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也谈四万亿救市

2025-02-24 观点 评论 阅读

最近政府的四万亿救市计划,引来各方热议,褒贬不一,见仁见智。我也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政府此番计划不可谓手笔不大,救市的雄心可见一斑。但是,在具体用途上确有认真研究的余地。

有人说,象台湾“拟”打算的那样按人头发钱最好,还有人甚至将台湾的做法比作有点类似“社会主义”的举动。本人对此不敢苟同。且不论发钱的行为与“主义”究竟有多大关系,单从它“救急不救穷”的治标性质来看,就不像是个从根本上扶助底层民众的方案。

也有人说,不如把这笔钱投向老百姓的社会保障,只有老百姓的社会保障落实了,他们才敢大胆地消费,内需也就上去了。这种观点有它的合理性,因为它首先关注的是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但问题是,即使是将四万亿按占人口90%的普通工农大众人头平摊,这11.7亿人每个人大约分得的钱是3400元,三口之家总共也就是1万元多点。试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因此就解决了吗?他们今后真的就敢大胆消费了吗?中国的内需于是就会上去了吗?

还有人,比如郎咸平教授说,可以用这笔钱去拯救中国的制造业,但他强调不应该投向国有企业,而应该投向“民营”企业,然后,当“民营企业家”赚到的钱多了以后,他给员工的薪水就会多,内需也就会上去了,这叫“藏富于民”。但有的网友马上表示怀疑,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大都不会那么仁慈地与员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而且,本人也感到,马克思对资本“罪恶”、“血腥”、“贪婪”的抨击,恐怕今天还没有过时。看看那些血汗工厂,你就会体会到马克思的论断是多么地一针见血。

本人认为,这四万亿人民币的最佳用途,应该是以低息甚至无息贷款的形式,用它重建城乡国有国营企业和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企业,首轮重点应该是回购已经被外资控制的战略性产业和相关企业,其次,是回购那些已经被私有化的重要产业及相关企业。只有将对国内企业尤其公有制企业构成威胁的外资企业“请”出国门,中国的公有制企业才能重新担当起为员工提供社会主义福利(包括住房、就医、养老等等)的重任;同时,由国家和人民自己掌握的公有制企业,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广纳人才,有效降低社会的就业压力,并使广大员工具有长期稳定的工作收入,而那些追求“利润第一”的私有企业,则应当由国家严格控制其总体发展规模。有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企业、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应该各占多少比例为适当的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程恩富有专门论述,这里就不赘述了。

总之,只有让人民掌握了生产资料所有权,并使之不断地有机会从事再生产,他们才能拥有稳定的收入和购买力,我国的内需才能真正地得到扩大。要时刻牢记,中国是个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而且,近二三十年来贫富悬殊现象已经相当严重,私有制是继续制造两极分化的万恶之源,只有公有制才是构建和谐社会、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顺便解释一句:为什么要将威胁我国企业(主要是指公有制企业)生存的外国企业请出国门呢?因为公有制企业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它们的竞争力理所当然地受到影响,在与国外企业尤其跨国公司竞争中,肯定会处于不利地位。这就好比是两个人,一个是轻装上阵,另一个是肩负重担,让他们在一起比赛跑步,是没有意义的。同时,现在看来,让公有制企业恢复承担社会责任,对稳定社会乃至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再说,我们开放了30年,用市场并没有换回什么核心技术,市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上,换不到技术就收回,这,应该是顺理成章之事吧?

标签:企业   社会   公有制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