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中国超越美国
低碳经济 中国超越美国
刘乃强
我早在2005年10月便正确地预测这次全球经济衰退的规模、时间、成因和影响,以及我国应采取的应对。[1]这比美国经济学家路宾尼(Nouriel Rubini)在国际货币基金会上的发言,即被西方推崇为最早的预测[2],足足早了一年。一年之后,就在路宾尼发言期间,我不约而同地在《信》连续发表三篇文章,提出严重警号[3],更于2007年3月紧急要求特区政府马上成立危机处理小组,以应付这特大经济危机[4]。只可惜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在劫难逃。
大家会觉得很奇怪,在去年九月金融海啸之后,我反而再没有作预测了。首先,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是,灾难面前,应对为上。其次,在应对之后,我们最需要的,是反思和总结。很可惜,美国带头的西方世界至今还没功夫做反思,跟着西方做什么便学什么的猴子们也照样没事可干,跟着人家闹什么V型、U型、W型、L型走势,全都是没根据的瞎扯,玩这无聊游戏没意义。事实上,这游戏很快也失去市场,最近也少人提及了。
我在这里第一时间作出应对建议[5],并且在《信》做了系统的反思[6]。时至今日,警魂稍定,全球都出现了似乎经济已经到底的现象,我们不妨放眼较远的前景。
西方社会对于上世界30年代的大萧条,是向有警惕和研究对策的。所以美国才于危机出现之前,委任一个研究大萧条的专家伯南奇(Ben S. Bernanke)出任联邦储备局主席,做好打硬仗的准备。西方果然没有重复上一次的错误,大量放宽银根,散了好几万亿美元,尽力保持大企业运作,竭力压抑贸易保护主义,连负债高达GDP好多倍的冰岛小国都力保,因而尽量维持社会整体就业和消费。加上这回世界上还有一支独秀的中国努力保持8%的增长,尽力填补西方消费的不足,和不对美国这破产边缘的债户过分逼迫,于是力求这次全球经济衰退时间尽量短和跌得尽量浅的共同目标,终于达到。
回头望去,这次经济危机处理,包括流行的「最化宽松」、「坏银行」等,基本上都学自日本。主导思想是在「道不变,天亦不变」的大前提之下,紧急包扎,慢慢自我康复。众所周知,日本自80年代初「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造成泡沫,爆破至今,20年经济停滞,接近零增长,至今仍未有起色。唯一的得着是虽然政府常换,但社会依然十分稳定和谐。
如用技术语言来描述,日本模式,亦可能是西方国家继续走下去的模式,是先用货币政策,不惜代价大派金钱,避免了较长和较深的衰退,之后采用财政政策,政府不择手段大事投资,维持就业和消费,和发展新增长点。但是大量发钞,利息接近零,早晚会引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而发达国家大量投资,也跟中国这发展中的经济,基建不足,基建投资所起积极的刺激作用不一样。即便在中国,基建投资的边际效益近年也已开始逐步下降;日本政府大量举债,修了不少「不知到何处的桥梁」等建设,效益更差。这样发展下来的结果,西方很可能就像日本一样,经济长期呆滞不前。
由此观之,全球经济危机远没有过去,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还有可能出现新的震荡,以及再次下滑。不过这只是海啸的余波,一浪会弱于一浪。只要西方各国继续处理得宜,世界经济出现进一步大跌的可能性,已经在急速下降中。但是泡沫收缩的反杠杆(deleveraging)现象仍在运作,要把这破坏力量完全消化,疗养西方实体经济的创伤,并进行必要的调整,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但是世上没有两次相同的衰退,西方既然吸收了大萧条的教训,当然也会明白到日本模式的后果,而尽力避免。尤其是日本国民性倾向团结,于经济长期呆滞中仍能维持稳定,这在西方社会中,是难以想象,因而要极力避免的。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日本经济困局,根源在于缺乏新增长点。消费电子产品、动漫、机械人等,都已陈旧乏力,难以帮助日本跳出怪圈。
美国新总统奥巴马,便提出要找新增长点,特别着重在新能源方面作出突破。于是美国便一起子从拖反全球气候暖化后腿的坏孩子,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环保急先锋,不但要抢在新能源科技上领先,还不忘来个回马枪,提出要全球征碳税,以打击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经济。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唯一国际货币发行者、和唯一的军事强权,美国是绝对有能力以世界上本来已有共识的全球暖化问题,提升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议题和新动力的。于是「低碳经济」「零排放」等新名词,一下子就成了流行语。
低碳经济的涵括面很广,目标是大幅度降低人类所有经济活动中,主要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避免地球暖化所带来的巨大灾难。因此,低碳经济并非单纯是新能源;核能、碳捕获及储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科技,以至轨道运输等无不总揽,并以碳排放量作单一检视标准,并不惜代价地削减。换句话说,所有人类经济活动,不久都要绕着碳排放转。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已经成立了高规格的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并于2007年6月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代表发展中国家,一贯坚持京都议订书共同接受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同举并重」等原则,并已于今年5月20日,国家发改委在网站上公开发布《落实巴利岛路线图》[7],申明中国政府关于将在今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立场,要求发达国家大幅度减少排放,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实现。基于历史责任、公平原则、发展阶段的考虑,发达国家作为整体,到2020年应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排40%。
今天好不容易连美国也浪子回头,一般估计今年年底哥本哈根会议,在以中国和印度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与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讨价还价之后,将会有决定性的决议。今后全球经济发展,将快速转型走上低碳经济的新路向。
市面论者,包括许多经济学家,一般以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长率的伸延,预测中国GDP何时超越美国。要知道GDP的比较以两国的汇率为基础,而两国汇率是相对的,并无绝对值。这种比较有如以橡皮尺去量度长短,用之作短期的比较参考,还勉强称职;用之作长远的衡量,根本是没有意义的。举个例说,中国什么都不用做,只须把人民币对日元升值少许,今天已经超过了日本的GDP,排行第二。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几成,很快就高过美国,世界第一。最重要的是,我们根本不要迷信GDP。过去我们迷信GDP,发展到今天已经是庞然大物了,但却大而不强,有苦自家知。
未来跟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我们不要再用GDP来刻舟求剑了。西方既要搞低碳经济,中国就乐意奉陪,苹果与苹果比,咱们也不会落在你的后边。这才是我国下一步发展,要在国际间做强做大的思路,有志气的思路。
要知道,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率先签署了「21世纪议程」,并且大力拥抱环保,奉「可持续发展」为两大基本国策之一。中国人下了决心,就会全力以付,举全国之力,上下经过近20年的经营,在许多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沿。所有发展中国家当中,能成功治沙,绿进黄退,森林植被率不断增加的,只有中国。这一发展,不但让胡锦涛主席能在国际场合中能气直理壮的坚持中国立场,更使我国在未来会蓬勃发展的碳交易中,能获取可观的资金,再投入加速发展低碳经济。
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去检视未来,于以下两个重要范畴发展的中美比较,可见一斑:
能源:正在制定中的新能源振兴规划将把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作为重点发展领域。预计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约达8000万千瓦,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约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将达180万千瓦。要实现2020年规划总目标,我国可再生能源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8]3万亿元人民币,约等于4千5百亿美元。奥巴马的政纲以新能源为美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提出未来10年(即到2009年)投资1千5百亿,众议院并于今年6月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单以投资规模而言,同期中国是美国的3倍多。如作仔细比较,两国的发展重点并非一致,而美国并非全靠政府投资。但我们可以很有信心,起码在我国重点发展的核能、风能和太阳能方面,将于未来10间超越美国。在传统能源的低碳使用,中国在清洁煤发电的科技和应用,已经远远抛离美国[9]。如果美国政府不在此设障,中国不久之后便有能力向美国出口有关技术。
交通运输: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早已决定以轨道运输为未来交通运输的主调,规划期间的铁路投资规模为1.25万亿元。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规划提出建设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客车速度目标值达到每小时200公里及以上,其中「四纵四横」将连接全国5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金融海啸后,这方面的投入大大增加,光是今后三年铁路计划投资规模将超过3.5万亿元,是目前规模的6倍。到2012年,珠三角城市轨道运输系统初步完成,它的密度一开始便将直追伦敦。美国汽车经济异常发达,型成了利益集团和沉重的包袱,载人轨道运输只能以「落后」两字形容。最近美国交通部长往欧盟考察当地高速铁路运输,但与中国比较,起步已经明显迟了。而电动汽车,观乎股神巴非特(Waren Buffett)挑深圳的比亚迪下注,便知电动汽车未来发展的所在。
中国本来就是低碳国家,人均碳排放只及美国的5分之1。从上可见,要发展低碳经济,中国最晚于2020年便轻易超越美国,已经没有太多悬念。
2009/8/19
(《中国评论》2009年10月号)
--------------------------------------------------------------------------------
[1] Lau Nai-keung: It's time to take seriously a US-led global recession , China Daily, 2005-10-06
[2] Nouriel Rubini:Transcript of IMF Seminar: The Risk of a U.S. Hard Land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Global Economy and Financial Market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eptember 13, 2007
[3] 刘乃强:警号:全球经济衰退(《信》2006-10-10)、警号:国际金融风暴(《信》2006-10-17)、金融危机逼中国思考(《信》2006-10-24)。
[4] 刘乃强:今天成立危机处理小组(《信》2007-03-20)。
[5] 刘乃强:「达则兼善天下」—从区域观点看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中国评论》2008年11月号)、大中华连手稳定东亚—北京所需要下的一着大棋(《中国评论》2008年12月号)
[6] 刘乃强:社会不公是全球大患(《信》2009-03-24)、蚂蚁与草蜢(《信》2009-03-31) 、狗为何不吠1(《信》2009-04-07)、狗为何不吠2(《信》2009-04-14)、另辟发展途径(《信》2009-04-21)、死的尊严换来生的精采(《信》2009-04-28)
[7] 落实巴利路线图—中国政府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立场
[8]国家信息中心:未来10年新能源投资可能逾3万亿
[9] KEITH BRADSHER:China Outpaces U.S. in Cleaner Coal-Fired Plants, NY Times, May 10, 2009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