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世界石油价格暴涨及我国的能源替代战略选择

2025-02-27 观点 评论 阅读
  

  世界石油价格暴涨及我国的能源替代战略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刘育宁

  

  提要:世界油价持续大幅度上扬引发各国政府对能源安全的关注,纷纷研讨对策以缓解其对本国经济的冲击,“煤制油”项目是我国能源替代战略“以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的具体实践。我国“煤制油”技术产业化条件已基本成熟。有了“煤制油”技术,就等于有了大规模的新的石油,而且是即使每桶售价60美元仍有利可图的石油。居高不下的国际油价、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多煤少油的资源禀赋、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都促使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替代能源产业,因此建议尽快出台国家煤炭液化发展规划,加快“煤制油”产业化进程。

  

  一、世界石油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扬

  

   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自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开始,世界石油价格一路上涨,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2002年国际石油价格每桶在25美元左右,到伊拉克战争开始前,油价还在30美元左右,虽有上涨,但还算正常。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一开打,石油价格便开始加速上涨,冲高到30美元以上。2004年涨到40多美元,一度接近50美元。2005年3月起,石油价格开始新一轮猛涨,5个月内一路突破50美元、60美元甚至70美元,年底保持在60多美元的价位上。2006年,虽然年初和年底的油价都在60多美元,但年中却一度达到80多美元。2007年以来,油价在一月份时曾接近50美元,然后就开始一路震荡上行,二月份重回60多美元,四月份数度接近70美元,六月份突破70美元,七月份接近80美元,八月份回调至70美元,九月份突破80美元,十月份突破90美元,十一月份一度上探100美元,2008年伊始终于突破100美元大关。

  

  本轮世界油价上涨,在走势上呈现出上涨时间长、上涨幅度大的特点。其最重要的导火索无疑是2003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因此布什政府难辞其咎。期间,布什政府曾有几度动用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平抑油价的机会,结果是反而推波助澜,出手购油,加大其战略石油储备。

  

  油价暴涨改变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战略格局,后果之一便是把世界油价的控制权在很大程度上交到了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国家手里,因为到了2007年,只有海湾国家(主要是沙特阿拉伯)还有较多的剩余生产能力可以利用(参见下表),而这就是他们操控油价的资本。

  

   欧佩克各国2002与2007年日产石油能力对比 (单位:千桶/日)

  

   

  

  能力

  

  产量

  

  剩余能力

  

  2002.7

  

  2007.7

  

  2002.7

  

  2007.7

  

  2002.7

  

  2007.7

  

  印度尼西亚

  

  1150

  

  840

  

  1115

  

  840

  

  35

  

  0

  

  伊朗

  

  3850

  

  3750

  

  3390

  

  3700

  

  460

  

  50

  

  伊拉克

  

  2900

  

  2050

  

  1830

  

  2050

  

  1070

  

  0

  

  科威特

  

  2400

  

  2650

  

  1910

  

  2445

  

  490

  

  205

  

  利比亚

  

  1400

  

  1740

  

  1330

  

  1700

  

  70

  

  40

  

  尼日利亚

  

  2300

  

  2150

  

  1900

  

  2150

  

  400

  

  0

  

  卡塔尔

  

  850

  

  880

  

  640

  

  830

  

  210

  

  50

  

  沙特阿拉伯

  

  

  7700

  

  8600

  

  2300

  

  1900

  

  阿联酋

  

  2600

  

  2600

  

  1980

  

  2500

  

  620

  

  100

  

  委内瑞拉

  

  3200

  

  2400

  

  2685

  

  2400

  

  515

  

  0

  

  二、我国的能源替代战略选择

  

  世界油价持续大幅度上扬引发各国政府对能源安全的关注,纷纷研讨对策以缓解其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形成一股开发石油替代品的浪潮。调查数据显示,过去几年,全球在开发替代能源项目上的投资已达2000亿美元。专家预计,随着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全球对替代能源的开发进程还会加快。

  

  我国政府于2006年明确提出发展替代能源的战略方向,即按照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思路,大力开发和利用水电、风电、生物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替代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其中在以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方面多次提到以煤炭作为石油的替代能源。

  

   为什么将煤炭作为我国石油的主要替代能源呢?以下是各种替代资源的比较结果。

  

   (1)原子能。原子能是一种清洁、环保、高效的能源,发电每千瓦的成本比火电要低20%以上,具有代替化石燃料的巨大潜力;但由于原子能发电设施建设投资巨大,设施性能要求高,对核废料的处理要求非常严格,加上社会的恐核心理,美国、德国等许多国家已经决定不再发展新的核电项目。目前原子能发电只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7%左右,在我国所占比重就更少,虽然现在我国进入加速发展期,但短期内也增加不了多大比重。

  

   另外,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国家正在联合开发核聚变技术,我国也是主要参加者之一。据计算,每千克核燃料聚变可以放出93.6万亿焦的热量,相当于3200吨标准煤燃烧放出的热量,是核裂变所释放能量的4倍,所以核聚变能是一种崭新的能源。如果二三十年后人类利用核聚变的梦想能够实现,那么世界能源结构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但是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有远水不解近渴之虞。

  

   (2)水电能。水力发电不排放有害的气体、烟尘和灰渣,又没有废料的污染,是一种清洁的电力生产,而且成本低廉。虽然我国还有60-70%的水电资源尚未开发,但按照新的生态保护的观点看,很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宜开发的。况且除了水电站建设投资巨大,建设要求高以外,我国可建设水电站的地点实际上是有限的。事实上,随着我国能源生产规模日益增加,水电所占的比例有相对缩小的趋势。

  

   (3)太阳能、风能。风能发电的成本正迅速接近其他发电方式发电的成本,太阳能发电紧随其后,还有沼气用于家用和发电;但这些可再生能源都有其根本的弱点,即无法连续稳定大规模的供电,有时间、地点等方面的种种限制,无法成为主流的能源,只能起到补充作用。

  

   (4)天然气。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其热值是人工煤气的两倍,用途非常广泛。我国天然气的储量相对较多,但专家认为,天然气更适合用于分散的民用生活以及城市交通领域,不应用于发电。2007年9月我国颁布的《天然气利用政策》,将天然气的利用方式细分为优先类、允许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四种。其中,天然气发电、天然气化工等大部分工业用气均被列为限制类和禁止类。新政策出台后,陕西、山西、内蒙古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所在地区建设燃气发电项目已被禁止。

  

   (5)生物燃料。生物柴油或乙醇燃料,首先存在一个与人争食、与粮争地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生物燃料利润增加,越来越多的农田、水和资金投入到生物燃料的生产中,致使粮食和燃料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极大地引发了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在2007年12月4日召开的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年会上,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所长布劳恩指出:为应对油价上涨,生物燃料作为一种能源替代产品对世界粮食形势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生物燃料产量的扩大造成粮价上涨和价格不稳,严重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粮食价格持续下降这样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的预测说,如果生物燃料的产量迅速扩大,2020年玉米价格将会提高72%,含油种子价格将会提高44%。更何况世界的耕地资源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我国本来就地少人多,可供开垦的土地有限,而且因耕作带来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许多耕地是处在不宜耕作的水土流失或沙漠化、石漠化的高危状况,应该退耕还林还草。以生产生物燃料为目的的毁林开荒的行径,不仅存在着与人争食的问题,而且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因为用耕地代替森林势必减少储存在森林天然植物内的碳汇,直接造成温室气体的增加。

  

  (6)煤。与其他国家不同,煤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我国一度用油代煤,但很快就因为油价上涨和国内探油结果不乐观而逆转。之后我国的石油进口逐年增长,现在已有大约一半需要进口。烧煤的缺点是使用不便(与油气比较而言),污染严重。现在在一部分民用领域,煤已经被天然气所取代,但在集中的大规模使用煤的地方,由于技术进步,例如最近投产使用的超临界技术装置,使用不便及污染严重的缺点都已不成问题。因此,在几十年内,燃煤发电在我国还是一个必须要发展的产业。另外短期内必不可少的较大规模使用煤炭的地方还有炼焦和烧水泥等。

  

  上述各种能源形式主要是用于集中发电及分散民用方面,在汽车燃料及化工原料方面无法代替石油的作用,而现在我国的石油又主要用于这两方面,其他能源无法替代,因此“煤制油”即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被列入解决中国重大战略性科技问题的首批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现在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加快我国“煤制油”技术产业化进程的紧迫性

  

  1、我国获取石油受制于人。

  

  (1)石油运输通道路线缺少选择性,石油运输安全受制于人。目前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7%,石油进口运输方式以油轮运输为主,大体占90%,其中90%又是由外国油轮运输。目前我国进口的原油50%以上来自中东,运输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一马六甲海峡一南中国海航线,中间有很多地方极易遭到封锁和控制。有人提议建造航母群,用强大的武力保护这条战略生命线,这种做法即使不考虑与周围国家的关系,也要考虑我国的现有国力,因为经济上的代价必定大得不可想象。

  

   (2)国际油价说涨就涨,国内经济受制于人。目前,决定世界石油定价的有两大集团,一个是通过金融市场形成定价机制的美欧集团,一个是通过调节石油供给来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石油输出国组织。近年来节节攀升的油价已经广泛影响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世界石油产量主要控制在海湾石油输出国手里,而且中东局势乱象环生,纷争错综交织,暴力冲突不断,短期内看不见好转的曙光,可以预判中近期内国际油价回落至每桶60美元以下的可能性非常小。

  

  2、我国海外开采石油的努力正遇到越来越多的麻烦。1998年以来,为实现海外石油供给渠道多元化,我国石油企业迈出了到海外开采石油资源的步伐,也颇有收获,然而这并不能掩盖一个尴尬的事实:我国企业在海外获得的油田都是“非主力油田”,所在区域要么战乱不断,政局动荡,要么地质复杂,开采成本高。而在石油资源最丰富的中东和里海地区,我国石油企业参与油气田开发的努力屡屡受挫。业内人士指出,我国企业无法获得海外石油开采的大合同,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跨国公司的干扰打压。可以说,遏制我国获得重要的石油资源,是美国一贯的立场。

  

  3、“煤制油”是我国争取世界石油定价权的重要筹码。

  

  目前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近50%,堪称世界石油市场的大买家,但在国际石油定价上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这的确是一个悲哀。今天,对许多矿产品的价格上涨,我国暂时还无法控制,但在此轮石油涨价后,石油价格已经进入了我国可以掌控的范围。因为有了“煤制油”技术,就等于我国有了大规模的新的石油,而且是即使每桶售价60美元仍有利可图的石油;有了“煤制油”技术,我国等于再一次摘掉了贫油的帽子。因此我国应加快“煤制油”产业化进程,使进口石油只起调剂作用,由此不仅可以争取世界石油定价权,还可以彻底摆脱石油供给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

  

  四、我国“煤制油”技术产业化条件已基本成熟

  

  1、我国的“煤制油”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所谓“煤制油”技术,就是以煤为原料生产通常自石油中提炼的产品如柴油、汽油等的技术。“煤制油”技术是由德国人在20世纪上半叶发明的,目的是战时应付敌国的经济封锁,并无商业价值。由于石油危机等因素的影响,美、日、荷兰等国都加入了煤炭液化新技术的研究行列,但因这些发达国家煤价过高,劳动成本十分昂贵,“煤制油”难以提上产业化日程。而在南非,为摆脱当年国际社会对其石油禁运的困境,萨索尔公司开始研究“煤制油”技术,并取得成功。这家公司的合成油厂年耗煤近4200万吨,年产合成油品500万吨、化学品200万吨,年产值达40亿美元,

  

  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立了甲醇制取低碳烯烃课题组,开始了“以煤代油”技术的探索,现已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油”技术。2007年国庆前夕,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神华集团签署合同,一条年加工甲醇180万吨、年产烯烃60万吨的大型生产线在内蒙古包头市动工建设。此前1个月,运用同样技术的“陕西榆林20万吨/年煤基烯烃工业化示范项目”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工艺”开始步入工业化阶段。2008年我国计划投产的“煤制油”项目有三个,即神华集团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建造的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工业生产线、内蒙古伊泰集团“煤制油”项目以及山西潞安集团“煤制油”间接液化项目。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国将形成5000万吨/年的产能。

  

  2、在目前高油价的背景下实施“煤制油”技术产业化,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我国是世界煤炭产销第一大国。这种资源优势,使得我国发展“煤制油”生产具备较大的成本优势。根据初步测算,每3吨煤可生产一吨油品,每桶“煤制油”的生产成本为25美元。也就是说当每桶原油30美元时,“煤制油”项目就已具有商业化运作的价值了。如果与当前的石油价格相比,效益更是相当可观。有测算指出,即使现在把美元贬值、国内煤价上涨等成本增加因素都考虑进去,油价在每桶60美元左右时仍可以盈利。目前油价每桶八九十美元,获利空间不言而喻。因此进行较大规模投入,使得我国的“煤制油”产业达到工业化生产的合理规模的条件已经成熟。

  

  3、原料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我国不仅具备了“煤制油”生产技术,而且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据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2004年6月发布的统计告,截至2002年底,我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1886亿吨,按年产19亿吨计算,可以保证开采上百年,而且每吨价格远低于石油,人力资源也相当便宜。因此,无论从产业的生命周期、开发成本和市场利润看,“煤制油”的前景都是非常广阔的。

  

  4、对煤炭污染程度要作客观分析。

  

  在“煤制油”的生产过程中,煤炭二氧化碳的排放的确要比柴油多,但如果综合考虑,污染程度的差距不一定那么大。而且,现在我国在消化二氧化碳方面已经获得技术成果,煤炭气化多联产技术也已取得进展。煤炭的最佳利用形式是发展多联产。煤炭多联产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使煤炭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具有生产成本低和能源转化效率高等特点。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同时生产化工产品、液体燃料和电力,煤炭中的污染物可被最大限度地得到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如硫可回收利用,高纯度二氧化碳便于利用或封存,从而实现包括温室气体在内的污染物的近零排放。

  

  综上所述,居高不下的国际油价、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多煤少油的资源禀赋、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都促使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替代能源产业,因此建议尽快出台国家煤炭液化发展规划,加快“煤制油”产业化进程。

相关文章 二氧化碳战争梅新育:限制战略资源出口是一国基本权利王中宇:“发展”VS“生存”—由山地问题引发的思考黑非洲的悲剧之尼日利亚——《能源战争》节选出租国心理——《能源战争》节选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与国土中国资源市场化的结局:“稀土帝国”被外国掏空恩道尔:中美在非洲的石油冷战--达尔富尔?傻瓜,这是石油…文佳筠:不可能的美国梦恩道尔:今天60%的石油价格是市场投机的结果王中宇:“生态文明”的由来与前景江涌:石油价值异化暴露国际秩序危机
标签:我国   石油   能源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