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过剩”: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特征
2009-7-22 中国税务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导致世界经济陷入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时期。对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有“自由市场过度”、“货币政策过宽”、“金融监管过松”等多种解释。应该说,这些解释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但均难以回答出现这些诱因的本质根源。马克思曾深刻揭示,经济危机的本质就是生产过剩。按照这一理论逻辑反思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与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相比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种种差异,但是从本质上看,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依然存在着明显的“过剩”特征,只不过这种“过剩”不仅仅体现在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性过剩,而且还体现在虚拟经济领域的流动性过剩。
特征之一:实体经济中的生产性过剩
美国次贷泡沫的破灭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线,而次贷泡沫的本质其实就是脱离实际支付能力的过度透支消费。这种消费方式存在的物质基础必然是社会产品供给严重超出即期有效需求,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必须依托于对未来消费的透支来实现,从而形成生产过剩。
从理论上讲,生产过剩体现为相对过剩和绝对过剩两个方面。应该说,相对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体制和市场经济制度本身所决定的,是体制性或制度性因素下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中企业内部生产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生产无限制扩大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剩的根源。这是被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证明了的理论总结。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经济主体对超额利润的追求以及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加大市场对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需求,而弱化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导致生产扩大过程中劳动力价格相对下降,劳动者购买力相对减弱,从而形成产能相对过剩。同时,市场会经常出现价格上涨需求增加、价格下降需求减少的“买涨不买跌”现象,从而形成需求决定价格、价格决定供给的市场力量,越是需求虚增商品价格越高,越是价格高的产品供给越充分,一旦虚增的需求不再持续,过剩的产能就会大量积累。在这种“买涨不买跌”的过程中,商品价格虚高往往是少数富裕阶层“哄抬”所致,大部分中低收入者只能“望价兴叹”而无力消费,从而进一步加深产能的相对过剩。此类情形在房地产等资产市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次贷泡沫破灭之所以成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导火线与此密不可分。
对于绝对生产过剩,其深层次原因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单个国家追求经济增长的独立性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之间的矛盾未能有效调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发展模式方面互补过度导致全球产能扩张超过了社会正常需求。以中美两国为例,20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服务和信息技术成为美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主导产业,其一般生产产能向发展中国家大量转移,贸易逆差随之不断扩大。为保持经济必要的增长,必然要求足够的内需来加以平衡,在即期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透支未来消费成为美国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而与此同时,我国通过改革开放,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快速发展制造业,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与美国的发展模式正好互补。由于透支消费适应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需求,产能扩张适应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需求,因此二者互补共赢的局面在一定程度内是可以形成的。但是,一旦透支消费不可持续,生产国已有产能与消费国现实需求之间必将出现严重的过剩缺口,而且互补程度越深,过剩缺口越难以弥补,从而造成绝对的生产过剩。美国金融领域发生的次贷危机,迅速冲击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以出口为主的实体经济,就是发达国家对供给的外向型依赖和发展中国家对需求的外向型依赖超过一定限度,所导致的全球产能过剩矛盾的集中爆发。
特征之二:虚拟经济中的流动性过剩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肇始于次贷泡沫下的透支消费不可持续,那么,美国长期以来透支消费的内在支撑又是什么呢?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金融资产的膨胀。应该说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到20世纪70年代滞胀这一段时期内,透支消费的文化在美国并不盛行,其国民储蓄率的下降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渐显现。据有关研究资料统计,1984年美国的储蓄率为10.08%,1995年为4.6%,2004年~2007年分别为1.8%、-0.4%、-1%、-1.7%。而这一时期,恰恰是美国金融产业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发展最快的时期。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产品,在推高金融企业杠杆率的同时,也为个人依托信贷的杠杆消费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其中,包括次贷在内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就是杠杆率倍数最高,且曾经被誉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为成功”的金融创新品种。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下,金融资产市场财富迅速膨胀,美国国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比重自20世纪80年代后不断下降,资产性收入比重不断上升,从而使得储蓄相当于资产财富增长而言显得完全没有必要,透支消费才是享受金融创新福利的最佳选择。
二是货币政策的宽松。2001年,受互联网泡沫破灭和“9·11”事件的双重冲击,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迹象。美联储因此敞开货币闸门,将其主要利率———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2001年8月的3.5%骤降至2003年中期的1%,企图通过市场流动性的大量注入来改变经济增速放缓趋势。这降低了借款成本,刺激了信贷膨胀,不仅带来了房地产领域的次贷泛滥,而且也使其他方面的透支消费空前高涨。受此影响,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于2005年达到历史高点。
三是美元货币的霸权。货币政策的宽松给金融资产和透支消费的膨胀提供了流动性支撑,但是从更长期的视角来看,导致美元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所拥有的霸权地位。凭借这一霸权优势,美国一方面可以通过发行美元来换取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以“铸币税”的方式满足国内透支消费所需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其他国家对美国出口所获得的美元外汇资金,大多又以金融投资的方式回流美国,支撑着美国金融资产膨胀所需的流动性。
更有甚者,当20世纪40年代~70年代美国还处于债权国时期,债务国向美国归还借款必须按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规定,用1盎司黄金解除35美元债务;而当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变成债务国时,尼克松政府却废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1盎司黄金兑35美元的比价关系。随着黄金相对美元大幅升值(最高升至1000美元1盎司),美国所拥有的占世界总量1/3的黄金储备,为其扩大对外举债进一步提供了支撑,也使其国内的流动性进一步膨胀。如果说黄金储备能够切实作为美国对外债务清偿的实物资产,那也无可厚非,但遗憾的是,真正被美国用以对外支付的国家储备并不是黄金而是印钞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美国更多的是凭借其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地位,通过新债还旧债以及印钞票的方式来处理自身债务问题,从而带来美元超经济发行加剧,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加深。今年3月18日以来,美联储宣布收购1.15万亿美元国债和抵押贷款债券,就是美国开动印钞机使赤字货币化、债务货币化,进而加剧市场流动性泛滥的典型例子。
特征之三:“双过剩”相互作用的循环累积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从流动性过剩,到过度透支消费,再到生产性过剩的发展逻辑。那么,既然是流动性过剩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为什么诸如雷曼兄弟、通用汽车这样的经济巨头却因流动性短缺而破产呢?为什么各国还纷纷通过降低利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财政刺激政策来为市场增加流动性,以解决因流动性过剩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呢?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流动性过剩是相对于社会实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能力而言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所出现的流动性紧缺,则是相对于缓解经济泡沫破灭的压力而言的。也就是说,金融资产膨胀和产能过剩时期所形成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投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虚拟财富效应所支撑的。一旦泡沫破灭,虚拟财富急剧缩水势必对已成为习惯常态的经济运行方式带来剧烈冲击。为防止冲击过度,必然需要注入大量的现实流动性以弥补虚拟财富缩水的缺口。
而实际上,真实货币供应量远远难以赶上虚拟财富缩水的数量,从而形成危机之后的流动性紧缺。这种相对于实际有效需求过剩,而相对于虚拟财富资产又不足的流动性问题,在美国于2006年达到了顶峰。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13.2万亿美元,其中真实创造物质财富的制造业仅占11%,约1.5万亿美元,而同期美国信用纸币和资产证券总额约90万亿美元,金融衍生产品总额更是高达518万亿美元。这足以表明在2007年次贷危机显现之前,美国国内的流动性相对于实体经济(制造业)严重过剩,而相对于金融资产虚拟价值明显不足的状况。因此,尽管当前美联储开动印钞机几千亿、几万亿美元地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是依然难以挽回虚拟财富急剧缩水所导致的紧缺局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流动性过剩支撑了透支消费,并加剧了产能过剩,但是反过来,产能过剩又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流动性过剩。因为消化过剩的产能必须依赖于包括透支消费在内的超额需求,超额需求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金融杠杆所能够提供的超出实际可支付能力的流动性。因此,可以说,流动性过剩问题实际上是既脱离于实体经济又于实体经济的金融资产膨胀。所谓脱离于实体经济,就是资本拜物教所导致的金融供给远远超过了为满足社会有效需求而组织生产所需的货币量;所谓于实体经济,则是指商品拜物教所导致的生产扩张对金融供给的过度需求。这样,最终导致了实体经济生产性过剩和虚拟经济流动性过剩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危机集中爆发。最近发生的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公司破产案例,最能充分说明这一问题。
美国金融危机对其实体经济的冲击,之所以最早也最为明显地影响到汽车制造产业(房地产行业除外),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汽车制造产业是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相互交织最为严重的部门。早在20世纪20年代~40年代斯隆执掌通用公司时期,该公司就推出了旧车抵押购买新车和分期付款购车业务,并经过数十年的演变,最终发展成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GMAC)。从2002年起,通用公司有90%以上的盈利都来自金融服务,真正汽车制造业的利润相对微乎其微。正是这种偏离实体主业而依托金融虚拟资产的盈利模式,使得通用公司在员工成本上升、车型不符合发展潮流等问题已相当突出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放弃其一直秉承的“只要有现金,就尽可能地保有库存”的经营理念,而恰恰是现金所代表的流动性和库存所反映的产能过剩问题,最终导致了通用大厦訇然倒塌。
总而言之,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从根本上看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严重的结构性过剩所导致的经济失衡。与以往历次全球或局部地区经济危机相比,这种“双过剩”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而且其存在的范围不仅仅限于单一经济体内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在全球不同经济体之间表现得都特别突出。因此,最终摆脱危机、走出困境,不仅需要各国通过一系列的刺激计划来促进本国经济走向复苏,更需要通过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依托于国际货币体系重构、国际金融监管强化、国际产业布局改善、国家盈利模式优化等途径,促进全球范围内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保持合理的均衡,从而实现二者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