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业“黑洞”“洞底”遥不可及
美国银行业“黑洞”底在哪里?
新华网 ( 2009-06-04 14:05:59 )
曹亚廷
备受关注的美国政府对国内19家最大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经延期后终于在5月7日揭晓:摩根大通、高盛、运通等9家机构“健康状况良好”,花旗银行在内的10家银行被告知需要补充共计746亿美元的资本金,高于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的4银行、340亿美元。测试告同时指出,如果经济进一步衰退,19家参与压力测试银行在今明两年的亏损将达6000亿美元。
尽管为避免对股市产生过度影响,这份告特意延迟到5月7日美股收盘后公布,但恐惧的投资人仍然做好了逃跑的准备,美主要股指一改之前上升走势,7日当天全线下跌,三大股指跌幅都超过1%。到5月12日,资金缺口高达339亿美元的美国银行将解禁的135亿股建行H股全部出售,共套现约73亿美元。对此,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美国银行套现意在补充资本金。
随后,5月20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表态称,由美国政府和私人部门联手设立的“公共-私人投资项目”将在未来6周内开始运行,购买阻塞美国银行系统的“有毒资产”,美国政府将为该项目出资750亿至1000亿美元,这些资金将与私人投资一起用于购买5000亿美元的“有毒资产”。“有毒资产”的购买额今后甚至可能扩大到一万亿美元。
对此,投资者不禁要问,美国银行业依然是救助前的“无底洞”吗?若不是,其底究竟在哪?
“洞底”遥不可及
压力测试的初衷,是通过政府对大银行的“信用背书”,驱散市场对美银行业的疑虑,为市场制造暖意。美国储蓄保险公司(FDIC)主席贝尔曾表示,她希望压力测试结果能给市场注入信心。事与愿违的是,压力测试从一个侧面表明,美国银行业远未回暖,其黑洞之底至少不在当前。透过压力测试神秘的面纱,人们不难发现,美国银行业真实情况可能较官方公布的测试结果更糟糕。
外界普遍质疑测试过程存在深度操作嫌疑。746亿美元是不是10家银行资本金缺口的全部不得而知。由150位银行业监管人员历经2个多月的审查测试,测算公式和结果早在4月底就“揭晓”,但美联储和财政部从4月24日开始单独与各银行“商讨”测试结果,“听取当事人辩护”,并把最终结果发布日从5月4日(周一)推迟到7日(周四)的做法,很难不让人质疑这份“精心烹制”的测试大餐,最大的可能性是测试结果内外有别:美国政府一边逼迫大银行及时补充资本金——这可从富国银行、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团等不及格机构于7日当天就分别公开了发行新股、配售股票、将优先股转为普通股、出售资产等方式补充资本金可见一斑;一边还要避免打击公众信心,选择恰当的时机“适时”公布测试结果。最终权衡的结果是小心翼翼地倒出坏消息,并炮制“好消息”作为伴侣。
而测试基本假定也难让人信服,设定的两个场景——“基本情景”和“更差的情景”可能过于乐观。例如,“基本情景”是美国经济2009年衰退2%,2010年增长2.1%;“更差的情景”是2009年衰退3.3%,2010年增长0.5%。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4月已经把美国经济预测下调到与“更差的情景”持平,2009年的衰退从1.6%下调到2.8%,2010年的增长预期从1.6%调低到0。
此外,测试样本不具代表性,选取去年底资产超过1000亿的19家银行,不包括该门槛之下的中小银行,犹如专挑高个同学参加跳高达标测试。真实的情况是,目前美国银行业正处于一个倒闭的高峰期。据统计,从2000年10月到2009年5月8日半年时间里, FDIC总共出手关闭了84家被保险的商业银行(以中小银行为主),其中有53家是在去年7月1日以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关闭的,32家是今年1月1日后关闭的。在2009年的前四个月内,分别有6家、10家、5家和8家被关闭,在5月1日一天,FDIC又关闭了3家银行。显然,“大而不倒”的19家大银行不能代表美银行的整体状况。
可见,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压力测试结果,仅仅是正深陷危机泥潭中美国银行业的冰山一角。据IMF 2009年4月估计,2007年所有金融机构源于美国的资产减记将达2.7万亿美元(高于2009年1月估计的2.2亿美元),全球风险暴露的预期减记将达4.1万亿美元。在去年10月美国会通过的7000亿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以来,目前算上即将收回的还款,也只剩1346亿美元。压力测试交出的这份美国银行业成绩单,越来越让人觉得,美国银行业“有毒资产”犹如一个无底洞,继续吞噬着数目惊人的政府注资。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