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改革绝不能屏蔽民众反腐的呼声与要求!
改革开放30年,反腐斗争也叫喊了30年。结果是雷声大雨点小,腐败愈演愈烈,官员越反越腐,已经突破了广大民众容忍的底线。这是经济改革人民不满意、群众对党和政府失去信心和社会动荡不安最根本的原因,是无法辩驳的事实。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朝代、一个政党,无不是因为腐败而衰亡。其兴勃焉,其亡忽焉,黄炎培先生关于“周期率”的警示,已经在东欧和苏联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惨痛的教训如果还不能让我们觉悟起来、行动起来,依然抱着侥幸心理漠然处之,那对于一个政党将是及其可悲和危险的。任何把党和国家的命运置之度外,把个人利益、集团利益看的至高无上,不肯放弃不公平的或非法的既得利益的人和群体,都不配来谈什么政治改革,也必然会把广大民众报以期待的政治改革引向歧途,最终沦为历史的罪人。
政治改革要想取得人民的信任,取得最后成功,就首当其冲的要解决好反腐败的问题。经济改革搞了30年,搞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官强不能代替国强,官富不能代替民富。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换取少数人的暴富,不是改革的初衷,不是人民需要的改革;以过度的资源开发换取短期的利益和表面的奢华,不是科学发展观,不符合资源共享这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规则,更是对子孙后代生存权的无理践踏;以官员的全面腐败和官商勾结、官黑勾结为代价构建的经济体制,不是市场经济,更不是社会主义特色的应有之义。那么,30年的经济改革是不是“巨大成果”了呢?是不是符合邓小平的“十个如果”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实已经给出了一份公正的答案。这个现实表现在政治上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经济上失去独立自主、全面依附投靠外邦。造成这个现实的主要症结就是腐败,官员的全面腐败。
腐败不仅仅表现在官员生活上的堕落,更重要的是政治上丧失党性、原则、立场,丧失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丧失正确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和制度的心智,最终导致一个集团乃至一个政党丧失它的正确性与先进性。因此,不彻底瓦解、动摇、清除党内的腐败势力,不仅不能保证经济改革的纵深发展,而且也使政治改革因缺失一个清廉、干净的团体的推动,必然会走向夭折和流产,那将是万劫不复、不可收拾的严重后果。30年来,党和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改革的举措,但最终被党和政府内的贪腐集团以指鹿为马、弄虚作假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伎俩曲解了、截留了、糟蹋了,最终使这些举措演化成他们谋取私利、贪污腐败的机会。比如精简机构、优化组合,成为他们排斥异己、安插亲信、编织关系网的一种常态化手段,比如打破“大锅饭”和“三项制度改革”,成为他们另立“小灶”、当官的吃肉老百姓喝汤的一种尚方宝剑,比如“棚户区改造”、“城镇一体化”,成为他们官商勾结、强制拆迁、暴力拆迁的一种护身符,比如“一次性安置费”,成为他们剥削压榨下岗买断工人的一种毫无人性的幌子。腐败,渗透着每一次改革的举措和政策当中,让改革面目全非。
有人说,最近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强调了“国强”到“民富”的转变,致力于解决分配不公的弊端。那么,我们要问,有了这些腐败的官员,如何保证“十二五规划”的贯彻落实?如何保证他们不再玩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伎俩?如何保证政令畅通、政策到位?退一步讲,即使真正能够解决收入分配上的不公,也无法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也无法解决腐败的问题。因为,谁都明白,官员根本就不是靠收入分配来实现暴富的,而是靠贪污受贿等非法行为获取巨额财产的,这一点岂能自欺欺人、蒙昧民众?所以说,不解决腐败的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政治和制度文明,就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什么“国强”、“民富”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解决分配不公,不过是化解民怨的权宜之计,不是什么关乎党的生死存亡之大计。腐败不出,恶源不断,包括分配不公在内的各类矛盾还会卷土重来,形成恶性循环。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不是科学发展观,更不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政治改革人心所向,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坚持正确的政治改革方向,我们欢迎,但政治改革绝不能替代反腐这个重大课题。反腐,应是政治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政治改革要取得实效和最后的成功,反腐必须先行一步。只有将那些隐藏在党和政府内的贪腐分子和集团彻底清理出去,还党一个清白,让敢于坚持正确路线,敢于坚持真理的真正的共产党人来执掌党和政府的权利,才能保证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才能使党和国家沿着沿着正确的改革开放路线前进,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纯洁性。所以,那些高调政治改革的人,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要刻意回避反腐这个概念,不要以这种理由、那种托词来掩盖民意,更不要在即将进行政治改革的敏感时期来屏蔽民众反腐的要求和呼声。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