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袁腾飞争版税打官司”可能是二次炒作

2025-02-19 观点 评论 阅读

刚才看到大平原网友转贴《出版人告袁腾飞:做人不能如此厚颜无耻》,内容是“出版人沈浩波”写给袁腾飞的一封公开信。本网友于是又动手搜了一下新闻,找到了《袁腾飞争版税打官司》的报道。

本网友认为,这件事情,有可能是作者与出版商联手搞的二次炒作。

这位“出版人沈浩波”先生,就是信中提到的磨铁图书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和老板:“沈浩波在大学时代是一个先锋派诗人,毕业后曾任职一家报社的图书记者。2001年辞职后,他借了十几万元注册了磨铁文化,进军出版界。但最初并不顺利,收益不与辛苦程度成正比,出版的书根本卖不出去,借来的钱不到半年就赔光了。沈浩波回忆说:“当时就是文人心态,没有调查过市场,对市场的需求并不了解,自己想当然地策划出一些书。” ”

然后他发现“市场需求”原来可以通过炒作而制造出来并且放大,于是磨铁公司就以炒作和包装作为主要的营销手法:
“在国内出版界,磨铁总能领风气之先,还率先发掘推出过80后青春小说《草样年华》、玄幻武侠小说《诛仙》、悬疑小说《盗墓笔记》。这些作者当初也并没有名气,但磨铁善于把作者的个性进行包装、推广,制造争议,以作者个性带动营销。

最有代表性的当算是当年明月、袁腾飞。沈浩波对当年明月进行了包装,作者被称为“草根写史第一人”、“通俗写史第一人”,平面媒体进行了大篇幅报道,不少电视台也找当年明月做访谈,他的知名度迅速蹿升。书当然不愁没人买。”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从最初在天涯,到后来被迫移到新浪博客,本网友作为一名观众,基本上跟着经历了全程。
这位沈浩波先生有一阵子在天涯很活跃,连续跟了好几贴,要求做当年明月的出版商,帮他炒红。当时围观的部分网友怀疑是广告,还有人去版务那里告状。有版主也觉得沈浩波先生发的这些是广告,还删了几回呢。

“进入2009年,袁腾飞的视频在网上火了起来,被称为“世上最牛的历史老师”。这些视频也是磨铁图书发到网上去的,引得火爆点击率。由沈浩波一手策划、袁腾飞讲课内容整理成的新书《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随即也受到读者追捧。”

从卖书的角度来看,这次也很成功。然而,过犹不及,炒得过分了也不行:“对袁腾飞的炒作过头也招致不少批评,给磨铁带来一次教训。”
强坛深水区已经连续几天出现抨击袁腾飞的网文,其他网站也有不少抨击文章。
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次炒作的幕后推手——磨铁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然而,如果任由这些抨击继续下去,火虽然从前台烧起,最终烧到后台,恐怕是迟早的事情。

精于炒作的沈浩波先生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既然“炒作过分”招致了批评,总要想办法挽回公司的声誉。
袁腾飞先生也声称不在乎网络言论的抨击,大概也未必希望看到网民们一直关注着他的那些出格言论。
这封《出版人告袁腾飞》的公开信,从“双赢”的角度来看,对于作者和出版商,都是非常及时的。
信中有多少内容属实,这一点并不重要。
只要这封信能够把人们对袁腾飞的那些出格言论的关注转移到袁腾飞的商业诚信这个私人问题上来,对于作者和出版商而言,都是有好处的。

有人可能会问:这封信对于出版商当然很有帮助,撇清了责任,防止了未来可能的对公司的舆论攻击,还顺便炒作了一下名声,但是对作者有什么好处呢?

有这么一句老话:两害之间取其轻。
经济合同本来就是可以违反的,顶多也就是上法院打民事官司而已。
即使官司输了,也不过按照判决赔钱而已,总是可以用钱搞定的。
而网民们如果一直关注那些出格言论,真的让XX部觉得有必要“出手”,那就麻烦了。
那时候,书可能会被禁止出售,“非法所得”可能会被没收,而且这事很难用钱搞定。
两相比较,显然还是出版商骂一句“厚颜无耻”这事比较容易应付一些。
而且,谁知道那封公开信里说的东西有多少是真的呢?
等到舆论焦点被成功地转移,官司还没打完,双方说不定就已经“泯恩仇”了。
此外,大家都知道袁腾飞现在“走红”了,但是他究竟捞到多少钱?
这封信出来之前,大概没什么人知道。
那么,没准就会有打算搞绑票之类铤而走险的人顶上他。
现在,这封信说了:“2009年,我们给您支付了100万元人民币。2010年4月,我们又给您支付了100万元人民币。钱一到手,您就翻脸,您可真会选择时机。”两百万,大概不值得绑票的。

标签:腾飞   作者   出版商   出版   明月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