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由左翼青年到革命战士——魏巍采访记

2025-02-28 观点 评论 阅读
  

  魏巍——最可爱的老人

  

  王海珍(《中华儿女》)

  

  提起抗美援朝和当时的文学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一个可敬的名字:魏巍。是的,就是魏巍,在朝鲜战场上以饱满的深情,诗一般优美的笔调,写下了脍炙人口闻名遐迩的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其深邃的思想,潮水似的激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今,这位撰写了大量“壮美诗篇”的老人已到八十五岁高龄。这位经历过抗日,内战,抗美援朝一系列历史恢弘篇章的可爱老人,静坐在古朴干净的小院,又一次回忆起了曾经经历过的烽火岁月。

  

  依照约定时间。记者推开了魏老先生坐落在西山八大处的一个独门小院。院内藤蔓缠绕,葱郁清幽,还有红果树,豆苗等植物。据说都是魏老和夫人两人亲自耕种的。秋种葡萄,春栽豆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一副世外桃源生活。
在客厅刚刚坐定,就看见一个慈眉善目、白须自发的老人手持一个茶杯走进来。不消说,这就是魏老了。急忙站起来相迎,魏老热情的手已经伸过来,微笑着,热情地招呼着。一抹亲切悄然降临在主客人之间。在我们面前的,似乎不再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作家,而是一个温厚慈祥的邻家老人。
魏老当年的烽火岁月,在他缓缓的叙说中,徐徐拉开帷幕。

  

  “左翼青年”的坚定理想

  

  魏老的客厅,朴素,干净,素白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宽阔的中国地图,东侧有一张毛主席年轻时的画像和魏老亲自提笔写的诗。正对面,则是著名画家李琦书的一张鲁迅素描,简约的几笔勾勒出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硬朗风骨。
鲁迅的左翼思想,曾经对年轻的魏巍有着深刻的影响。魏巍从小就熟读唐诗三百首,李白,杜甫的诗集更是不离左右手,还在简易乡村师范读书的他,就开始动笔写诗,和一些同样追求进步有左翼思想的同学一道.办起了刊物。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进攻卢沟桥的炮声已经响起,而蒋介石则一直宣称“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的消极抵抗思想。热血沸腾的魏巍对当局抱有极大愤慨,国无门的魏巍于是立志去找共产党。谈及往事,魏老兴致勃勃地说着顺口溜:“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找八路。”语气豪迈,伴随着魏老的琅琅笑声,依稀可见年轻魏巍的潇洒豪迈。
可是怎么找到去延安的门路呢?一头雾水的魏巍并不知道。当时,他的一个老师得知魏巍的打算后,为他写了三封介绍信.让魏巍带着介绍信去西安,想通过他们联系到当时在陕北的八路军办事处,去抗大学习。魏巍临走时,这位老师还塞给他三圆钱,带着从家拿的十五钱和老师赠送的三圆钱,还有一箱行李和一大摞书,魏巍踏上了寻找延安抗大之路。后来魏巍才知道,这是一个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的老党员。
在家乡的黄河岸边,坐在滔滔黄河水浪前,准备出走的魏巍不禁心潮彭湃,提笔写下了洋洋洒洒的五百行长诗《黄河行》,这篇记录着当时魏巍真实心情的诗收集在他的诗选里。多年后,当他荣归故里,为家乡的黄河碑林题词时,写下了“面对滔滔浪,泣下五百行,秋风拂晓月,束装离故乡”的诗句。这就是魏巍著名的《黄河吟》。其中的“五百行”就是对他年轻时第一次离家西上的真实写照。
火车上,他认识了一位去西安看望儿子的大娘。随着她到了西安古城墙下的一个小破楼里,和几个拉洋车的小伙子共住了下来,然后拿着介绍信去找人,希望他们能够介绍他去延安抗日根据地,可是情况却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连接找了三个人,都因为怕给共产联系惹火上身而婉言拒绝了魏巍的请求。

  

  寻找八路军的坎坷之路

  

  无路可走的魏巍,只能选择自己去延安,却又被别人告知,去延安前途未卜,说不上还没走到就会被盘查的人截住。怎么办?那时他打听到八路军在七贤庄设立了办事处,他决定跑去问问情况。至今,魏老对于这个细节依旧记忆犹新:“那里的传达室有个小门洞.我就站在门洞外面向里面的人问,那人问我有没有介绍信,我说没有。结果那个人告诉我说抗大的招生己经结束,我当时非常失望,就站在小门洞外发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魏老呵呵开始笑,“前几年,我经过西安时还专门去七贤庄看了看那个小门洞,故地重游,真是别有一翻滋味啊!
站在门洞外发呆的魏巍,心里打定主意决不回家了。可是下一步要去哪里?他真的不知道,正自徘徊,他忽然看到墙上贴了一个广告:八路军115师军政干部学校招生。魏巍眼睛一亮,又向门洞内的工作人员打听了一下这个学校和抗大的区别,得到的回答是差不多。那,抗大去不了了,可以去军政干部学校啊!魏巍仔细看了一下学校地址,在山西蒲县。
于是魏巍决定,连夜带上行李,直奔潼关去蒲县。风尘仆仆的赶过去,眼前的情景又让他心头一震,原来这个学校已经迁址了,迁到了远在临汾的马牧村,万般无奈,连日奔波的魏巍只好拖着行李,再返身到临汾。
往事虽然已经过去几十载,但是在魏老的记忆里仿佛历历在目。“那时,身上带的钱一天天减少。还是没有找到组织,心里那个着急啊,吃饭总是挑最便宜的。当时,阎锡山的部队在临汾也办了一个学校,叫做“民族革命大学”。当时就知道,这是在和共产党争夺青年呢。”即便是当时在他身边就有学校,年轻的魏巍还是选择了背着厚厚的行李继续寻找八路军办的学校,当时的他已经有了深深的信念在心中: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有选择八路军才是正确的选择。“当时已经是冬天了,我逢人就打听去马牧村怎么走。后来有人告诉我说距离我落脚的赵县还有十五里的路程,当时身上钱剩的不多了,也舍不得坐车去,我就把行李先放在旅馆里,一个人上路了。走在路上,遇到一个卖棉鞋的,我低头看了看自己的鞋子,才发现已经破得不成样子了。摩挲着口袋里剩的不多的一点钱。咬咬牙买了双棉鞋套在脚上,走了没多远,不小心踩在一个数桩子上把鞋底捅了一个洞,脱下来一看鞋子都是用破布做的,不过还是很心疼。”魏老兴致昂然的讲起从军路上的趣事,时不时会转过来问问听众:“有意思吗?这些事情有意思吗?”直到看到我们点头,他才又接着讲下去。此时的魏老,尽显温厚与可爱。
是1937年找到八路军组织的吧。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七十年了,可是在魏老的记忆中。恍若是昨天才刚刚发生过:“终于找到军政干部学校了,是在一个小学校里,接待我的是一个中年人,当时就向我提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第二个是“统一战线的意义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是“你的志愿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对我并不难,因为我学过上海出版社左翼理论家写的青年自学丛书、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书,于是很快就将这三个问题一一做答。我看见他的脸上渐渐出现了笑意,等到我把出来的愿望说完后,他立刻把手一挥说:“录取了”。这一挥手,就决定了我的命运。当天,就在学校的大院里蹲着吃了午饭。第一顿饭记得清清楚楚,是红糙米饭,山药蛋,豆腐块,汤还漂着一层辣椒油。”找到组织的魏巍终地可以把悬着的心放下,不用再担心钱不够用了,摸摸口袋,当时还只剩下四块大洋,魏巍安心地回头扛行李,在军政干部学院扎根学习。

  

  行军路上的插曲

  

  时光又向前拉近了一小步距离,不久,115师学校合并为司令部随营学校。日寇继续向南进攻,随营学校奉命前往延安。年轻的魏巍第一次随军前行,用魏老此时的话就是说:“这是第一次长途随军,路上受到了很大锻炼。”
有时走着走着,就见眼前飘过一团又一团棉絮。大家都有些莫名其妙,青天白日怎么棉花到处飞?前后左右看看,明白了,有人背着行李卷太累了,没办法,就把自己被子里的棉絮抽出来扔掉,这样能够减轻负担,大家看看被抛出去的棉絮哈哈大笑,之后继续赶路。一群热血青年,倒也苦中有乐。
“至今还记得一个奇怪的事。”坐在沙发上的魏老,品了口茶,眯着眼睛,仿佛又回到了走回延安的那条行军路上。“我们走着走着,就看见路边上放着一双干干净净锃亮的皮鞋,不知道是什么人丢下来的。当时,路过的人都会看一会,然后谁也不动,继续赶路。”魏老说着嘿嘿笑起来:“我在家没有穿过皮鞋,看看那皮鞋觉得很好,不过也只是看一看而已。”
年轻的魏巍怀着莫大的革命热情,那时他在自己的笔记本的扉页上着“韦红青”三个字,而当时他已经被组织当作预备党员准备发展,他自己却还不知道,当时他的同学陈尔东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专门跑去找魏巍谈话,才得知,“韦”是魏的音、“红青”是红色青年的意思。当时,年轻的魏巍用这种隐晦的名字表达了他心底里强烈的愿望。
革命的路上不会永远都是好玩的事情。果然,在过黄河的时候,他们遇上了考验。“过黄河时那天正好是惊蛰,河里的冰没有化。但是有些地方已经解冻了。我们每个人胳膊下都掖着一捆干草,铺在冰上防止滑倒,看到不远处有一个驴子掉进了冰窟里。驴还在冰水里挣扎,想要跳出来,那个时候,我们也不能过去救那个驴子,只能看着它被黄河吞没。”魏老的叙述很平淡,过去经历的千难万险在他的回忆中,并非有什么了不起,而仅仅是曾经生活中的一个乐趣。
我清楚的记得在各种道魏老的简历中提及这段经历只是“从山西转到延安”。这是一句简单的话,而这背后,隐藏著多少艰辛而危险的故事。而从来,历史中的任何一瞬,尤其是在那样一个惊心动魄战火纷飞的年代,每一句话的背后,都包含看许多人的鲜血和牺牲。而那时辗转扑到延安革命根据地的一群热血青年们,也没有时间想象未来,他们只是凭借着对革命的热忱,义无反顾的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渐次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激流。

  

  《谁是最可爱的人》身前身后事

  

  许多人认识魏老,都是从他那篇热情饱满,被人经久传诵的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始的。1938年的魏巍,身在延安,身穿军服,那时。他是不是就在感受着军人的可爱呢?在延安,他每天都能感觉到革命的熊熊热浪,他一向热爱写作的热情被激发,开始用笔来表达他对革命的热情。1987年,当他重返延安革命故地,依旧满怀热情写了一篇《延安,你好》,诉说着魏老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中国解放了,告别了战火连天的日子。走向了和平。平静的日子没过两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他主动要求去朝鲜战场,看望那些浴血奋战的战士们,和战士们一起生活。经过几个月的深入体验。魏巍写出了那篇脍炙人口的大作《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发表在1951年4月11日的《人民日》的头版头条上。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注意。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前方将士的斗志,也推动了后方人民的支前活动。自此,“最可爱的人”便成为志愿军的代称,《谁是最可爱的人》传到朝鲜前线,各部队油印小几乎同时转载,指战员竟相传阅。很快,这篇文章也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食粮。魏巍的名字从此传遍全国。
而此时,魏老已经不愿意多谈《谁是最可爱的人》带给他的荣誉和感受,他只是饶有兴趣的讲起了曾经在他文中的人物和他的故事。曾被称为“活烈士”的李玉安由女婿陪同,专程赴京看望魏巍;马玉祥,这个曾经在他笔下描写为“像秋天田野里的红高粱一样淳朴可爱”志愿军战士,直到离休后才公开自己的身份,被很多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关心下一代成长,任劳任怨。而魏老和他也一直保持着频繁的联系。多年后,魏老在赠给马玉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史》时,扉页上依然题写到:“你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而在1977年完成的史诗巨著《东方》,也是他在抗美援朝期间就萌生的念头。他要创造一篇长篇小说来歌颂祖国和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地球的红飘带》也是描述伟大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里长征的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可以说,魏老的所有创作素材,都是源于军队,取自军队,军队的生涯给予了魏老怎样的影响?看魏老的文章就知道。因此,他在《魏巍文集》研讨会上说;今天我应当说,我是依靠党的培养、革命军队的培养以及人民群众的精神滋养和吃了老百姓的小米饭成长起来的。当然我还要感谢那个伟大的革命和伟大的时代,使我得到锻炼和改造.!

  

  采访手记:
采访魏老之前,一直心存担心,担心的是魏老年逾古稀,不知是否会接受我们的采访?待到电话接通,那边和蔼的声音答应了时,心才稍稍放下,之后,心中又有一个新的问题,他老人家的身体能够接受多长时间的采访呢?和魏老的交流能否顺畅呢?待到见到魏老本人,和他坐在沙发上面对面的聊天开始,我才知道,这份担心多么多余,魏老平和安详,可亲和蔼,采访变成了最放松的聊天形式。魏老年轻时代的故事一点点清晰,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近一个小时,魏老精神尚好,中间起身续水时,还不忘尽主人之谊,要为我们倒水,态度之平和一点都不曾让人感到他的赫赫威名,而是像邻家老爷爷那般贴心。

  

  附:魏巍简介
魏巍(原名鸿杰),河南郑州人,汉族,1920年3月6日生于一城市贫民家庭,曾用笔名红杨树,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童年及少年时期曾就读于“平民小学”及简易乡村师范,开始接触文学作品并产生浓厚兴趣,1937年秋奔赴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后转至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1938年4月于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亦未脱离部队生活,曾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团政委,解放军总政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军区政治部顾问等职。是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现任中朝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地会长。作品有《魏巍文集》,散文集有《谁是最可爱的人》、《幸福的花儿为勇士而开》、《壮行集》、《魏巍杂文集》、《魏巍散文选》等,诗集有《两年》、《黎明风景不断集》、《红叶集》、《魏巍诗选》,长篇小说有革命战争三部曲《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东方》等。其中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长篇长说《东方》获首届矛盾文学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和首届人民文学奖。《地球的红飘带》获“人生的路标”奖及人民文学奖。

标签:一个   当时   延安   可爱   学校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