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激辩银行国有化前途
美国激辩银行国有化前途
第一财经日:周佳 (09/02/23 )
2月20日,一场在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主义和社会中心举行的午餐会成了辩论会,主题是美国的银行要不要国有化。
出席这个午餐会的阵容十分庞大,包括奥巴马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克尔,法国财政部长拉加德,欧洲央行副行长帕帕季莫斯(Lucas Papademos),金融巨头索罗斯,以及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等。
不过记者注意到,“自由市场”的拥护者,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等都没有出席。
赞成和反对
沃克尔在演讲中含蓄地表示了美国银行国有化的可能。他的演讲非常谨慎,虽然长达半小时,但主要集中在对金融危机的描述,以及监管的力度上,避免任何敏感的话题。不过,当有人问及资本主义能不能在这场危机中继续延续下去时,他含蓄地说:“能,但是我对金融资本主义(是否能延续下去)不确定。”他拒绝对《第一财经日》记者所提的关于国有化的问题发表任何评论。
沃克尔在演讲中还提到,大型的经济和金融危机是“对资本主义和社会的挑战”。他认为,美国中央银行、财政部和管理部门在处理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许多权力,他对此非常担忧。“很明显在美国,而且不仅仅是美国,中央银行已经扮演了超越中央银行所应该扮演的角色。”沃克尔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经济顾问斯蒂格利茨在接受本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了银行国有化的重要性。他说:“我认为,目前为止,除了银行国有化以外的所有计划都有可能提高美国国债,并且提高逆向激励。纳税人提供了资金,但银行并没有最大化他们的利益。现在看来国有化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暂时的国有化在许多国家都是可行的。”
斯蒂格利茨以坚持经济监管著称。他的著名观点包括:无论何时,市场总是不完善的,信息也是不完全流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是最有竞争力的市场配置也会变得不怎么有效。换句话说,政府的管理规划能带来更好的成果。而如今他这番国有化的观点把他的理念推向极致。
另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则对国有化措施有所保留,他告诉本记者:“我不喜欢国有化这个词。国有化之后还有可能进行重组,再次进行私有化。这是罗斯福在上世纪30年代所做的。”
帕帕季莫斯则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反对国有化。
美国没有准备好
事实上,“银行国有化”一词已经在美国激起千层浪。
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克里斯托弗·多德曾在彭博电视台一档节目上表示,为帮助诸如花旗银行和美国银行这样的贷款人在75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低迷中生存下来,可能不得不将部分银行短期内国有化。“我并不欢迎这个东西,但是我能看到可能要发生的事情。我担心的是我们最后不得不这么做,至少是在较短的一段时间里。”多德说。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日前表示,在整个行业重建之前,美国可能不得不暂时性地将部分银行国有化。
此前,花旗银行已经获得美国政府450亿美元的注资,美联储亦提供了2500亿美元的损失担保。目前,美国政府在花旗拥有20%的股份,加上美联储拥有25%的优先股票,政府已经是其最大的股东了。正因如此,在上周国会听证会上,美国其他七家接受政府救助的银行尚且能够和议员们争辩,而花旗的老总对议员的提问和建议,即使是再荒谬的意见也没有表示任何反对,被美国媒体戏称为“事实上国有化的银行”。
不过,银行国有化似乎尚未纳入美国政府的日程。上周五,为安抚外界对花旗集团和美国银行可能被国有化的恐慌,美国白宫和财政部先后表示,政府将会保持银行系统的私有制。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在当天的例行记者会上说,奥巴马政府依然确信,私有制银行系统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他同时强调,政府将对银行系统进行有效监管。领导银行立法的议员巴尼·弗兰克表示,他没有看到美国银行要被国有化的可能性。他同时认为,财政部长盖特纳本月公布的银行业救援计划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生效。他说:“如果有效了,那么我们就不需要更进一步了。”
然而,政府的辟谣似乎并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受花旗集团和美国银行可能被国有化传闻的影响,两家银行股价近来大幅下滑。上周五纽约股市收盘时,花旗集团的股票价格依然大跌了22.31%,收于1.95美元,至1991年1月29日以来的最低价位。美国银行股价也下跌了3.56%,当天曾探底到2.53美元,为历史最低点。
不过,虽然对于银行是否会被国有化论调尚不统一,但是,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金融监管体系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
德意志银行副主席马科尔姆·奈特(Malcolm Knight)对本记者说:“如果对银行业监管更严,我们会有更大的存贷款利差。”这样的做法,有利于银行业的复苏。法国财政部长拉加德也提到了国有化的重要意义,她尤其强调了对银行家年终奖过高的情况进行监管。
(本记者冯郁青对此文亦有贡献)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