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26小时抢头柱香

2025-03-02 观点 评论 阅读

大年初一争抢头炷香的行为,以及寺庙里日益兴盛的香火,并不是佛教趋盛的表现,更不是人们越来越有信仰的表现,而是佛教衰落和信仰缺失的表现,是贪欲和迷信相结合的产物。

  ??今年初一,一则《山东男子彻夜排队8.5小时,抢得北京雍和宫头柱香》的新闻被各大网络媒体争相报道。类似这样抢烧头香的新闻,在我的印象中,最近好多年每年都有报道。在网上查了一下,2018年雍和宫抢得头炷香的排队12小时,2017年的排队26小时,2015年的排队75小时,2014年的排队48小时,2016年的新闻是一个男子排队26小时还没有抢到头香。以前总有人批评我们中国人没有信仰,现在,仅仅雍和宫一个寺庙,每年初一就有数以万计的人去排队烧香,甚至很多人为烧头香不远千里,从遥远的外地提前两三天来到雍和宫排队,这么多人把烧香拜佛看得如此重要,难道我们中国人的信仰又复活了吗?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时中共党员只有57人,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共党员也才有448万人,但是,1921年到1949年的那段时间,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人是有信仰的,正是那种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让中国改天换地。如今,中共党员已经有8千万了,人们却普遍认为现在人们没有信仰了。可见,是否有信仰,跟表面表现出来的可能并不一致。

  要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有信仰的表现,唯一的标准就是这个人的行为是否与他声称信仰的东西相符合。千里迢迢从外地来到北京,在雍和宫排队等待几天几夜给佛烧香,表面上看,这是很虔诚的佛教信仰行为,但是,这种行为符合佛教的思想吗?

  让我们先看看佛教的烧香(或者上香)有什么含义。

  烧香,是因为所烧之香在燃烧后发出的香味给人一种清雅、超脱、迷醉的快感,这种快感让人觉得那应当就是神佛所散发的气味,所以给佛烧香,就是为了表达对佛的敬意,当这种行为变得普遍之后,烧香就成了一种向佛表达敬意的礼节。烧香礼佛,在佛教也是有讲究的,即以上三炷香为宜,既表示修习戒、定、慧三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三宝。之所以有这种讲究,是因为只有修习戒定慧,供养佛法僧,才是对佛最大敬意的表现。

  那么,在寺庙里给佛上香的那些人,特别是除夕夜在雍和宫排队给佛上香的那些人,有多少知道烧香礼佛的含义呢?他们是为了修习戒定慧三学而上香的吗?他们是为了供养佛法僧三宝而烧香礼佛的吗?

  如果真是为了修戒定慧,有必要非得在大年初一去给佛上头炷香吗?如果真是为了供养佛法僧,有必要千里迢迢去雍和宫上香吗?

  况且,雍和宫的佛也不过是木雕、石雕、铜铸、泥塑而成,佛教讲“即心即佛”,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本心就是佛,而且这个佛是真正的佛。如果真是为了敬佛,那么,为什么不去敬内心的真佛,而要舍近求远,跑到雍和宫去敬那实物做成的偶像佛呢?

  《金刚经》中有句佛陀的话:“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把木雕、石雕、铜铸或者泥塑的佛像当做佛去拜,去上香,难道不是佛陀所说“以色见我”吗?从而,那种越是把雍和宫或者其他地方的佛像当佛的人,不就越是一种“行邪道”的表现吗?通过这种“行邪道”的行为,怎么可能获得觉悟呢?

  另外,佛教的本意是要让人放下执著,获得觉悟。千里迢迢来到雍和宫,然后排队几十个小时去争抢头香,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执著么?这种执著正是佛所要人去除的,以这种执著去烧香礼佛,是表达对佛的敬意呢,还是表达对佛的亵渎?

  佛教禅宗有一个著名的“丹霞烧木佛,院主落须眉”的公案,这个公案记载在禅宗史书《五灯会元》中,讲的是丹霞禅师云游到洛阳龙门慧林寺时发生的一个故事︰

  丹霞禅师云游居住在慧林寺时,有一天天气特别冷,禅师便拿起斧头,把寺院的一尊佛像劈了,当作柴烧来取暖。寺院的方丈看见了,愤怒地斥责说:“为什么要烧我的木佛?”丹霞禅师用木棍拨着佛像烧成的灰烬,不紧不慢地说:“我烧了佛像是要取佛身的舍利子。”方丈说:“木佛哪来的舍利?”禅师说:“既然没有舍利,为什么要责怪我呢?”于是,又拿起斧头,劈了两尊佛像烧了取暖。此后不久,寺院的方丈眉毛和胡子都脱落了。

  这个公案的寓意,正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丹霞禅师烧了佛像,反倒平安无事,因为他是觉悟者,是真正的敬佛者,而慧林寺的方丈斥责丹霞禅师烧佛像,表明他内心并没有领悟佛陀的教导,因而是迷信者,从而他作为一个指导寺庙其他人学佛的方丈就是对佛教的亵渎,那么,他的眉毛胡子的脱落,就应当是对他执著于把偶像当佛的报应了

  所以,那庙里的佛像,既是佛像,又不是佛像,只有既不把它们当做佛像,又不把它们不当做佛像,这样才能摆脱执著。其实,世间万事万物都应当以这种态度来看待,即使是释迦牟尼佛现身,对他也应当这样看待。总之,只有放下了执著,才能获得一个解脱的心灵,才有可能看到世界的实相。

  显然,那些争抢头炷香的人都没有领悟佛教的本意,因而都是一些有着强烈执著心的迷信者,这种迷信会误导人们对佛教的认识,是有损于佛教的。而且,争抢头炷香本身,就是与佛的教导相违背的,因而,这种行为本质上不是敬佛,而是对佛的不敬。

  当然,这并不是说,无须对佛像表示出敬意,无须烧香礼佛。一定的礼节、一定的仪式是必要的,它们能产生一种气氛,使尚没有觉悟的人生出虔敬心来,从而更容易向佛靠近。但是,这一切都要自然,一执著就成迷误,就与佛教的思想背道而驰了。

  事实上,那些争抢新年头炷香的人恐怕大多数连佛教的基本思想都不了解,他们给佛上香,其实并不是为了敬佛,而是为了自己尘世的私利。他们抢头柱香,是因为他们深信一个毫无根据的、不知什么时候流传起来的谬说:如果谁在除夕夜与大年初一交汇时刻,在佛庙给佛烧上头炷香,那他许下的愿望就会实现,一年里就会好运连连。

  那些相信这种缪说的人,事实上是把佛当做一个人格化的、无所不能的神了,而实际上,佛教是没有人格化的神的,所谓佛,也不过是修炼的最高境界的成就者,即觉悟者而已。

  退一万步,即使佛是一个人格化的、无所不能的神,你给他上几炷香,磕几个头,表达一下对他的敬意,他就会让你许下的愿如愿以偿吗?

  要知道,佛教是讲无我的,到了佛的境界,他就没有自我意识了,你敬他跟你敬别人,你给他好处跟你给别人好处,结果都是一样的。而且,更重要的,人们敬佛,是因为佛可敬,但是,如果你给他上几炷香磕几个头,他就回报你一年的好运,那么,这样的佛跟贪官有什么区别呢?这样的佛还可能有神性吗?所以,如果佛真是无所不能的、值得你崇敬的、无我的神,那么,你的千里迢迢来北京,你的排队等待几天几夜,以及你的烧香磕头,都不可能换来佛对你的格外照顾!如果佛如你想象的那样,你给他好处他就还你好处,那这样的佛跟我们普通的俗世中人还有什么区别?如果佛跟我们这些俗人没什么区别,那他还可能有一个念头就可以让你如愿以偿的本领吗?

  而且,佛教是教人觉悟,让人从尘世中超脱出来、从无尽的轮回中解脱出来的,而那些烧香拜佛、求佛办事的人,显然都是贪欲太多、功利心太强的人,他们烧香拜佛、求佛办事的行为本身,就是对佛的教导的违背,是对佛的不敬,佛即使能让他们许下的愿如愿以偿,又怎么可能让他们如愿以偿呢?

  佛教讲“业报”,讲“因果”,也就是说,一个人未来的命运,是由他过去以及现在的所作所为、所念所想决定的。过去以及现在的身、口、意所生的业会形成一种内在的力量(业力),推动和决定人未来的命运。这是支配众生命运的规律,佛也不可能干预得了。所以,求佛办事的人都歇歇吧!

  另外,大年初一抢烧头炷香的兴起,也未尝没有寺庙经营者为了庙里的香火有意炒作的成分。从抢烧头炷香的行为中,我们看到的寺庙,不是佛陀所倡导的清净,而是与清净相反的相当浓厚的商业气息。

  所以,大年初一争抢头炷香的行为,以及寺庙里日益兴盛的香火,并不是佛教趋盛的表现,更不是人们越来越有信仰的表现,而是佛教衰落和信仰缺失的表现,是贪欲和迷信相结合的产物。

  同样,这些年信基督教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教堂似乎一下子冒出来很多,以前很少被人提起的中国的伊斯兰教现在也被越来越多地成为微博上的热点话题。这一切,似乎都在告诉人们,信教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然而,很显然,这一切不过是以前的信仰倒塌后,人们寻求新的信仰和精神寄托的一种表现,而事实上,这些信仰并不能为空虚的现代人提供真正的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所以人们的这些信仰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信基督教的,很少有人真正去研读《圣经》;信伊斯兰教的,很少有人去读一读《古兰经》;信佛教的,很少有人知道佛经里到底说了些什么。总之,人们的宗教信仰似乎更多只是一种或时髦或老旧的精神装饰,或是做给人看的行为艺术

  但是,有一种信仰是几乎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具有的,而且这种信仰发自内心、非常真诚、极其狂热,那就是对金钱的信仰;即使是对宗教的信仰,也往往骨子里依附于对金钱的信仰!——看看日益商业化的寺庙和道观就知道了!不过,对金钱的信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能让精神获得寄托和心灵获得慰藉的信仰,相反,它让人更加远离自己的内心,从而变得更加空虚。所以,对于金钱的普遍信仰,本质上正是真正意义上的信仰缺失的表现。

  

  李舟公众号:李舟的庄稼地???

查看全部
标签:信仰   佛教   佛像   这种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