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假如农村教师也变成了歹徒

2025-02-24 观点 评论 阅读

假如农村教师也变成了歹徒

接连发生的校园惨案震惊了中国各阶层,症结最后归为一点,那就是施暴者都有心理问题。有心理问题会施暴,这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全国的学校都加强了管理,特别是杜绝校外人员进入校园,这样就减少了血案的发生率。可是我不禁有个疑问,关住了学校门学生们就安全了吗?假如有教师也变成了歹徒怎么办,特别是处于边远地区的农村教师?

调查统计数据表明,50%农村教师也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观为:自卑心理严重、嫉妒心理较强、性格忧郁孤僻、虚荣心明显,情绪不安等。严重者经常失眠、头痛。而在调查中也发现,男教师比女教师情况严重。这绝不是骇人听闻,我也是一位普通的农村教师,周围也都是农村教师,我也经常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中看到他们的心理问题。

为什么广大农村教师会存在如此多的心理问题呢?

1、经济收入差距悬殊,心理失去平衡

我们常常将教师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蜡烛”等,可是教师也是人,在奉献的同时也要生活,也要生存,也要养家糊口。可是严重的收支差距渐渐使他们的心理失去了平衡。不要说别人,我也经常抱怨收入的微薄,难以养家。我是一位从教将近20年的教师,目前每月收入还不足1500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天不足50元。这样的收入连农民工都不如。我也常常听到打工归来的左邻右舍谈起他们的收入,就是低每天也绝对不会低于50元,大多数在80到120元之间。连农民工都比不上更要说是和其它行业比较。在我们这儿,我的工资还属于相对较高的一类,那些刚参加工作的教弟教妹们,每月也就1000元出头,每天平均四十元都不到。而许多农村教师的一家人生活全靠一人维持,因而常常有时候教师的一个月生活得不到保障。同时,从横向比较,农村小学教师与县、市城区的教师在福利待遇方面差距较大。个别地区一年收入差距竞达数万元!(还不包括一些非正常收入。)同样是教师,同是一所学校毕业,只是工作地点不同,收入相差如此之远!这也就导致了教师心态失衡,产生自卑感。因而有些教师为避免这种囊中羞涩而造成的尴尬场面,尽量不与人交际。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人际关系心理障碍。还有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因受经济收入限制,至今还住在十几平米的校舍内,或租住农房,对亲人对家人产生了负罪感。许多农村男青年教师连找对象都十分困难。所以,在某些县区就出现了农村教师千方百计、不择手段、不惜血本向城区调动的“怪”现象。物质利益的驱使极易让人产生自卑、焦虑、忧郁与烦燥的心理问题,而地区间的经济差异越大,这个地区的教师心理问题也就越严重。

2、工作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较重

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学校都采用激励机制:岗位责任制、未尾淘汰制等。家长、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逐步升级。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催化剂,迫使教师感到危机感。

再者,随着农村外出打工者外出,他们也逐渐认识到了城市的优势教育资源,于是他们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城市,这样就造成了农村学校学生越来越少,班级规模也越来越小,许多校长感到了危机,而这种危机最后都转嫁到了教师头上,甚至有很多校长给教师制订了许许多多教师很难完成的任务(比如保证班额),因此,许多教师焦虑不安,夜不成寐,一方面做学生的工作,一方面还要做家长的工作,可是,学生的工作好做,家长的工作可就难了。

同时,许多年轻教师为适应社会,为了调进一所好的学校,除了自身不断充电外,白天努力工作,晚上还得加班加点……甚至许多农村中小学,夜间还要值班,管理住宿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严重的负荷下,极易产生生理和心理疲劳。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紧张和疲劳状态下的人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导致心理失衡。长期在这样条件下工作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3、难以释放的心理压力

无论在工作或生活中,人总难免受到挫折。而一些农村教师自身认识出现偏差,在几经挫折后又无处排解,不能得到心理释放,又缺少勇气和机会“跳槽”。于是不得不继续重复单调、枯躁的工作与生活。

4、不良身体健康状况

农村生活单调,教学生活枯躁。长期从事农村教学工作,使许多教师的身体状况得不到适当调节,严重影响健康。甚至有许多教师不得不带病坚持工作。

其实农村教师所面临的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当面对诸多难题的时候,假如某些教师心理失衡后难以控制,就有可能导致血案发生。

我们在痛责施暴者的同时,不妨分析一下背后的原因,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争取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进一步解决问题。

本文并非有意造谣惑众,事实如此,人心如此!!

标签:教师   农村   心理   工作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