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铭清被打说明台湾民主确实是个笑话
以学者身份访问台湾的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竟被街上的由台南市议员所带领的绿营民众推倒在地,眼镜也落地,一些人甚至痛踩在张铭清的车上,大声辱骂。
东森电视台的画面上,头发花白的张铭清在没有任何警察保护的情况下,被一群面色凶恶的民众追挤,左躲右闪地在逃避,突然一个人猛推张铭清,张铭清仰面摔倒在地上……一个黑衣人跳上张铭清座车的车顶疯狂地踩跺,旁边的口号是“中国滚出去”……民进党重量级立委叶宜津在“立法院”公然叫嚣,“对敌人不必客气”……
东森电视台的旁白说,昨天张铭清以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的身份,在台南艺术大学演讲,遭到数百台独分子的抗议,现场演讲遭到两名台独分子的闹场,因此取消了以后所有的公开行程,只能困坐在旅馆中。今天张铭清只能进行一个私人的行程,参观台南孔庙,却遭受如此恐怖的暴打!
这是赤裸裸的暴力行径,两国交战,尚且不斩来使。目前两岸又处于友好交流中,竟然出现这种恶劣行径,这充分说明台湾的所谓民主,是泰国式的劣等暴力民主。那些自诩为民主的人,这样暴力就是所谓的民主吗?这样的待客之道就是你们的民主价值吗?如果对不合己见的人就动以暴力,这与匪徒有何区别?带头的市议员竟然说张铭清是自己倒地的,敢做不敢当,更是小人行为。这样的小人活跃在台湾的政坛,真是耻辱。口口声声民主,张口闭口自由,这样的民主自由是暴政,是对剥夺别人的自由甚至是生命。
现在全世界都视共产独裁专制为敌,这时候重要的已经不是去参加那个合唱,而该把理性用于对人人趋之若鹜的民主的批判。西式民主真的那么美妙吗?纳粹不就是通过民主的选举手段上台执政并且发展成为血腥的独裁体制的吗?苏格拉底不是以民主的名义被处死的吗?
一般群众怎么可能对高层领袖应具备的信仰、才能、素质、思想方法、修养、知识水平等有正确估价?他们往往把判断重点放在形象﹑谈吐﹑人品怎样,是否有桃色经历……即使是这些方面,他们也不可能真正了解,只是道听途说和被传播媒介摆布罢了。
民主社会发展出竞选体制让选民了解候选人。但大范围竞选必须利用昂贵的传播媒介。范围越大,竞选成本越高。这点决定了最后当选者属于占有资源最多的那个集团。社会权力也就为那个集团所私有。在当今这个由传播媒介操纵的信息时代,能发出强烈声音的少数比沉默的多数受到更多的注意,而当他们的意志通过无孔不入的媒介转化成时髦,就轻而易举地控制了多数。
而且大范围选举的选民不可能得知上层还处在理论﹑纲领和计划中的错误,也没有相应的水平进行正确判断。只有当错误成为现实,造成了每个人都感觉到的损害之后,选民才能为时过晚地进行约束。大范围选举又只能定期举行,在当选者任期之内,几乎难以受到有效的约束。即使允许随时选举,大范围选举也将延误很长时间之后才能有结果,
反过来,一般群众直接选举高层领导人也会造成许多出于局限,无知或短视的约束,迫使领导人迎合社会而不是领导社会。这种例子在当前西方民主制社会不胜枚举。本次事件,马当局对此仅表示遗憾和谴责,用这样的外交辞令,足以显示马当局对台局势根本毫无控制力,他只是一个刚登位就跛脚的无能之辈。马当局之所以成为“软脚蟹”,根源也在于必须顺应选民。
香港《明报》10月20日发表《亚洲周刊》主笔南方朔撰写的文章《从王永庆到郑深池》指出,“明年(2009),乃是国民党政府迁台60周年。回顾这60年,从1972年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到他1988年死于“总统”任内,乃是台湾经济快速起飞的时代。那个时代,政治主导一切,但从政者廉洁而有能力,对全球政经变化和产业未来也极具见识,他们遂能开创出“官民双赢”的局面。
到了李登辉时代,整个台湾社会的经济论述,都以“反国民党垄断”为主轴,而完全不能客观面对昔日那个“国家资本主义体系”所做的贡献。于是,在“反垄断”的口号下,“开放”与“民营化”遂成了主流价值,而对“国家资产”的巧取豪夺也就在这些口号的掩护下展开。李登辉时代大举开放银行,其结果乃是一堆劣质银行成为少数人掏空资产的工具,它至少造成多达千亿元的损失。
从2000年陈水扁当权起,他已比李登辉更上层楼。他在“二次金改”的口号下,大举将公营行库让特定的民营金控并吞。于是小民营金控并吞公营大银行这种“以小吃大”、以低价贱买,而陈水扁自己则在贱卖过程中坐收贿赂的弊端丑闻遂告出现。陈水扁8年任内最大的“贡献”,乃是他已把台湾的公有资产掏空。”
所有这一切,不都是在“民主化”的旗帜下制造出来的吗?这难道不值得人们反思吗?
在一个最强调多元的时代,赶时髦却造就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元。连追求多元也成了一种时髦的一元。全世界从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到时装歌曲全趋于一致。在时髦的叫喊中,有几个人真正懂得“民主”是什么呢? 枪杆子灌输的一元还让人心存反抗,广告灌输的一元却让人自鸣得意地以为就是自己的多元。
民主无疑比专制进步,但那不是非此即彼的理由,不能因此就不看到它的缺陷。如果挂着民主的名头就拒绝反思,那么与专制有何区别?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