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下一场“甲午战争”——浅谈日本对中国的安全威胁
警惕下一场“甲午战争”
——浅谈日本对中国的安全威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努力追求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将周边安全作为睦邻外交的首要目标,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随着中国军事力量的逐步增强,中国面临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在一段时间内,中国卷入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但综合观之,中国安全态势并不趋于良性,反而增加了诸多变数。
一、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威胁
当前对我国安全威胁相对较大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南亚大国印度、台湾地区和中国近邻日本。苏联解体后,美国出于“独霸”世界的目的加强了对中国的防范与遏制,特别是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壮大,军事力量不断加强,美国战略重心由欧洲和大西洋渐渐东移到了亚太地区,对我海权和战略利益造成了广泛限制。印度是中国的南部邻居,与中国之间有着12.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争端,长期以来印度对中国的发展存有戒心,一直把中国当作假想敌,并在边境地区驻有重兵。但从全局来看,印度对中国的战略是防御性的,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中国夺回由其控制的争议领土。况且从两国综合实力上比较,印度比中国要逊色不少。台湾地区是目前中国最紧迫最敏感的地区,由于美、日等国的刻意介入,对我国主权安全和国家战略安全造成了较大威胁。虽然台湾问题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从当前来看基本处在我国政府的撑控之中。况且台湾问题说到底是我国的内政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的是益强大,解决台湾问题的天平已经渐渐向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倾斜。相比较而言,对中国安全威胁可能性较大的还是中国的东方近邻日本。二战后日本在经济和科技上取得了高速发展和巨大成功,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基础上,日本正在力争成为世界政治和军事大国,成为主导亚洲的唯一国家。其与中国之间的冲突与对抗是不可避免的,可能不同的只是冲突的形式与时间的选择。
二、未来中日冲突的必然性分析
未来中日之间发生冲突(战争)很可能是在美日同盟的背景下,日本借美军为其撑腰,刻意制造事端,引发中日冲突和战争,如同历史上的甲午海战断送清王朝“图强”的美梦一样,日本一有机会就会再次打断中国和平崛起的良机,进而让中国沉沦为世界“三流”国家,永远位于“发展中”国家之列。未来中日之间的冲突和战争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
首先是由日本的民族心理决定的。日本的民族心理主要包括双重性格和岛国心态两个方面。从整体上看,日本人的双重性格很鲜明突出,这种双重性格形成于日本民族融合和对外扩张历史进程中。表现在他们既爱美又尚武,既好斗又尚礼,既服从上级,又心存叛逆,者既狂妄自大又彬彬有礼……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就表现为对强国的臣服和对弱国的欺凌,历史证明,日本只臣服于通过战争实践证明了的比其自身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对于潜在的强者或者未得到战争证实的强者,日本的心态常常是以武力挑衅,希望通过打败对手来提升自己。现在日本人普遍存有一种意识,就是日本二战不是败于中国而是败于美,所以他到现在还只臣服美国,而对中国一直心存忌恨。“岛国心态”是与日本自然环境相关联的社会心理特点。日本是个岛国,由多个岛屿组成,呈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形。在这一特殊地理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心理就是潜在的不安全感。在这一心理状态下,日本民族存在着较强的谋求“登陆”倾向。明治维新后随着日本国力增强,他们企图通过侵略战争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把自己的“陆地”扩大到整个东南亚。“岛国不安全感”的另一种表现是对资源的担心。日本的能源和多数工业资源都依靠进口,这使他们从未忘记,一旦进口被长期中断,日本面临的会是什么状况。这种压力激发了日本人的上进心,使他们拼命学习和开发科学技术,大力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高科技、高效率、低成本、低价格进入世界市场。对于中国的心态,日本人山县有朋曾赤裸裸的指出,“日本不希望中国有一个强大的皇帝,日本更不希望中国有一个成功的共和国。日本所希望的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中国,一个受日本影响的弱皇帝统治下的弱中国。”日本的这种民族心理使日本对中国的崛起既怕又恨,怕中国强大后清算他侵略的老账,恨以后就没有机会圆他进入“大陆”的美梦。为了防止中国强大后对日本不利,一旦有机会日本可能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就像1894年一样再突然发动一场“甲午战争”。
其次是由中日的历史恩怨决定的。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历时半个多世纪时间里,日本军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可以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史,是中国人的一部血泪史。甲午战争、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万里无人区等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了累累罪行,罄竹难书。正如美国历史学家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曾指出:“在战争中,所有军队都是粗暴的。但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野蛮,则只有欧洲的纳粹可与之相比,也许还比不上。”中日历史之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历史遗留问题,如在华化武遗留问题、民间赔偿问题、慰安妇问题;二是对历史的认识问题,主要是日本对侵略战争的认识,包括战争起因、战争性质、战争责任、道歉谢罪、杜绝再现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三是与历史认识直接关联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教科书问题。历史问题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日本政府的责任。由于战后存在对日本保守派有利、容许战争责任暧昧化的国际环境,日本政府推行了一种双重标准:对外,在对日和约中以所谓接受东京审判的形式承认必要的最小限度的战争的责任,以获得作为美国盟国的地位,对内,则事实上否定、不追究战争责任问题。日本民族潜意识认为否定过去日本的侵略战争,就是否定日本历史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就是否定日本民族本身。这也是日本保守势力和右翼思想历久不衰、赖以生存的最广泛的民意基础。其次是日本人的文化心理。一方面由于神道教与武士道背景使得日本人往往对历史缺乏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国家缺乏包容性,民众有明显的跟风心理。另一方面,日本人往往有耻感文化无罪感文化。再加上“帝国意识”仍然存在,优越感根深蒂固,而且由于遭受美国核弹攻击“受害者”心态更甚于“加害者”意识,妨碍了日本人对历史问题的反思。日本自民党历史研究委员会编辑的《大东亚战争的总结》中说“满洲不是中国领土”,“日本是为了自卫而出兵亚洲的”,“南京事件是虚构的”,等等就是最好的证明。再次是伴随着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其成为政治大国的思想强烈。日本政府企图通过否认侵略战争历史和推卸战争责任甩掉战争责任的包袱,以恢复其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尤其是中国国力快速增长的今天,日本政府更有意地将历史问题作为遏制中国的一种手段。
第三是由中日的现实矛盾决定的。中日之是除了沉重的历史问题外还存有复杂的现实的问题。首先是东海划界问题。就地理上来说,东海连接着中国和日本,中国可以直接从本土架设输油管道至油气区,日本由于架设输油管道成本过高所以需要用油轮运回本土。但不管怎么说,在开采和运输成本上都比从中东或其他地方进口来的划算。最重要的是在东海开采油气不会受中东的局势和世界的油价起伏的影响,是一个稳定的油气资源区。所以中日两国都希望将东海置于自己的掌控下。但从国际法上来看,东海是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一个国家对自己的经济专属区里的资源有优先的开采权,这决定了资源开采具有排他性。日本想在东海属于中国专属经济区的范围内开采油气当然需要得到中国的同意。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日本私自设了一条所谓的中间线,把原本属于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一分为二,并且要求对中间线日本一方的海域拥有主权。这点是中国不可能接受的。其次是钓鱼岛归属问题。虽然钓鱼岛现在日本的实际控制下,但是中国对其拥有主权是毋庸置疑的。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并非“无主地”。日本看中的是钓鱼岛海域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钓鱼岛周围的达1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相当于五个台湾本岛面积。这对人多地少的日本来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诱惑,一旦日本正式占据钓鱼岛,就意味着国土面积扩大至台湾岛附近,这将大大扩展其战略空间,增强对大陆的威胁。第三是日本的台湾情结,也即日本不希望看到中国实现统一。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日本越来越感到来自身边这个崛起中的东方大国的压力,千方百计要牵制中国,以减缓中国的崛起。一方面,配合美国来包围、遏制中国,消耗中国的实力。另一方面,利用台独分子来牵制中国的发展。企图和美国一道把台湾建成遏止中国的前沿阵地。日本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害怕中国实现统一。日本极力反对中国的统一不仅仅是以此来牵制中国的发展和减缓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更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日本看来,台湾海峡若被大陆所控制,等于是日本的生命线被中国掌控,中国可以凭自己的喜好随时掐断。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大国”梦将彻底破灭,不仅要看美国人的眼色,更要看中国的脸色,其实质就是沦为二流国家。
第四是由美国的均势战略决定的。美国向来采取地区均势战略,利用矛盾、制造地区大国间相互制衡,阻碍大国发展和兴起,从而确保美国国家安全不会受到威胁。在东亚美国利用日本、台湾平衡中国大陆的力量,在美国的棋盘中日本就是其全球战略的一粒棋子,当中国大陆军事力量有所增强时,美国总会想方设法增强日本和台湾的军事力量,用以抗衡大陆实力的增长。但随着中国大陆实力的不断增强,美国为了保证这一平衡,在加强其自身在亚太军事力量的同时,必然会逐渐放松对日本的限制,甚至可能支持并帮助日本扩充军力。但这种平衡战略用于日本有着巨大的风险。日本早就成为经济强国,并在军事强国的道路上开足马力扩充军备,企图复活军国主义、重塑“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今天的美日联盟,是美国把日本抱在怀里的联盟。表面看日本很顺从,骨子里并不服气,也不会甘心寄人篱下。上个世纪90年代初,翅膀刚刚硬起来的日本,就出版了《向美国说不》的书,甚至嘲笑美国是用他们的芯片打败了伊拉克。美国要在亚洲搞均势,前提是能够有效控制日本,一旦日本军力强大并失控,日本有可能再打一场中日战争,以武力强行阻止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提前消除中国强大后可能对日本的威胁。这将很可能还是包括美在内的世界性的灾难。
纵观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日之间的矛盾很难在外交层面解决。这也是搞清楚中国对日战略的前提,既然不能和睦相处,那我们就要作好非和平解决的准备。
三、未来中日可能的冲突形式及对策
未来日本为了摆脱对华的被动局面,可能在美国的支持和怂恿下蓄意挑起事端,制造磨擦,引发冲突。可能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派兵强占钓鱼岛。目前,钓鱼岛在日本的实际控制之下,为了防止中国船只靠近和登岛,自2009年年初开始,日本擅自把钓鱼岛周围 12海里 海域划为绝对控制区,把周围 24海里 海域划为严格控制区,定期派海军巡视。未来不排除其在钓鱼岛上建立军事设施,并派兵常驻。那是中国不能容忍的,必然引发中日军事冲突。二是武力介入东海争端。东海划界争端实质上是对海洋资源的争夺,其中最主要的是东海石油资源。目前中国对此占有一定优势,中日双方正在围绕东海问题进行谈判,如果日本要价太高谈判不成,中方必将独自开采。届时不排除日本会有过激行为,导致冲突发生。三是拉拢美国抗拒中国统一台湾。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支持台独。日本与台独的关系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在中日邦交恢复之前,日本是“台独”势力的大本营;中日建交后,日本一度有所收敛,这时台独势力才转到美国和台湾本土;最近十几年来,台独势力又有借重日本之势。“台独”分子明白,真正与其志同道合的其实并不是美国,而是日本右翼分子。未来日本右翼可能利用台独制造事端,引发台海危机,进而拉拢美国插手干扰我台湾统一。针对未来中日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我们应该提前准备,积极应对。
(一)大胆结盟,扩充实力。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为了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应该对以前“不结盟”政策做出调整,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与合适的朋友结成战略同盟。结盟实质是双方力量不够的时候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相互支持,这对中国当前的发展是有利的。当然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结盟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未来如果和们能够与北方的新朋友俄罗斯、与周边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和非洲老朋友结盟。我国的战略实力在短期内将极大增强,不仅可以在世界更广的范围维护本国利益,更能从战略上威慑日本,甚至美国。从而为更好的应对未来中日冲突(包括解决台湾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追究历史、掌握主动。历史问题是日本成为政治和军事大国的致命伤和拦路石。对此我们要紧紧纠住不放,就像日本、美国抓住我们的台湾问题不放手一样,力争撑握中日关系的主导权。一是要团结和利用亚洲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和人民,在各种时机和场合对日本的过去的侵略给予重声和谴责,提醒日本不要忘记还欠着的血债。二是要针对日本不承认侵略、美化侵略的行径,进行长期的舆论和法律斗争,揭示日本对军国主义清理不彻底的事实,提醒世界人民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三是要及时并充分的重提战争赔款问题、慰安妇问题和在华武器遗留问题等,并在合适的时机(先学者、后官方)提出冲绳(琉球群岛)归属问题。让日本应接不暇,扰乱其成为政治和军事大国的决心和步伐。
(三)抓住矛盾、外部打压。一是要在日本资源供应要做文章。日本自然资源非常贫瘠,绝大部分需要进口,如果外部的石油供应出了问题,无异于被人勒住了脖子。这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做到,但一旦美国发动对伊朗的战争,机会就来了。中国应该涉足这场战争,至少保证伊朗在150天内不要屈服。原因很简单,日本2/3的石油供应要通过波斯湾,日本的石油战略储备是142天。美国对伊朗动武,伊朗有两个杀手锏:第一封锁波斯湾、造成石油恐慌,全球向美国施压;第二攻击以色列,赢得阿拉伯世界的支持。波斯湾的石油封锁对中国的影响不会很大,对日本却是致命的。二是在以各种方式冲击日本经济。首先引导国民抵制日货,这点中国是在做得太差了;其次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冲击日本的优势产业。国家应该对日本具有优势的汽车、电子、机械方面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打击其经济优势和国民自信。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但却是克日的根本所在。
(四)选准时机、决战决胜。中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不断强大,最害怕的不是美国,因为中国离威胁到美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日本肯定心存恐惧,加上日本的军国主义的野心,肯定不会甘愿久居人下,它会想方设法摆脱美国的束缚,发展军事实力。如此,美日矛盾必然重重,日本早晚会摆脱美国的束缚。日本摆脱美国之时,就是中国歼日之机。中国可以借“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即将给亚洲人民带来新一轮的灾难。”为由,为了世界和亚洲的和平和发展,武力推翻日本军国主义政权,还日本人民以民主和自由。当然,战争需要服务于政治,中日之战尤其如此。中日之战绝不只是复仇那么简单,它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一是完全突破第一岛链,走向太平洋。二是解决中国内部矛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整个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已经凸现出来。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腐败、贫富差距、地区差异、潜在的金融风险等为中国的持续发展埋了地雷,当内部矛盾失控或快要失控的时候,战争---尤其是中日战争成了一种有效的解决之道。无论何时,对日开战都会让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同仇敌忾,任何的矛盾都不再是矛盾,任何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唯一的矛盾就是中日矛盾,唯一的问题就是日本问题。对日开战,是跨越式解决中国矛盾的一种方式,大乱到大治。
相关文章 卢麒元:打狗棍法钓鱼岛主权,我们寸土不让钓鱼岛争端将怎样演变港评:俄国强悍对日中国自惭形秽战略交锋:美国耍的就是“二杆子”大陆台湾联合保钓稳赚不赔,还可威慑南海纪念保钓运动40周年:70年代保钓运动的珍贵资产台湾70年代保钓运动始末俞力工:在台湾世新大学“保卫钓鱼岛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俄联手对付日本,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谁把“钓鱼岛主权”被炒成回锅肉的?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