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生活的“恶之花”
其实《蜗居》并不是特别耐看的片子,它的力量在于需要观众用自己的经验去化解。而不是狭义的剧情本身。换句话说,没有相同经历的人很难以贴近《蜗居》。他们无从看出《蜗居》的精髓——一种丧失的艺术。是的。丧失的艺术并不难以掌握。首先从蜗居里你不得不承认这点——我们活着,正在一步一步丧失,从房门钥匙、信用卡到整座城市。还有亲人,和所谓的生活。而后,你不得不天赋那么一点点异秉,就像是夜空中的烟花,绚烂,遥远,毫无温度。却美,美得只能远离自己,冷冽成一只漂浮的眼,凝望着审视着世态众生。好像只看见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磷火和骨头,甚至没有任何掩饰。在这个没有神话的年代,连叹息都是光秃秃的。所以,在丧失的时候连担忧的力气都没有办法保存,只能在一种不乏尊严与精致的苟延残喘中体验个中滋味。或者守着那些卑微的梦想并在梦想一次次被砸碎之后,继续想保持微笑的方式,继续在不吭不卑等待,或者轻微地反抗。。。。
这样看来,踏踏实实活着还真不容易,真真切切体验才是王道了。这个世界已经慢慢把人变成白痴或者一头发情的野兽。有点大脑的可能不甘于把自己退化成一只单纯觅食的狼。可能也会在深夜里对着旷野发出几声凄厉的呼叫,可是又有什么用吗?背负重重的躯壳像蜗牛般地行进,低着头往一个无底洞去钻哪里还看得见光亮,哪里还有那个条件或者能力去左顾右盼,前瞻顾后。还是老老实实地去继续探询所谓的生活的真谛吧。这种不折不扣地爬行倒是让我觉得人在越活越不明白的时候也可以做到一种蜕变。或者我想象把《蜗居》这部电视剧的热门归功(归罪)于现时背景。现时成为历史的时候,一个东西应该开始在酝酿中。这倒让我没有办法解释对它的热情了。对历史灾难前瞻性的畏惧自然会在灾难后转化为反思性的寒噤。
六六还真是个不错的编剧,将现实的残酷编织成一句一句诙谐、经典的台词,再将隐藏在五颜六色的生活中所遮蔽的东西,从一层灰幕里慢慢透出来。并让人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这种疼痛,像一把刀子,细细的柳叶刀的那种,一边在观看的时候,一边慢慢割扯着你的心房。并且慢慢地,你连背过身去,不想面对的勇气都没有。我倒是同情的六六,同情她也要背负着一个壳创作,吻着生活还要闻到灵魂的绝望——如此暗淡的前景和凄绝,真是难为了六六去想象,或是面对。谁敢说她只是一个会说家长里短的作家?又有谁能够在生活的战场上像她一样冲锋陷阵并且有直捣黄龙的勇气?虽说六六的《蜗居》绝望到底,我却在绝望中看到安慰:共同受难的人里,又有一个哭出了声,这不仅是她自己的声音,更是众多无声者的声音啊。
2009-12-2 晚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