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美国占领华尔街

2025-03-01 观点 评论 阅读

  美国民众于2011年9月17日发起了名为“占领华尔街”的和平示威活动,通过和平静坐等形式,声讨华尔街金融业者,抗议活动已经持续了三周,目前,这股浪潮已经向美国其他城市蔓延。

  近百年来,美国爆发了许多次大规模示威游行浪潮,最为严重的大都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但路透社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与那些示威潮相比,“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初衷更像上世纪60年代的那些活动。理由是,后来的诸次示威潮都有一个“固态”的理想或口号,通常是为国家而示威,而“占领华尔街”和上世纪60年代的示威潮都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为了自己”。

  上世纪60年代时,许多美国人走上街头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的各种不确定持怀疑态度,因为不知何时,你的男朋友或者兄弟或者儿子就会被送到越南战场为总统打仗;而如今,许多年轻人心中的“不确定”是,不知何时,自己就会因债务而辍学,就会因毕业而失业,就会因裁员而无所依附;尤其可恨的是,身边的富翁们可以享受低税率,享受政府救助,享受待遇保护。

  事实上,许多年来,人们的诉求一直在变化着。

  上世纪20年代

  炸弹从天而降

  关键词:华尔街 无政府主义者

  下面这段对华尔街的描述让人感到似曾相识:“蔚蓝的天空顿时暗了下来——突然出现一道可怕的闪电,美国金融中心最繁忙的角落瞬间变成一片废墟,数百人身受重伤,奄奄一息,吓得脸色苍白——心中感到莫名的恐惧……从上面俯瞰华尔街,我看到在美国国库分库和摩根公司之间,一团黄绿色的蘑菇云慢慢腾空而起,上升到100英尺的高度,空气里充满呛人的烟尘1920年证词 。”

  在20世纪初,公众对纽约金融大亨的看法并不平静。大量的财富聚敛到少数人手中,损害了广大劳工和工会的利益,引起了许多美国人的共鸣,从而导致了无政府主义者的恐怖袭击,包括针对美国大多数知名百万富翁的暗杀行动。

  1920年9月16日,一辆满载炸药的红色马车缓缓行驶到华尔街23号的石墙大厦,这里是摩根公司总部的所在地,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车夫丢下了无人看管的马车,逃离了现场。几秒钟后,巨大的爆炸声震动了曼哈顿城区。玻璃碎片从四面八方散落下来,砸在了人们的身上,其中有位年轻的银行家就是约瑟夫·肯尼迪。到处是大屠杀的惨象。有位妇女的头被发现陷在大楼的水泥墙里,头上还戴着帽子。这匹马被炸得粉身碎骨,人们在爆炸现场不远处发现了马脑袋,但是马蹄子被炸到了几个街区外。摩根本人在大西洋彼岸度假,可是他的儿子朱尼厄斯受了伤,摩根的主管托马斯·乔伊斯不幸身亡。有位幸存者在古老建筑前的乔治·华盛顿雕像下写了这些话,“从巨大的花岗岩石柱的底座上往下看,到处是受到炸弹袭击的痕迹,建国之父举起的手似乎在默默地命令人们保持平静。”

  这次炸弹袭击导致了200万美元的损失,时至今日,华尔街23号大楼的墙面上依然可以看见爆炸的痕迹。没有人宣称对这次袭击负责。第二天,纽约人继续工作,股市继续开盘。

  上世纪30年代

  老兵进军华盛顿

  关键词:大萧条 退伍老兵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们每人有一笔退役金,大约平均每人1000美元。但议员们因考虑到预算成本,规定 “荣民奖金券”要到1945年才能兑换。但在1930年初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大萧条,使这些退伍老兵生活极为困苦,许多人一文不名、家庭破落,生活毫无保障。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他们要求提前领取退役金,前陆军士官 WATERS便号召各地老兵集合起来,并发起了一场向华盛顿进军的请愿运动。1932年5月29日,大约有两万名退伍老兵及其老婆孩子陆续到达华盛顿,聚集在国会大厦附近。6月17日,众议院通过的支付退休金的议案被参议院否决,而参议院同意支付请愿者回家的路费。有5000名老兵领取了回程的火车票,有的领取了汽油和其他物资,但仍有两万名老兵因为没有达到目的而继续坚持示威。

  1932年7月27日,胡佛总统要求“军役补贴军团”从联邦财政部楼房里撤离,由华盛顿警察实施。上午,在警察的监视下,退役军人们和平地撤出了联邦建筑物。下午,形势突变。华盛顿警察局总长格拉斯福特本来是示威者的同情者和朋友,可一名退役军人猛然扑上来,把总长佩戴的金质徽章一把扯下来;另一些人则对着警察砸砖头。两名警察头骨开裂。警察开枪射击,两名退役军人被打死,1位居民被流弹击中肩膀受伤。警民对立情绪陡然高涨。愤怒的请愿者开始攻击警方,打伤了12名警察。

  胡佛总统立即召见作战部长赫尔利,指示他调动陆军参谋总长麦克阿瑟,执行总统命令。他命令道:“你立刻率领美国军队开赴骚乱地点,封锁骚乱波及地区并且毫不迟疑地清理现场。必须妥善处理和善待妇女儿童,在执行此命令时要竭尽一切人道主义手段。”

  麦克阿瑟指挥军队包围示威者营地,命令所有示威者限时离开,然后放火将营地烧为灰烬。

  在整个事件中,共有两名退伍军人死亡,一些人受伤,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一个创伤。

  上世纪60年代

  为了民权

  关键词:马丁·路德·金 民权

  1963年8月28日,20多万名游行者进军首都华盛顿,为争取自由和工作权而斗争。这次行动成功地向当时的肯尼迪政府施压,并迫使美国国会立下严刑峻法,保障公民权利。在这次游行活动中,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他永垂史册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

  1963年,正值“解放黑奴宣言”发布一百周年,兰多夫发电报给金,通知他美国黑人工会计划在当年7月举行“为了黑人工作权”的游行,并希望他做出积极的回应。随后,民权组织发起了“向华盛顿进军”的活动。随着夏天的结束,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回应并加入示威游行活动,这其中包括国际有色人种促进协会、国际天主教联合会种族正义协会、国际基督会美洲分会和美国汽车工人协会。

  向华盛顿进军也并非处处受到欢迎,伊斯兰世界的马尔科姆就笑称这次活动为“华盛顿闹剧”,尽管他自己也参与其中。美国联邦工会产业工人分会的执行委员会就拒绝支持这次活动以保持自己的中立地位。尽管如此,这些协会中的大量成员仍以个人名义参与了活动。

  活动中众多的演说者和表演者显示出这次活动参与阶层的广泛性。

  游行结束后,金和其他几位民权领袖与总统肯尼迪和副总统约翰逊在白宫会面,一同探讨两党在支持民权方面的立法问题。尽管1964民权法案和1965选举法案在肯尼迪总统去世后才得到通过,但两部法案仍体现了当时游行活动对自由平等的诉求。

  上世纪60年代

  要做爱不作战

  关键词:越战

  1968年8月15日-17日,在美国伍德斯托克举行了以“和平、反战、博爱、平等”为主题的大型音乐节。40万名美国青年云集伍德斯托克,两场惊人的大暴雨使他们在泥地里变得疯狂。在“爱与和平”的号召下,音乐节变成了奇特的反战方式。

  这次音乐节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嬉皮士聚会,40万名年轻人不顾交通阻塞、食品与饮水短缺和倾盆大雨等困难,发疯般地随着刺耳的音乐摇晃。他们的长发束起、穿着喇叭裤或粗布蜡染衬衫,在泥浆里的湿睡袋中性交,吸食大麻,如同呼吸空气一般。

  “要做爱,不作战”的反战革命口号响彻整个会场。许多情侣赤身裸体,甚至当众做爱以回到亚当夏娃的时代,用这种返璞归真的方式表达对美国政府战争政策的唾弃和愤怒。

  反对越战的美国青年开了嬉皮文化的先河。他们拒绝参军入伍,反对使用暴力,相信和平的力量。以此为出发点,嬉皮士们决定引导另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开始反思、挑战整个社会既有的规范和传统道德观,并且为了彰显与之针锋相对,他们统统留着长发、穿着奇装异服、听着摇滚乐。

  上世纪70年代

  环保运动崛起

  关键词:地球日

  1969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在美国各大学举行演讲会,筹划在次年的4月22日组织以反对越战为主题的校园运动,但是在1969年西雅图召开的筹备会议上,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提出将运动定位在全美国的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草根运动。

  美国的1970年正是个多事之秋,光纤织物被发明了出来,“阿波罗13号”的悲剧导致登月计划的失败,在南卡罗来纳州萨瓦那河附近一家核工厂发生泄漏事故,当时的美国人,终日呼吸着豪华轿车的含铅尾气。工厂肆无忌惮地排放着浓烟和污水,从不担心会被起诉或者是受到舆论的谴责。“环保人士”凤毛麟角,他们只是列在字典里的单词,却很少能够被人所重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首次“地球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鉴于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心,美国国会在“地球日”这一天休会,近40名参众议员分别在当地集会上讲话。伦特·杜贝斯、保罗·埃利希以及拉尔夫·纳德等美国的名流发表了演讲,阐明集会的重要意义。 25万人聚集在华盛顿特区,10万人向纽约市第五大街进军,支持这次活动。

  据统计,这一天全美有2000多万人、1万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个社区以及各大团体参加了“地球日”活动。这次活动标志着美国环保运动的崛起,并促使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

  2002年反战再起

  关键词:伊拉克战争

  2002年,从华盛顿到旧金山,从柏林到哥本哈根,从斯德哥尔摩到东京,世界各地26日纷纷举行游行和集会,抗议美国对伊拉克的“非正义”战争威胁,呼吁布什放弃对伊动武计划。

  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抗议活动在知名人士、退伍老兵的演讲中拉开了序幕。来自全美各地的1万多名示威者聚集在越战纪念碑前,高举“没有理由打仗”、“别为石油牺牲正义”和“扔掉布什,别扔炸弹”等标语。抗议活动的组织者称,此次反战示威预计将有10万人参加,是自上个世纪60年代末反越战浪潮以来美国政府面临的最大规模反战抗议活动。

  美国著名民权运动领袖杰西·杰克逊在参加华盛顿的抗议活动时说,此次反战示威可与马丁·路德·金上世纪60年代领导的反种族歧视和平抗议活动相提并论。他说:“(每一个美国人)应当在不间断的历史性斗争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军事打击伊拉克是丑陋的、不必要的战争。”

  如今:草根再度“占领华尔街”

  关键词:华尔街 经济衰退

  失业率居高不下似乎是触发这次“占领华尔街”最主要导火索之一。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新就业数据,8月份美国30个州的就业人数下降,其中纽约州就业人数下降最多。当月纽约州雇主裁员2.2万人,凸显纽约州经济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此次游行的参与者,大多数都是青年失业者。

  自2007年12月美国进入本轮经济衰退以来,美国共有超过800万人失去工作。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历次经济衰退中失业人数最多的一次。尽管权威机构认定经济衰退自2009年6月结束,但就业市场复苏缓慢,直到今年9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仍为9.1%,而且连续三月保持在这一高位。有分析人士认为,美国的经济形势如此低迷,就业率一降再降,如此发展下去,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席卷美国并非没有可能。于是,一场打着“要工作”口号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如期而至,而且在“占领华尔街”之后,这股“怒气”很快播散到美国的其他城市。

  如果说民众走上街头示威游行的浅层次原因是美国当前经济低迷、失业率居高使然,那么美国长期以来的贫富悬殊呈现加剧之势则是诱发此次抗议的深层次原因。于是我们看到,包括工会、社会团体、大学生和失业者在内的游行者自称代表99%的社会民众,受到控制着美国财富40%的最富有的1%的人剥削。他们称要和1%的所谓精英阶层对话。

  其中,“占领华尔街”第十天,代表抗议群众的“99%公报”有这么一段让人既辛酸又震撼的话:“2011年9月27日,我们到金融区的 LuxurNighout游行,那里的人无论男女,身上穿的衣裳高于我们一个月的收入,驾驶的车子超过我们一年所得,任何一栋房产都是我们一生赚不到的。”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抗议者们仇的不是富,而是不公平。这一风潮凸显了美国民众对政经体制深层矛盾的不满,也凸显了他们对社会发展方向迷失的焦虑。

  在这场运动中,抗议者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代表99%,不再忍受1%的贪婪与腐败。”这句话欠准确,但直击问题核心。英国《独立报》更是评论道:“许多美国人现在清楚地感觉到他们社会前进的方向存在根本性错误,并质疑经济体制似乎不再把果实平等地分配给社会广大阶层。”

查看全部
标签:美国   活动   华尔街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