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纪念毛主席,回首昔日中国农民创造的辉煌——毛主席肯定的中国农业机械化“刘集道路”

2025-02-27 观点 评论 阅读
还有当时无数积极投身于集体化、机械化的农民们,刘集道路凝结了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展现老一代人艰韧不拔的创业精神,然而历史的钟摆也许再也回不去了,但我们只有不忘过去,才能更好的昭示未来。

  纪念毛主席,回首昔日中国农民创造的辉煌——毛主席肯定的中国农业机械化“刘集道路”

  

  题记:不久前,作家莫言在日记中记述他拜访家乡一位“农民”朋友,并体验了一把开收割机的乐趣。他写道:“今天这样一次短暂的劳动,对我也是很好的教育。对我这个曾经用原始的方式参加过生产的农民来讲,今天所体验的一切是过去我们梦寐以求的。现在我们看到,农业机械化在我的故乡终于实现了,新一代的农民也出现了。”作为当今既得利益者,莫言当然可以通过不断的忆苦思甜为自己树立合法性,但作为那个时代的过来人,莫言选择性无视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来顺便抹黑一下那个时代,显然不地道也过愚蠢。事实上,农业机械化曾经伴随农业合作和集体化在中国的农村大地上掀起如火如荼的热潮,创造过划时代的辉煌。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刘集道路”就是这一时代辉煌的缩影。

  

  湖北省新洲县(现武汉市新洲区)刘集位于举水河中游西岸,与新洲县城隔河想望,属典型丘陵地带,解放前是“天睛三日沙烫脚,一场大雨满畈白”,既怕旱又怕涝,十年九不收。1952年,以程金阶为首的农户组建了第一个互助组,之后相继办起合作社和人民公社,1956年起开始办机械化,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努力,走出了一条结合中国实际的农业机械化道路,并被领袖高度概括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刘集道路”。

  

  这一道路的集中内含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农业机械化的指示精神,按照“机械化农具、半机械化农具、和改良农具同时并举,中小型机械相结合,以中小型为主”的方针和“国办民助”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走出了一条“农民买得起、用得会、修得好、管得了”的集体办机械化道路。

  一、领袖的关注和推动

  

  早在1959年,毛主席在《党内通信》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为我国农业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倡导下,广大农村在经过合作化高潮后又掀起了发展农业机械化高潮。

  

  刘集通过自力更生办机械,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县、地区及省的充分肯定,被树立为全省农业机械化的先进典型。

  

  1964年4月,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黄冈地委第一书记姜一等,在东湖梅岭客舍向毛泽东同志汇黄冈地区保留公社经济核算制的情况。汇中提到新洲刘集和广济龙坪等公社由于建立了机械站,办起了运输业、加工业和林场畜牧场,集体经济发展快,因而实行公社核算制。毛泽东听着突然问:“哪个公社的拖拉机站办得好些?”姜一回答:“新洲刘集公社拖拉机站办得好。”王任重补充说:“他们除了搞农田耕作外,还搞运输,作用很大。”毛泽东说:“拖拉机站还是以公社建站为好。我们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就要以公社建站,走刘集公社的道路。湖北要好好总结一下经验,建立健全各种制度,逐步发展农业机械化。”这是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对新洲县(现武汉市新洲区)刘集公社农业机械化的肯定。

  

  1965年8月,全国农业机械经营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刘集公社党委书记程金阶作为集体经济办机械的唯一代表出席会议,并在大会上介绍了刘集公社自力更生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经验。会议结束前,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全体代表,并合影留念。会后,谭震林破例批准新洲县以公社集体的资金,购买50台洛阳拖拉机厂生产的“东方红—54”拖拉机。此事,震惊了全国农机界。

  

  1966年2月19日,毛泽东审阅湖北省委制定的《关于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设想》时,新洲县刘集公社再次进入毛泽东的视线。《设想》谈到:“新洲县依靠集体经济办机械,是在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五年发展起来的。该县刘集公社甚至在更早一些时候就已经开始办机械。充分说明了大寨式的自力更生道路的无比生命力。”毛泽东批示:“任重同志:此件看了,觉得很好。请送少奇同志,请他酌定,是否可以发给各省、市、区党委研究。农业机械化的问题,各省、市、区应当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做出一个五年、七年、十年的计划,从少数试点,逐步扩大,用二十五年时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

  

  1966年7月17日,参加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现场会议的代表,由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率领,分乘72辆小车来到新洲县。代表中有国家部、办、委的领导,各中央局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和农委主任、工业厅长、农机厅长等。代表们听取了新洲县的汇后,冒着40度高温,分别参观了刘集公社、新洲县农机修造厂、新洲县轻工机械厂、新洲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三店农业科学研究所、周铺公社五大队等地,了解了农机研制和使用情况。

  

  自此,新洲刘集公社办农业机械化的事迹开始走向全国。在长达15年时间内,包括《人民日》、《新华月》等中央刊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新洲刘集农业机械化事迹进行大力宣传,仅省以上刊的宣传道就有上百次,一直到1978年。期间,新洲刘集作为全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典型,在全国重要农业会议、农机会议、展览会、广交会,都有代表参会,农机参展。而且随着刘集道路的事迹影响越来越大,吸引了苏联、日本、印尼、法国、瑞士等10多个外国代表团前来参观学习,一时斐声中外。

  二、刘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背景

  

  关于合作化与机械化的关系,党内高层曾经有过一场争论,以刘少奇为代表主张先机械化后合作化,认为农业集体化必须以国家工业化为前提,农业能用机械耕种和土地国有为条件,而毛主席则认为:“既然西方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有一个工场手工业阶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动力机械,而依靠工场分工形成新生产力的阶段,则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的新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从而有力批驳了刘少奇的观点,在全党形成了走合作化道路的共识。毛主席还亲自编写《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指导广大农村积极开展合作化运动。

  

  刘集公社的前身——前进一社,在1955年就成立当时是全县第一个最大的合作社,共有一千一百多户,虽然社大人多,生产发展快,但也暴露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一是社里大部分土地缺水易旱,一年四季水车推水不停,还不能保收;二是由于实行棉麦两熟套种的耕作制度,活路集中,劳动力矛盾突出,容易造成生产跟不上。三是农业和副业之间的矛盾也很突出,到了忙季,劳力集中搞农业,副业就停了,影响了集体经济发展。总之,由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集体生产的发展。怎么办?他们通过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机械化的指示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看清了发展机械化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办法。认识到只有通过“革命化加机械化”,苦干加巧干,才能获得自身的大力发展。

  三、坚持自立更生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推进机械化。

  

  确立了发展机械化的方向,怎样推进机械化,又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而当时整个国家的情况是基础差、底子薄,百废待兴,主要依靠国家支持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将群众中蕴藏的伟力激发出来,走自立更生的发展道路。要办机械化,必要条件就是要有人财物,那么这些从何而来?刘集人是怎么一点一点做到的?

  

  (一)开源节流提供资金保障。

  

  一是合理使用公积金。按照“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原则,根据年景好坏、增产多少和收入高低,及时适当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在保证社员生活水平不断有所提高的前提下,逐年积累资金逐年添置农业机械。二是发展多种经营筹措资金。在保证农业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劳力,从本地具体条件出发,采取因地制宜措施,发展多种经济的生产,扩大集体收入,增加公共积累。三是勤俭节约积攒资金。发挥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勤俭办社原则,压缩一切非生产性开支,一点一滴积攒资金。四是帮扶困难救助资金。以先进队带动后进队,决不让一个队掉队,对于少数困难队,从政治上鼓励,工作上帮助,物资上照顾,经济上扶持。特别是在风开始兴办机械化时,在经济上予以适当扶持,同时鼓励群众挥发扬“穷棒子”精神,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机械化。

  

  一是抓住重点,急缓有序。推进机械化首先要找到突破口,根据刘集的自然条件和生产

  

  特点,天干易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最大阻力,因而首先要落实“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著名论断,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初始阶段,务必将发展水利机械必然成为重点和首选,待水利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劳动力得到解放,扩大了再生产,为进一步发展农业机械积累了资金,然而在此基础上,逐步转向重点发展耕作机械,最后由单项作业到综合利用,将机械化拓展到生产、加工、植保、运输各环节。

  

  二是创造条件,扩大机械使用范围。紧密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全面规划,大搞农田整治,向园田化、渠网化、大路化进军。经过集中整治,消灭过去小农经济条块分割隔离状况,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农业机械化事业更广泛深入地向前发展。

  

  三是机、改、牛结合,相互补充和促进。实行“土洋并举”、“机械化与半机械化”并举的方针,在发展机械的同时,积极推广改良农具和大力发展耕牛,作为机械化的重要补充。而且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并非在农业生产的所有领域都适宜一刀切实行机械化,因而改良农具和耕牛必然有其不可代替的用武之地,将三者有机结合,共同推进,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更多快好省地实现机械化。

  

  (二)建设一支亦工亦农的农机队伍。

  

  从事农机的工作人员从普通农民中选派,通过师傅带徒弟自力更生办法,培养出大批亦工亦农的农业机械机务人员,他们平时既是农业工人,又是公社社员;上车是工人,下车是农民;有工务工,无工务农;能上能下,队来队去。亦工亦农制度,显示出巨大优越性:一是由于机务人员利用时间参加农业生产,经常熟悉农业生产,就能更好地使用机械为农业服务;二是由于机务人员的收益分配同农业的增产增收息息相关,,促使他们更加注意机械作业质量,降低成本消耗;二是机务人员既务工,又务农,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又便于公社综合利用劳动力,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多种经营,为集体创造更多的财富;四是机务人员掌握机械之后,仍然是公社社员,成了一代新型农民,向消灭工农差别的理想社会迈进了新的步伐;五是坚持了毛主席指引的“五七”道路,促进机务人员的思想革命化。

  四、取得的巨大成效。

  

  刘集的农业机械化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经过了“依靠集体力量买机械——用机械——

  

  修机械——革新机械——制造机械”的艰辛历程。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下半叶,刘集公社进入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从当时农机拥有量和农业机械化生产占比看,到1979年,全社农业机械发展到1164台,总动力4825千瓦,其中拖拉机125台,柴油机118台,电动机76台,此外,还有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和收获机械各23台,植保机械8台,场上作业机械 61台。提水机械 237台.喷灌机械25台,机耕船 23只,运输机械122台,插秧机18台,畜牧机械26台,粮棉油加工机械279台,半机械化农具9403台(架)。刘集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机耕、机灌、机脱均为100%,机播6O%,机中耕 95%,机插 65.3%,农运55.5万公里,商运44.9万公里。

  

  从解放生产力看,全年机械农业作业量可以代替20多万个劳力,为全县现有劳力的70%,这就为早、晚稻连作,棉花、麦子两熟的耕作模式提供了生产保障,同时节约的劳动力还可以向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副业生产,为集体创造更多财富。

  

  从集体收入来看,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给刘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1978年粮食总产

  

  量1320万斤,平均亩产 1626斤,均创历史最新纪录,分别比1958年增长128%和146%;皮棉总产量269.3万斤,亩产 202斤,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分别比1958年增长108%和100%;社办工业企业25家,企业总收入376万元,占全社农副总收入的41.3%,多种经济收入比1958年增长29倍;公社公共积累850万元,每户平均1760元,人均分配145元,集体经济日益巩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五、刘集道路的伟大意义

  

  刘集农民群众发扬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集体经济,大办农业机械,早在

  

  1965年实现了社社队队有机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农业机械更是成倍增长,还建立了农机修配站,全公社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机械化的实行不仅改变了原来落后生产力状况,而且改变了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团结组织起来,信心百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外呈现热火朝天的新气象。

  

  (一)推进农业机械化,拓展了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通道。早在1955年,毛主席在《多余的劳动找到了出路》一文的按语中指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出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刘集农业机械化发展,更好地发挥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通过集体组织起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不仅促进了农业的高产稳产,而且还促进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一大批依托机械化兴办的轧花厂、榨油厂、米面加工厂、修配厂等使社队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集体经济迅速壮大,使穷队变成了富队。这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在于此。”

  

  (二)推进农业机械化,激发了群众投身社会主义集体事业的热情。机械化改变了几千年来手工操作的落后状态,使农民从小农经济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激发出群众中间蕴藏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展示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雄心壮志。刘集群众不等不靠,克服困难,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干中学,学中干,边干边学。尤其是在工具改革中,开展广泛的群众运动,实行干部、老农、铁木匠“三结合”和专班研究与群众献计献策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土匠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干、敢创造的精神,从生产需要出发,大搞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积极改革旧式农具,制造新式农具。实施了“主攻五大项”(机器插秧、机械收割、机械植保、机械中耕和机械播种),解决了“三弯腰”(插秧弯腰、收割弯腰和开沟弯腰),把农民从苦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再就是动员群众,号召“一人攻一关,十人破一难,革命加拼命,突破中耕关”,周开

  

  全等十几个革新能手奋战半个月,经过十几次反复实验,终于制造出轻便灵活、操作简单的1.6马力手扶单行中耕机和3马力旋式中耕机,日耕地面积可达到30亩,速度快,质量好,群众称为“兔式中耕机”。

  

  农业机械化发展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激发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刘集热爱集体的人成批涌现,许多女青年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刘集的铁姑娘。如机械修理组十二个女同志,承担着全社农机维修的任务,她们吃大苦、耐大劳,基本做到农机随到随修,大修不出社。由于她们加强维修,机务员精心管理,机车完好率、出勤率经常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她们还和男同志在一起,自制和仿制了杀虫黑光灯、手扶插秧机、播种机等,解决了生产上的急需,为集体节约投资一万五千多远,真正体现了“妇女能顶半边天”。

  

  (三)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围绕农机维修管理及小型农机具的生产配套,为开拓农村工业化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批服务农业机械化的修造厂、五金厂、小型农具厂等农村工业应运而生。同时还通过机械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磨面、榨油、轧花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并办起了窑厂、铁木加工厂等服务农民生活的社队企业。一方面按照“农业出题目,工业做文章”的要求,为解决农业的问题大力发展相关工业;另一方面又通过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和拓宽渠道,使农村工业和农业相互支撑和补充,齐头并进,良性循环,在整个国家层面坚持农村工业化与国家工业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通过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地走出一条不同于前苏联和西方的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时代的农村工业化实践为改革开放后一度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奠定了基础,这就如华西村吴仁宝同志总结出的华西发展道路: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

  

  (四)推进农业机械化,巩固了社会主义国家工农联盟。对于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毛主席在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人口会减少。如果让减少下来农业人口,都拥到城市里来,使城市人口过分膨胀,那就不好。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要防止这一点,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带好一些。有了公社,这个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每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一些,农村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盲目流动。”

  

  在毛时代的制度设计里,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仅仅是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而且是巩固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关键手段。用刘集群众的话说:不搞集体化,要两极分化;不搞机械化,不断能巩固集体,还会两极分化。通过机械化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工农、脑体三大差别,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完成城乡融合和城乡一体化,最终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同时也避免了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城乡畸形发展带来的“大城市病”。

  

  从政治上看,推行农业机械化既是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工农联盟的应有作用,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联合起来的力量得以展示,同时也是不断巩固工农联盟的必要手段,通过全国一盘棋,城乡一体化,工农互助扶持,进一步缩小三大差别,为创造平等的新社会开拓了广阔前景。

  六、历史的启示

  

  随着时代变迁,曾经的刘集道路似乎烟消云散,已成为了一段被人忘却的历史,今天我们回首它创造过的辉煌意义,不仅感叹于前辈的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气概,更感叹于先辈们被团结起来的力量所迸发出的热情,首创出一条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独特道路。时代虽不可逆转,但前人的探索仍在昭示我们的未来。正如刘集的农机老人所说:虽然那么多机床、钻床、刨床都没有了,连厂房都没有了,但刘集体机械站“团结互助、自力更生、锐意改革、致力发展”的精神仍在,并长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一)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周总理在四届人大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号召,农业现代化是“四化”之一,而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道路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八十年代初,随着农村集体解体,分田单干的实行,刘集的农业机械化道路发生逆转。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制,土地重又被分割成条条块块,单家独户的农业不再适宜机械化生产,集体所有的农业机械被当作废铁卖掉,一夜之间,农民重又回到千百年来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以小农为主体的农业几十年来长期徘徊,三农问题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一颗毒瘤。到了新世纪,在小农农业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政府推动资本下乡,扶持发展种田大户、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规模化经营,重走农业机械化道路,然而此时距离刘集道路已经中断40多年,且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从农民集体变成了私有农业资本。农民群众的农业机械化道路终于被资本农业的机械化道路所取代,也即莫言日记里所谓的“农民”朋友。作为高高在上的既是利益者,莫言当然可以只看见高大上的所谓“农民”朋友,而不会去关注千千万万在土地里挣扎在城市里流动的真正农民,也不会知道,早在四十年来前,农业现代化的前景已经如此明析。

  

  (二)没有农村集体化就没有农业机械化。刘集道路的始末充分证明,农业机械化与农村集体化相倚相生,不可分割,就如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集体化,以集体为依托的机械化也必然难以为继。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地看,集体化是解决了生产关系问题,而机械化解决了生产力的问题,生产力的解放必须建立在生产关系解放的基础上,同时通过机械化发展生产力,也起到了对集体化不断巩固提高的作用。刘集道路虽然随着历史的烟尘不再提倡,但刘集道路的本质内含却通过改革后继续走集体化道路的南街村、华西村等得到了彰显,这些典型共富村无不是在毛泽东时代奠定了雄厚的农业机械化基础,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社队企业办得红红火火,依靠农民集体的力量抵制了分田妖风。而现今农业资本主导的机械化,普通农民只能作为农业工人跟老板打工。持续40多年的小农道路就这样走向了自己的尽头,逐步完成了其向资本主义交接的任务。这次的变革同样是建立在生产关系的改变下,不过这种改变不是向着社会主义集体方向,而向着资本农业方向,作为小农的小生产者的生产关系终于要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碾压。因而今天的大量农民一方面不断奔向城市,受着城市资本的剥削,一方面因失去竞争力,被城市逐回,忍受着乡村凋落、农业衰败的痛苦。

  

  (三)没有农民的组织化就没有群众创造性。农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集体化机械化得以充分展现。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组织起来的群众才有力量,单个农民的单打独斗,可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大多数农民的命运并不会改善。通过路线斗争和实践教育,农民认清了走社会主义集体化是实现大多数人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激发出“独有英雄驱虎豹,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农民群众的主体性在生产斗争中得到充分释放,因而千百年被严重压抑的群众创造性暴发式增长,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依靠群众、自力更生的路越走越宽。反观分田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转向城市,农民又被视作愚昧落后需要启蒙的对象,农民和农村“去技术化”过程也开始启动,促成了了资本的技术垄断地位和盘剥能力,广大农民不得不拜倒在城市和资本的脚下,艰难地踽踽而行。

  

  (四)没有农民主体性地位就没有农民的未来。

  

  刘集道路的精髓就在于通过集体化、机械化塑造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不仅体现在农民群众作为生产创造的主体,通过自己的力量努力改变生产力的同时改变生产关系,也体现在广大农机人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农村农业服务的新型农民形象。作为已经掌握机械的年轻一代农民,他们不仅成为机器的主人,而且成为生活的主人。他们握起“方向盘”是工人,扛起锄头的农民,背起枪来是民兵,拿起笔来是“批判家”,正如独立学者老田指出的,正是这些历来被人看不起下里巴人,热情地投身于农业机械化建设,“为中国农业发展探索道路和立法”,确立了“人民创制权”的伟大意义。

  

  然而,由于人为的原因,这个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被终结了,历史似乎回复到原点,但实际上另一个创造历史的过程已经开启。今天的三农问题,已不再把农民作为历史的主体,在资本看来,农民是需要被消灭和改造对象,现实如火如荼的资本下乡、农民进城也证明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农民大多数已从小生产者过渡到半无产者,直至最后的无产者,西方资本主义的农村发展道路,再一次在中国重演。在固守小农经济的社会学者看来,农村只是中国社会矛盾的蓄水池和转换器,农民是方便资本剥夺的工具,他们所标榜的小农立场名不副实,根本上还是资本立场,只是激进资本化与渐进资本化的区别。

  

  失去集体依靠的农民,只能在弱肉强食的市场经济汪洋大海里任人宰割,农村分化和社会的分化迅速形成巨大的阶层落差,社会分裂已然形成,一方面成就了莫言朋友式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新农民”,另一方面也成就了无数奔波于城乡、不知道归途何在的旧农民。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些在农业机械化中涌现出的农民英雄们。刘集集体化、机械化的带头人程金阶从合作时期一直是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刘集农业机械化正是在他的带领下一路发展壮大,从而创造了领袖亲自命名的刘集道路。人民公社解体后,已经从县领导岗位退下的程金阶,听说刘集辛辛苦苦几十年置下来的农业机械当废品卖了,不禁潸然泪下——无疑,毛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在这代人心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还有当时无数积极投身于集体化、机械化的农民们,刘集道路凝结了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展现老一代人艰韧不拔的创业精神,然而历史的钟摆也许再也回不去了,但我们只有不忘过去,才能更好的昭示未来。

  

  谨此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28周年。

  2021-12-24

标签:农业机械   农民   发展   农业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