缺口大小的估计,需要基于很多参数的推算,例如平均余命,所以就有不同版本。确定这个参数的过程又牵涉更多参数,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工资增长率等。对任一参数的预测差之毫厘,得出的结果就相距千里。但即便按最保守的估计,目前的养老金缺口也是个难以填补的窟窿。
目前媒体讨论的养老金缺口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当年收的养老保险费不够支付当年的养老金支出,另一个是指“空账问题”。
根据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按正常流程来说,企业和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后,一部分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另一部分应存在个人账户中留给自己退休后使用。但问题在于,养老金制度从开始实施到现在,这些个人账户几乎就是空的,收入的资金全用于支付给退休人员,部分地区养老保险费一直处于收不抵支的状态。
另一方面,正在加速的人口老龄化会迅速扩大养老金的缺口。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已经从解放初的35岁提高到73岁。同时,持续数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累加效应开始显现,造成人口结构性老化。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8.1%,2020年达到11.2%。
几千年来,老人在中国是幸福的。传统文化要求人们尊重长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孝为核心的宗族制度就是中国传统的养老体制。今天,只有老人留守的“空巢家庭”已成常态。由人均寿命延长和计划生育带来的人口结构性老化,更让421家庭(家里四位老人、两个劳动力、一个孩子)面临养老困境。传统的养老模式逐渐被打破。但是,取而代之的养老体系却是个旁氏骗局。
据道,2001年以来,在覆盖的城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中,参保人数平均增速为4.04%,已经低于离退休职工人数的平均增速6.64%。养老金的筹集主要依赖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长此以往,养老金的供求链条必然断裂。
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的养老金体系是靠年轻人投入的钱,去支付已经退休的人员的养老金,是借新债还旧债。由于未来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增长速度,将远远快于上缴养老金的人数增长速度。当一个年轻人要供养四到六位老人的社会结构普遍形成,养老金体系的资金供求就会完全失衡,加上政府财政收入急剧下降,社保资金管理不善,这个庞氏骗局注定要破产。
新中国前三十年,人民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就是为了以后能有个好生活。后三十年里,少数人却把属于人民的成果窃取了,毁灭了人民的希望。终有一天,人们发现老无所养、生存底线受到威胁的时候,必然要求承办肇事者。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