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需要忧患意识与奋斗精神——看醒世剧《恰同学少年》
时代需要湖南人的忧患意识与奋斗精神——看醒世剧《恰同学少年》
湖南电视台和长沙电视台联合拍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在央视一套才亮相一半,便引来媒体关注,且赞扬有加,的确值得国人深思。但本文不想赘述其成功之处,趁这个热劲,扯点先辈湖南人的忧患意识与奋斗精神,以警示那些沉溺拜金享乐,居安不思危,没有半点忧患意识的领导干部们。
先辈湖南人的忧患意识与奋斗精神,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即:务实、爱国、奋斗。“若道中国亡,除非湖南人死尽”。此等豪言壮语,正是先辈湖南人的忧患意识与奋斗精神一个直观表现,闻其声,如见其人,让人听着痛快淋漓。湖南人由于自古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即楚文化的影响,所以“生性好斗”,勇于革命和创新,并经世致用,敢开天下新风。打从楚时屈原起,他们就惯于忧患,崇尚气节,且刚直不阿,有着极其浓烈的民族爱国主义思想。到清末民初,这种忧患意识与奋斗精神愈显突出。如湘军头领曾国藩、左宗棠;维新志士谭嗣同;共和护国军蔡松坡;国民党前身同盟会要人黄兴、宋教仁。再看剧中的老师与学生:孔召绶、杨昌济、徐特立和毛泽东、蔡和森、肖子升、向警予、杨开慧、蔡畅等人,其湘人的人格魅力和湘人特点无不得到完美的体现。因此,后来湖南人在共产党的历史上,出现那么多的显赫人物,也实属必然,是历史选择了他们。
有人对先辈湖南人的特点,做过这样总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本人极其赞同这种说法,同时还想补充一点,那就是“文人革命,秀才造反”,竟也成就中国革命之大业,这就是毛泽东等先辈湖南人演绎出的又一特点。从我自幼受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感受到,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两个人特别让我景仰。一是谭嗣同,二是毛泽东。戊戌变法的七君子之一谭嗣同虽然变法失败,却临危不惧,敢于以死来唤醒国人:“救中国自湖南始,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各国变法,无不流血,今中国未有以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竟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最后,慷慨就义,留下志言:“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丘。”谭嗣同虽属“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他的奋斗之精神和未尽事业,却让后来的湖南人所继承。革命导师、人民领袖毛泽东就是先辈共产党人中最为突出和伟大的一位。他儿时的诗言,就明显打上湘人的特点和烙印:“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青年时又见其英气逼人:“问苍芒大地,谁主沉浮?”中年时再见其雄才大略和冲天的豪气,视历代君王如大江东去,浪花淘尽,将整个中国为己任,发出震撼神州,气吞山河的豪情与壮志:“……惧往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就是先辈湖南人的忧患意识与奋斗精神的最崇高的表现。
先辈湖南人的性格、特点、精神,据说也与饮食文化有关。毛泽东当年在安源说过,湖南人爱吃辣椒,生来就是打天下的主。说明湖南人的性格、特点、精神确与辣椒的天然辣性有关,因为在毛泽东看来,辣是一种激情,一种胆量、一种果敢。希望当今仍吃辣椒的湖南人能敢超先辈,如老话所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文章写到这里,论湖南人的话题也该结束了。但之所以会突发这种感想,首先得感谢湖南电视台!在今天国人掉在“钱眼里”,四处只闻“铜臭气”的不和谐社会里,他们还能以先辈湖南人的忧患意识和务实爱国的精神,如春风般地送来了这道湖湘文化的精神大餐,着实让人欣慰,同时也让人淡忘他们先前拍过的开闹剧之先河的《还珠格格》。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出现,确让国人刮目相看湖南台,因为该剧高度弘扬了先辈湖南人浓烈的民族爱国主义思想,而且恰好击中当今时弊。昨晚看到剧中孔校长等师生冒死反对袁世凯卖国求荣的《21条》时,又一次被先辈湖南人的爱国热忱和奋斗精神打动了!因为我们的时代非常需要这种忧患意识与奋斗精神。近日《光明日报》也发表文章,呼唤全民忧患意识,所以我认为《恰同学少年》正是一部醒世剧,忽如一场春雨,来得及时,下得淋漓。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