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香奈尔退学事件
经过网络上几天时间的热评,关于北外女生香奈尔同学被强制退学事件似乎已经渐渐尘埃落定。这期间,有同情香奈尔同学猛烈抨击目前的教育制度及教育部、北外等机构的;有为教育部、北外辩护,鸣冤叫屈,认为香奈尔哗众取宠的。
现在仿佛渐渐的大家都冷静了下来,开始理性的看待这件事。
我曾经在看了香奈尔写在网站上的一篇《妈妈,我被北外强制退学了》的文章之后,马上发了一篇文章,对于香奈尔文章中提到的国家教育部、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今天,我又看到了一篇文章,是一位资深新闻人写的一篇《关于北外香水女生的争论》,文章提到要向北外的刘老师道歉,并对香奈尔写博文的目的进行了质疑。
经过几天的思考,综合网络各方面的信息,我也渐渐的对这件事有了一点新的看法。
首先,无论北京外国语学院和香奈尔同学两方哪方有理,我们都不能对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工作的刘老师有过分的责难。原因很简单,刘老师并不能左右事情的进程,也不能左右北外领导的决定,更不能改变事情的结果。作为北外的老师,他只是执行单位的决定而已。激进的网友们要对刘老师展开人肉搜索是不恰当的,因为他只是整个事件中一颗微不足道的棋子而已。
然而,对于这位新闻人接下来对于香奈尔女生的质疑,我并不敢苟同。首先,在香奈尔三月4号开博评论目前关于强制性外语教育的时候,她绝对不会想到自己的文章能够在网络上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换句话说,她绝对不会想到自己在写了这些评论强制性的外语教育的文章之后能够在网络上“红”了起来。
有一个故事能够说明这样的道理。西红柿又叫狼桃,很久以前在西方是一种观赏的植物,人们并不认为它能够食用,终于有人看到这么鲜嫩的果子忍耐不住,于是就尝了一个。发现非常好吃,并且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于是,西红柿才慢慢的流行开来。就这位第一个品尝西红柿的人来说,他并不能想到在自己品尝之后,会让西红柿变成人们喜爱的食物,而他将成为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被人怀念。也许西红柿真的有毒,他吃了会毒发身亡;也许西红柿只是看着好看,其实相当难吃。有多种情况都不能使他因为发现一种可以使用的果子而流芳千古。幸运的是,只有一种情况,而他恰好赶上了。
关于香奈尔,我想也许情况差不多。她并不是为了红而写,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些评论强制性外语教育的文章在网络上到底有是什么样的影响。现在,她红了,人们反推过去认为她写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走红,实在是有些牵强。
另外,即使她在后来事情的发展中有了要红的想法,犯得着用这么大的代价么?学位证没有了,甚至肄业证也成问题。北京外国语学院说白了就是这辈子也不愿再承认香奈尔是北外的学生。对于一个初出校门的学生,用这样的大的代价换取一时网络上的“红”,明智吗?
当然,我不是香奈尔,也不是北外,事实上,事情的真相除了这两个当事人之外,外人很难了解清楚。包括资深新闻人也好,普通平头老百姓也要,我们都是从网络上综合各方面的消息,然后附加上自己的看法。有人说,记者曾经采访校方,也采访北外的同学,这样的出来的结论难道不正确么?非也,校方当然要维护自己的利益,自不必说;北外的同学也许迫于校方压力,并不能实事求是的描述事实真相。
就目前来说,如果香奈尔所说是真的,那么北外就是在撒谎;如果北外说的是真的,那么自然是香奈尔在撒谎。
其他的什么采访,什么消息,什么强势欺负弱势,什么弱势借强势炒作自己,全是扯淡。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