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稳者将胜出
冒冒失失者通常先出局,官场如此,国家也如此。先出手的未必都是冒失鬼,但冒失鬼多半是贸然出手的,而胜出者,属于冷静观察后的稳健一族。二次大战中,美国观察良久,准备充分,然后才风风火火闯五洲,终成超级大国。始于华尔街的世界金融危机,其实是国际秩序的重整,谁将胜出,谁边缘化,除了潜质,还要看谁稳健。
中国和非洲国家以及中东国家普遍友好,这种友好是建立在国家层面的,不是如西方那样以某国的政治派别甚至政治领袖为基础。利比亚动荡后,中国的撤侨工作有条不紊,行动迅速,与周边国家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这其中包括刚经历动荡的突尼斯和埃及。谁都知道中国与穆巴拉克关系一直很好,但那种友好不是基于中国与埃及总统的私人关系,而是基于中国和埃及这两个国家。基于这种外交战略,中埃关系不会因为埃及掌权者由穆巴拉克换成了穆巴克拉而发生质变。因政权更迭而至两国关系变化,对中国来说,即便有也是极其稀罕的,稀罕的概率不能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像出门有可能被车撞不能成为闭门不出的理由。
卡扎菲是非典型领导人,不是现代意义的国家领袖,任何一个国家将他当做铁杆盟友或冤家对头都会出问题。其人属于理想主义者,言谈举止极具蛊惑力,7成桀骜不驯,3成敷衍现实,有一个貌美倾国的女儿和至少两个能干的儿子,另有几个忠心耿耿的部落。概而言之,卡扎菲本质上只是一代部落枭雄,不是用“好人”或“恶魔”能概括的。
卡扎菲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部落联盟,并率领利比亚摆脱了贫穷,但没有化解的黎波里和班加西这两个“都城”的矛盾,原因可能是无力化解,也可能根本就是想利用现成的矛盾巩固权力。他在班加西有一个行宫,却从未在那里住过哪怕是一天。的黎波里市民和班加西市民互相看不起,甚至各自的出租车司机都会向乘客奚落对方城市。2011年春天,茉莉花花粉飘散到利比亚,部落酋长们便鼻子痒痒,喷嚏连连,“双都”60年的冷战就此升格为热战。
1969年,卡扎菲推翻了亲美的利比亚国王伊德里斯。1970年6月,利比亚宣布收回美国设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附近的军事基地,“爱”是不能忘记的。美国情机构早就得出结论:“从利益角度来看,美国更倾向于利比亚拥有其他任何位领导人,而不是卡扎菲”。为达此目的,可采用的战略就是“实际行动和造假宣传的结合”,散播关于反对派力量强大和卡扎菲的“兄弟”背叛的消息,以及用军事集结恐吓。在两派胜负明朗之前,美国不大可能下令军事进攻。“卡扎菲幸存下来”和“卡扎菲倒台后的真空”都是让华盛顿烦恼的问题,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之后的另一个穆斯林国家则是很难解释的问题。与教派和部落打交道的技巧,华盛顿数十年来没有1公分的长进。
将卡扎菲描述为“使用重型武器轰炸手无寸铁的和平示威者”是一种战术技巧,目的是营造国际审判的氛围。到了这一步,卡扎菲所有的退路都堵死了,没有一个能庇护他的大国会接纳他流亡,与贝都因兄弟在一起才是安全的,唯有击败叛乱武装才有一线生机。穆斯林国家的民众普遍反美,利比亚反对派亦然,如果不是反对派央求出兵而是美国主动派兵进剿,就算是推倒了卡扎菲,利比亚还是一个反美部落联盟。原来以为换谁都比卡扎菲好,而主动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表明,卡扎菲多少能进一点油盐,让人嚼出一点咸咸味儿。正是这点咸味儿让卡扎菲在欧洲普遍受到礼遇:布莱尔政府让制造了洛克比空难的“英雄”回到了利比亚;萨科齐在巴黎用红地毯迎接卡扎菲;贝卢斯科尼和卡扎菲过从甚密;卡扎菲之子赛义夫被欧洲舆论贴上了“改革派”的标签;欧洲政治家视卡扎菲为反恐阵营的新成员。
如果说利比亚是“魔派”的特立独行者,法国则是“名门正派”的特立独行者,它率先承认班加西为利比亚继承者。法国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不会糊涂到认为卡扎菲即将垮台。刚起事时,国际舆论几乎一致认为卡扎菲撑不了几天,其实那只是老卡制造的假象,他要让叛乱武装认为曾经的“领袖加兄弟”从传说变成了一碰就碎的瓷瓶,从而拒绝西方的铁锤加盟。班加西农民抓了5个空降的英国特种兵俘虏后,革命军首脑贾利勒说:“他们乘直升机前来,犯了大错”。等到话传开了,“接受美国帮助可能会被人误解”的观点在阿拉伯世界也就强化了,反对派陷入了两难境地。要外援很难看,没有外援将被清算。有人说卡扎菲是要等到中国撤侨完工后才动手平叛,这个说法不乏YY的成分,中国没有那么牛。更大的可能是时间上的巧合,大规模进剿发生在“拒绝外援”的声音传出之后。
美欧在积极活动,俄罗斯也没有闲着,只有中国按兵不动,既没有和卡扎菲政府接触,又没有与革命军商谈。中国的设想是:战争结束后,让3万多工人回利比亚上班,谁胜出认可谁,咱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要是分裂为东西两个利比亚,两个一块儿承认,总之是“尊重利比亚人民的选择”。欧洲还是殖民心结作怪,哪怕是控制半个利比亚也好,法国希望先抓紧班加西,俄国希望利比亚乱局持续一会儿从而抬高油价,但不希望利比亚落入西方之手,美国被利比亚的不确定性困惑着,毕竟从进程看,卡扎菲幸存下来的可能性还是不容低估的。禁飞区的难处在于利比亚国土面积很大,费用高昂,效果不确定。
卡扎菲手上有几张好牌:1、他是灰常有钱滴淫,钱多好办事,金融制裁暂时还不至于导致卡扎菲财务紧张,问老夏借钱的可能性可以排除。非洲一些国家战乱多年,有钱就能招募到能征惯战的雇佣兵。也有些雇佣兵是为信仰而去的,“革命者”嘛,粉丝总是有一些的;2、手握大量优质原油,只要稳住了阵脚,不愁西方不屈服,指责胜利者多半是和自己过不去;3、基地组织。开始他说,惹急了就打开军火库将武器分发给人民群众,见大家都没有听出弦外之音,干脆直说与基地组织联手。以他的行事风格,谁也不敢说他是在吓唬人,美国最担心这个。当然,美国还担心失去了卡扎菲那只铁腕之后,利比亚陷入长期的部落混战,从而成为基地组织的天堂。关于利比亚的化学武器是否会落入基地之手,本文就不涉及了,因为我不太了解那档子事儿。
还是那句话:如果卡扎菲死了,希望他是死于自己犯下的罪行,比如下令屠杀和平示威者。死于部落间的战争也是容易接受的,为各自部落的利益而战,战死后是那个部落的英雄,不是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的英雄。我不希望他死于强势舆论的编排,惩罚恶魔不需要借助于谎言。继希拉里说了“美国还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利比亚动用空军力量对平民进行轰炸”之后,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又说了“卡扎菲没有持续挑衅国际社会”,这些话是基于事实判断还是利益考量,我暂时不了解,他们从未向我汇。我不打算轻信西方媒体的舆论,如同不能轻信卡扎菲政府的声明一样,所以尽量穷尽各种可能分开说。卡扎菲损害中国利益和维护中国利益都有鲜明的事实基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没有为挺他而挺他为反他而反他的动机。声援独裁者更谈不上,在家里我的地位都是排老三,要不是基本国策挺了一把,地位还得往后挪,这辈子不会做独裁梦。
在应对利比亚乱局上,截至目前,最稳重的是中国,其次是美国,俄罗斯也不错,意大利正在倾听美国的召唤,阿拉伯政府声明和民众想法经常是两码事,英国有点冒失,法国是冒失鬼。伊朗高层有一帮数学博士和大学物理教授掌控,一个个精于计算,天上猛然间掉下个林妹妹,快活死了——所谓的伊核问题,大伙儿暂时忙不过来,以色列也在忙着应付穆巴拉克下台后中东的巨变,“外科手术”无限期延后。
国际上的胜出有两种方式,绝对的胜出是比别人发展更快,相对的胜出是别人遭遇一连串麻烦而自己没出大问题,最理想的是两者碰一块儿。金融危机是右手,敏感地区动荡是左手,信不信由你,这双手就能洗出个全新国际秩序,就看各自的手指灵活性,以及耐性。大国如果连十几二十年的耐性都没有,很难混出名堂。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