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央视:改革还要群众“承受”什么?
请教央视编辑:改革还要群众“承受”什么?
云淡水暖
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做了一个系列专题“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上星期六晚饭后儿子在里间看书,电视机中《新闻联播》在播放一节“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副标题好像是“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儿子突然发表议论“怎么能这样解读呢?”,因为儿子与大多数学生一样,素来不怎么关心时事的,有此一问,草民觉得新鲜。草民赶紧问道“什么问题”,儿子说“刚才的新闻(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说了一句话【切实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这话逻辑上有矛盾”,草民再问“那你觉得矛盾在哪里?”,儿子答曰“改革的目的本来是老百姓受益,电视里这么一说,好像要老百姓吃苦似的,矛盾。”
草民想了想,儿子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他们还没有太多的对改革进程的感受,需要一种历史的视角来看问题,草民答曰“哎,照理人家说的也不是完全矛盾,你想想企业改制的下岗失业的代价、教育改革的教育费昂贵的代价、医疗卫生改革的医疗费昂贵的代价、住房制度改革的房价昂贵的代价,不都是群众在承受么?”,儿子先是无语,后又嘀咕“那新闻也不能这样说话呀,这不是意味着群众又要‘承受’什么代价了?怎么能这样写新闻呢?观众听了会是什么感受。”,这回轮到草民无语。
草民查阅了十七大报告全文,没有“切实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这一句,看来确实是央视自己的“解读”。从字面逻辑理解,如果央视所说的是对群众有利的事,使群众感到幸福的事,就不会用“承受”,倒是应该用“享受”、“享用”,并且,不会嫌“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来得深和快,对涉及群众利益的好事、幸福的事来说,没有什么“可承受度”,越多越好,越快越好。提到“承受”,一般的联想就是“压力”、“代价”、“痛苦”之类,引发想象是有道理的。所以,草民也想不明白,怎么一提改革,一些人(如央视的这位“解读者”)马上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群众的可承受程度”来了呢,难道又要动群众的什么“奶酪”了么。
以草民之浅见,目前的态势,不是谈群众还要“承受”什么,而是要大谈特谈群众要“享受”什么、“享受”多少、“享受”的速度有多快等等。这才符合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伟大原则。当然,有人会说,要改革就会触动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利益减少了的、利益缺失了的,就是代价,就要“承受”。那草民以为,关键要看谁所得最多,谁所得最少,谁已经“承受”的太多,谁还“承受”的太少,那么,改革的本原,就是要消灭这种“承受”和收获的不公平,不公正带来的差距,起码要符合一条古训:“同舟共济”。需要“承受”什么代价的,应该是前期已经所获颇丰的群体。那么,根据现实的情况,群众,或者说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期盼的,不是什么“承受”,因为他们已经“承受”得太多,他们起码应该有个喘息的机会,有个休养生息的阶段。
提起“承受”,草民就想起“阵痛”,阵痛当然是需要“承受”的,当初企业破产改制,有声音许诺说更加有利于工人的“长远利益”,但把中老年职工扫地出门,青年职工“竞争淘汰”之后,高层们把国有资产低价、零代价笑纳入私囊,留给广大员工的,是长久的“阵痛”。有声音许诺说,市场化取向能够带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但在“平民化”的同时,留给万千平民百姓的,是高昂的学费、沉重的债务带来的长久的“阵痛”。有声音许诺说,医疗卫生事业的彻底市场化,能够带来更好的健康保证,但在少数药商、业内人士先富起来的同时,广大患者面临的是黑洞一般的医疗成本带来的长久的“阵痛”。有声音许诺说,住房制度的市场化改革,能够给社会带来“居者有其屋”的快乐,但是,在城镇职工“平均”年收入只有1万多到3万多的情况下,房价已经高耸在万元、数万元/平米之上,带给社会大众的,要么是住房无望,要么是当数十年房奴的长久的“阵痛”。
所以,草民想请教一下央视的编辑,在其们的眼中,改革还要带来哪些“阵痛”,还要群众“承受”其中多大的部分,还要“承受”多久?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无意而为之”或者“好心说了不中听的话”,草民宁愿相信是如此,因为许多人一听“承受”,觉得接受困难。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