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关于吴敬琏先生对“反对改革”的忧虑

2025-02-24 观点 评论 阅读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对“反对改革”的忧虑 。笔者对吴先生忧国忧民之心表示敬意但对他的具体观点则有些不同意见。

首先,我认为吴先生的“反对改革”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不够严密,因为“反对改革”可以有几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说对“改革”作为一个战略决策和战略方向的反对,还有一种解释是对具体的改革方案的反对。我认为这两种解释下的“反对改革”都不值得忧虑。

我认为多年的改革实践和理论探索还是有成果的,也赢得了相当大的支持。因此如果有些人想反对把“改革”作为一个战略决策和战略方向,这样的反对不会获得太多的支持,因而也不会影响到“改革”作为一个战略决策和战略方向继续进行。所以对这种解释下的“反对改革”不需要太忧虑。

对于具体的改革方案提出反对意见,我认为不但不需要忧虑反而应该鼓励和提倡。随著改革的深入,任何改革方案所牵涉到的利益分配都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使改革方案变得合理,赢得最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呢?我认为就是必须鼓励和提倡受到影响的各个利益群体充分地表达意见,特别是反对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方案充份考虑到其影响的范围和性质,从而寻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协结果。邓小平同志曾经把改革生动地比喻为“摸着石头过河”。这就是说“改革”不是以某种先验的理论为依据的而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既是一种探索就不可能保证一开始提出的改革方案就完美无缺。只有鼓励和提倡人民群众提出反对意见,才能逐步加深对具体改革方案的优劣长短的完整认识,也才能通过对改革方案的逐步修正寻找到较为合理的改革方案。对反对意见动辄加之以“反对改革”的大帽子,企图压制和封杀反对意见,简单地靠行政权力和话语霸权来推行改革,很有可能只会使不合理的改革方案长期得不到纠正。“不成功”的医疗改革和过高的高等教育收费就是具体而深刻的例证。吴先生说“改革当然要付出成本”,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使社会各阶层合理地分摊改革成本的问题。成本分摊的合理性最终还是要由各个利益群体的争论和妥协来达成而不可能靠少数专家学者或政府官员们拍脑袋决定。对改革方案提出各种反对意见就是这个争论和妥协的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才能解决好为谁改革和为什么改革的问题,才能真正实践“以人为本”,使改革成为造福千百万人民的伟大事业。

对附文中吴先生的几个观点,笔者也愿冒著“反对改革”的帽子提出一点不同意见。

“弥补市场缺陷”不是也不应该是一个口号,而是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以掩耳盗铃的方式企图忽略这些问题只会使改革偏离“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这个初衷,更可能危及社会稳定使经济改革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一味地迷信“看不见的手”而不考虑这只手的具体影响很可能把改革引入主观主义的歧途。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平均主义”)并不是两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计划经济”的某些缺陷不足以论证“市场经济”的正确性,更不应该据此掩盖在某些领域内市场经济实际上导致资源分配并不合理的事实。

吴敬琏先生作为经济学界的名家泰斗应该已经习惯了学术上不同意见的争论,却对老百姓对改革的不同意见多所忧虑,我看是大可不必的。

(一稿多投,放弃版权。欢迎以复制、冒名等方式广为传播)

渔樵闲话
二○○六年一月

标签:改革   反对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