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文化大革命与阶级意识

2025-02-27 观点 评论 阅读
  

   文化大革命与阶级意识[1]  

  

   郭 剑  

  

  出身于大资产阶级、背叛了大资产阶级并号召“不要惧怕大资产阶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之一卢卡奇在1923年出版了《历史与阶级意识》。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社会客观形势极有利于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时候,却并没有迎来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卢卡奇自问自答:原因在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缺失。  

  

  在卢卡奇看来,阶级意识是某一个阶级对它自身在社会和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自觉的理解,是一个由概念和命题组成的理论的、系统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因此,阶级意识不同于阶级心理,阶级心理是自发的、经验的、朴素的、碎片的;阶级意识不同于一个阶级中各个个体的个体心理或个体意识的机械相加;阶级意识不同于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阶级意识不同于种族心理和种族意识等等。阶级意识是阶级社会里的社会意识,按照马克思的历史观,一定的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那么,阶级意识的形成就是以阶级社会里一定的社会存在即一定的生产方式为基础和前提的。  

  

  然而,阶级意识的形成还有一个必要条件:知识分子。阶级意识是理论化的和系统化的世界观,它必定要有知识分子的研究工作,按照另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之一的葛兰西的理解,知识分子有无机知识分子和有机知识分子之分。相对于无产阶级而言,资产阶级出身的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是无机知识分子,出身于无产阶级又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才是有机知识分子。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有一个敌手:资产阶级阶级意识。资产阶级阶级意识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它自身的从封建统治中争夺来的统治,必定会把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灌输给封建的残余和兴起的无产阶级,其结果是,只具有无产阶级阶级心理的无产阶级“主动地”接受了资产阶级阶级意识。这就是卢卡奇的答案[2]。   

  

  我们不妨用卢卡奇的阶级意识概念来分析文化大革命。  

  

  出身于东方的毛泽东面临着一个与卢卡奇的问题类似却更难解的现实问题:在已经夺得了无产阶级政权并且成功地进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的社会主义中国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毛泽东也自问自答: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从无产阶级内部形成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把无产阶级的阶级心理锤炼成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完成无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辩证统一。  

  

  在二十世纪中叶后的近三十年里,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形成过程中,遭遇到的敌手有:两千年的自己自足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积淀下来的寓于工农头脑中的阶级心理和阶级意识,如人民头脑中的“四旧”;党内和人民头脑中的资产阶级的阶级心理和阶级意识。  

  

  如果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失败了的话,那么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民大众。人民“打败”人民自己,如果说“走资派”是一只苍蝇的话,那也是人民这只蛋有巨大的缝隙。  

  

  文化大革命前的人民并没有因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确立而自发的或自觉的就具有了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称的阶级意识。当时的党中央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主要目的恰恰是要推动人民达到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自觉。只是因为中国历史积淀的深厚、当时国际形势的复杂、党内的分歧使得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个新生儿无法顺利成长,而人民这个新中国的新主人则要经受深重的苦难。  

  

  毛泽东,这位中国人民的真正的儿子,在人民再次经受深重的苦难的时候,才被人民真正的理解。  

  


  

  [1] 以此小文纪念毛泽东同志。不知从何时开始,大概是三、五年前吧,我开始尝试理解毛泽东,当知道了毛在晚年对他自己一生的评价后,理解文化大革命就成为我理解毛泽东的钥匙。小文中的想法不是很成熟,今天写出来,一是为了纪念毛泽东同志,二是希望为文化大革命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2]当然,卢卡奇是给出了如何实现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并战胜资产阶级阶级意识这个问题的答案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历史与阶级意识》。

标签:阶级   意识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