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小岗村之“痒”还要“痒”多久?

2025-02-24 观点 评论 阅读
小岗村之“痒”还要“痒”多久?

看了新华社消息《小岗村再按两次红手印,留住沈浩书记》,这则消息是悼念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同志的,写得十分生动,特别是沈浩妻子那一声“沈浩,回家吧!”的哭喊,实在让感人泪下。但是细读其中的一些材料,感觉到小岗村之“痒”还很“痒”。

首先是沈浩为什么不能回家?文章结尾说:

在沈浩去世的3天前,严金昌对沈浩说,沈书记,现在3年又到期了,我们还想再扣你三年。沈浩笑着说,我不走了,永远在小岗干了。严金昌老泪纵横:“没想到他真的永远留在了小岗。”
其实,9月24日,小岗村183名群众已再次摁下红手印,写信给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要求再次挽留沈浩。信中写道:“国家政策再好,没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是不行的。而沈浩同志,正是我小岗村的一位好的领头人。请求省委组织部、财政厅把沈浩继续留在小岗村……”

这说明,小岗村至今自身还没有一个理想的好的带头人。过去小岗村搞不好集体生产,闹单干,是因为没有好的领头人。单干后仍然搞不好,还是这个问题。上面派来了有奉献精神的沈浩书记,他们就抓住不放,扣了再扣,现在把沈浩永远留在了小岗村。小岗人喜欢别人的奉献,喜欢有奉献精神的人,为什么自己就不能树立一点奉献精神呢?

再就是“富裕坎”的问题。消息说:沈浩是用实干、实绩赢得了小岗人。村民们掰着手指头向记者细数沈书记三年干了哪些事:优质葡萄由原来的80亩发展到200多亩,亩均纯收入3000多元;建起了小岗村养殖示范区、“大包干纪念馆”,“红色旅游”吸引了大江南北的游客;先后开办了钢构厂、装饰材料厂、节能电器公司等企业;开通了有线电视、自来水,兴建了居民小区和卫生服务中心,争取资金修建了14公里柏油路,解决了小岗村行路难———2006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20年没有迈进富裕坎”的瓶颈,在沈浩任职的第三年被突破。

可惜的是,这个突破很大部分靠的是外援,而不是内力。特别是,从“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出世后,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70岁的毛凤英家境贫寒、常年生病”,“徐庆山住的房子是危房,经不起狂风暴雨”等细节看,小岗村跨过这个“富裕坎”的还是部分人,并没有走上共同富裕的路。既然分田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上级又派来了好的领头人,还有许多的外援,搞了三十年还不能共同“迈进富裕坎”,小岗村的先进靠什么来体现呢?凭什么让全国来学习它呢?

还有一点不太好理解的就是文章中说:

69岁的五保户韩庆江患有肺结核,没钱医治,是沈浩把他送到镇医院住院治愈,没让韩庆江花一分钱。韩庆江说:“要不是沈书记,我这条命早就没了。”
50多岁的关友林全家6口人,4位智障,生活十分困难,他告诉记者,沈浩对他特别照顾,自己的被子、衣服都是沈书记送过来的。
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出世后,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找到沈浩,他二话不说就从自己口袋里掏出1000元。
70岁的毛凤英家境贫寒、常年生病,她两次找到沈浩都没空手而归,一次1000元,一次500元……

不知道这些钱是沈书记私人的钱还是公款。如果是沈书记私人的钱,那就太不应该了。沈书记出了力还要出钱,这个书记当得也太吃亏了。如果是公款,则有些不妥当。它至少说明小岗村书记的权力太集中了。幸亏沈书记是个不腐败的好书记,要是遇到一个想腐败的书记,那是很容易腐败的。这里涉及到民主管理问题,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普遍的问题。

现在一提到小岗村,就让人身心发痒,忍不住就要抓一抓。这个痒是中国农业的大痒,不知道这个痒要痒到什么时候。

标签:书记   这个   好的   富裕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