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加速南北经济关系及其格局变化与调整
金融危机加速南北经济关系及其格局变化与调整
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阻断了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进程,全球经济增长率从2007年的3.8%,下滑到2008年的2.5%,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则为负1.1%左右。有人现正在盘点谁是这场全球危机中的赢家和输家,实际上没有赢家,只有输家,但危机的最大受害者是谁?国际社会众说纷纭,大体有四种说法:一是危机重创了发达经济体;二是“极度贫困”国家成为危机的输家;三是发展中国家是最可能受到危机重创的群体,面临资本外流、贸易萎缩、商品价格下降以及汇款的减少,对于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例外)来说没有很多的资源来出台像美国那么大的经济刺激计划(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四是危机第一阶段主要是危机发源地的发达国家遭受打击,造成经济下滑或衰退,失业增加,生活水平下降,而危机第二阶段,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国家正成为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对贫困国家的民众来说,危机带来的则是生存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并不是发展中国家的过错,但危机带来的“国际同步震荡”,却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多重冲击:
冲击之一:危机导致全球投资者从中小新兴国家撤出资金,从而引发本币贬值,陷入以外币结算的债务数量不断膨胀的恶性循环,最贫穷国家更难以获得发展援助资金,众多发展中国家银行陷入困境,出现流动性不足,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增加。从外资流入角度看,2009年新兴经济体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将减少35%,只有5339亿美元,流入发达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降幅则高达52%,绝对额降至4413亿美元,少于新兴经济体。两者相加不足1万亿美元,远少于2007年的1.8万亿美元和2008年的1.4万亿美元。
冲击之二:危机造成发展中国家出口锐减。世贸组织预测2009年全球贸易额收缩9—10%,创二战以来最大降幅。经合组织则认为2009年全球贸易量将下降13.2%。贸易疲软加剧各国采取不同程度的市场保护主义力度。世贸组织公布的调查结果: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各成员国推出211项市场保护措施,涉及G20成员中的18个。从涉及领域看,保护主义从限制商品扩大到限制服务进口、劳工输入;从实施方式看,保护主义从经济措施扩展到法律和行政命令。有的国家甚至把经贸问题政治化,进一步恶化了新兴经济体的出口状况。
在匹兹堡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奥巴马把全球经济失衡与再平衡列为重点议程,重弹低估的人民币汇率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的老调。无独有偶,10月3日七国集团财政部长与央行行长会议,亦将汇率问题作为讨论的重点,指出人民升值将有助于促进中国与全球经济实现更加平衡的增长。贸易保护主义者总是拿人民币“开刀”,奥巴马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实施三年的惩罚性关税,标志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抬头,其背后意图仍然是通过美元贬值或逼迫人民币升值,来提高美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力。美欧率先对中国商品设限,鼓励其他国家跟进设限的情绪日趋上升。因此,中国对美国以追求全球经济再平衡为名,行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之实,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态度。
冲击之三:危机使油价和粮价非理性上涨或下跌,遭受其打击的
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油价和粮价在2008年上半年迅猛上涨已使70多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上升到两位数,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爆发了社会民众抗议甚至暴乱活动,为此各国央行纷纷加息,以抑制通货膨胀。2008年下半年情况发生逆转,阻止经济持续下滑成为各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降息成为各国货币政策的主流,然而,仍有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处于两位数,它们既要拉动经济适度增长,又要克服通货膨胀,面临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两难选择。在当前全球经济走出危机阴影的形势下,如果任由美元无节制的贬值下去,亦有可能重新触发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
冲击之四:危机打击股市和楼市,两市低迷使“财富效应”消失,加之内外需锐减,企业亏损或倒闭,失业率直线上升,因而增加了发展中国家通过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难度。2009年下半年,随着经济回暧,一些新兴经济体股价和楼价齐涨,又引发了对资产泡沫的担忧。
冲击之五:作为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代价,美元购买力下降将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推出了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和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在双重危机情况下,美国增加税收的可能性不大,唯一的办法是增加货币供应量。自1913年美联储成立以来,由于滥发货币导致美元购买力大幅下降,到2008年底95年的时间,美国物价上涨了20.71倍。美元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带来的后果是发展中国家持有的美元资产缩水;
冲击之六:危机造成“金砖四国”经济下滑和衰退,特别是俄罗斯由于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大幅下挫,使其经济增长率大大低于危机前8年年均增长7%的速度,2009年10月上旬梅德韦杰夫在接受电视专访时承认危机已给俄罗斯经济造成严重打击,2009年经济约收缩 7.5%。据国际能源组织(IEA)预测,2009年全球原油日消费量将比2008年减少240万桶,约为8340万桶。价格下跌、产量减少和投资意愿弱化,将影响产油国收入和发展。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及美元贬值,大宗商品,尤其原料价格仍将会走高。未来油价走势可能是短期震荡,中长期上涨。高盛公司认为,主要经济指标的改善使投资者对2009年下半年经济恢复增长信心增强,这将支持油价反弹至每桶70美元以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11日发表的《中东和中亚地区经济展望》告预测,2009年海湾产油国经济增长率为0.7%,2010年有望实现5.2%的经济增长。一段时期内油气价格下跌不会使俄罗斯“一獗不振”,“金砖四国”也不会像有人所说的由于俄罗斯和巴西的经济衰退而成为“崩溃”的概念。“金砖四国”经济总和约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5%,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是当今多极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初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告显示,作为新兴经济体典型代表的“金砖四国“,中国经济在2009年和2010年将分别增长8.5%和9.0%;印度为5.4%和6.4%;巴西为负0.7%和3.5%;俄罗斯为负7.5%和1.5%。从最新数据来看,巴西和俄罗斯经济表现要好于预期。巴西中央银行10月13日发布经济预测数字,把2009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从先前的0.01%调升至0.10%,并把2010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从4.5%调升到4.8%,两组数据均高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值。俄罗斯2009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比第二季度增长了0.6%,财政部长库德林表示,只要油价处于每桶70—80美元的区间,俄罗斯经济就可以实现增长,并预计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为2%。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明确表示在“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特别是大型新兴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事实表明,危机冲击着发展中国家,使其经济或减速或衰退,但南方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以高于北方国家经济增速向前发展的态势并没有改变,其发展前景仍具有可持续性。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08年发展和全球化:事实和数字》告显示: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从1992年80%降为2006年7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从1990年的20:1下降到2006年的16:1。在2003—2007年间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30%,而同期内以七国集团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10%。上述这组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在经济总量上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尤其在人口基数增加的前提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这与上世纪80年代不同,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率虽己高于发达国家,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却低于发达国家,而到了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双双超出发达国家。
令人深感欣慰的是,在21世纪头10年,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特别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私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增速都继续保持高于发达国家的势头。2006—2008年,全球私人消费增长率为2.0%、2.0%、1.3%,发达国家为1.7%、1.6%、0.7%,而发展中国家为3.2%、3.5%、3.3%;全球固定资产增长率为1.5%、1.1%、0.6%,发达国家为0.9%、0.3%、-0.2%,而发展中国家为3.5%、3.8%、3.3%;发达国家出口和进口增长率为8.6%、13.2%、6.2%和10.8%、5.9%、7.0%,而发展中国家为7.7%、13.4%、4.9%和12.6%、3.1%、11.9%。按市场汇率计算,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己占世界的30%以上,而不是联合国贸发会议所说的27%,并继续以高于发达国家两倍以上的速度增长,有可能在2020年前,发展中国家将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在新兴经济体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现己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占世界出口份额的40%以上,许多国家实现了经常项目盈余。特别是贸易发展指数,南北之间的差距也正在缩小;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己占世界外汇储备的75%,成为全球最大的“金库”,导致国际资本发生了双向流动,国际资本不仅由北向南流动,也由南向北流动。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兴经济体和中东产油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向美国和欧洲的大型金融机构提供了巨额资金,是购买美国债券的主要力量。西方人士惊呼“世界进入了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时代” ;英国《金融时》和法国《论坛》撰文指出,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日趋繁荣,它们最大的联合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从印度到中国,从俄罗斯到巴西,越来越多的新公司巨头正寻求从各自的行业中获取更多的利润。1998年在世界500百强中,发展中国家的新兴跨国公司只有廖廖几家,而到2007年己有35家,在500强总市值中的份额,从1998年的2%增至2007年的20%,等等。
据各方面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较比2008年进一步恶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0月初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告显示,2009年全球经济将收缩1.1%,好于先前预测的负1.4%,2010年将反弹至3.1%。主要发达国家先后在2009年第二季度或第三季出现经济好转迹象,但全年仍将呈现3.8%的负增长,2010年的经济增幅约为1.3%左右,其中2009年和2010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负2.7%、1.5%,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为负4.2%、0.3%。但美国和欧盟官方公布的数据要略好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值。美国官方宣布按年率计算,2009年第三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5%,预计第四季度为4.5%。奥巴马表示“经济己从悬崖的边缘”返回,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最令人痛心的是就业增长继续滞后”。欧盟委员会发表的预测告认为,欧盟经济在2009年将萎缩4.1%,2010和2011年可能分别增长0.7%及1.5%,但政府赤字和失业率将继续攀升。日本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比第二季度增长0.5%,换成年率为2.2%,略低于前季度的2.3%,2009年日本经济将收缩5.5%,其表现逊于美国和欧盟,但2010年日本经济表现将好于美欧,经济增长率为1.75%左右。
尽管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独联体亦呈现经济下滑,特别是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等大的新兴经济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收缩,然而,2009年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经济增长率依然为正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增长2.1%,2010年增至5.1%,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1.3%。尤其亚洲经济回升的势头比世界任何其他地区都更加迅速和强劲,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09年和2010年亚洲发展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9%和6.4% 。《经济学人》预测新兴亚洲国家将呈现V型反转,未来五年内,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7—8%,其复苏速度是全球各国平均速度的三倍以上。
上述情况表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虽然已使发展中国家受到了拖累,但并没有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势发生逆转, 相反,当今世界经济更加依赖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进而加速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具体表现为:
第一,出现了对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地位的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继续上升,对世界经济贡献率继续增强,在世界经济份额中的比重继续增加。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居民储蓄率高、外汇储备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创新能力趋强,因而对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地位提出了挑战。尽管奥巴马宣称“我们不能一直从中国借钱。借钱是要还利息的,我们现在的做法是拿下一代的未来作抵押” 。但按照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美国现处于“超越大众消费阶段” ,在危机时期,美国民众的“财富效应”锐减,不得不节衣缩食,抑制消费,增加储蓄,而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储蓄率从来没有超过10%,目前为6—7%。由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一旦经济复苏,美国仍将改变不了“透支消费”的生活方式。有经济学家现已开始警告说,美国必须从不可持续的“政府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向“个人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奥巴马则说美国经济增长一直是“债务推动型”,使政府背上了创纪录的庞大预算赤字,美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模式应是“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然而,制造业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仅占13%在右,美国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还是要靠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75%的消费需求。因此,美国仍难以摆脱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巨额外汇储备”及对产油国“石油美元”的依赖,以维持美国经济机器的正常运转。
第二,出现了对美国治理全球能力的挑战。美国继续作为“世界警察”和“世界医生”的角色以及维持在国际经济金融组织中的特权地位己不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越来越多的国家敢于对美国说“不”字,不服从美国“管教”,不接受美国推行的新自由主义,对美英“盎格鲁—萨克逊模式”产生了质疑,就连美国的盟友亦认为美国的模式“具有局限性”,“是不人道的”。萨科齐甚至指出:超级大国”一词业己过时,末来30年至40年内,世界将进入“相对大国”时代;“不能再用20世纪的国际经济管理工具管理21世纪的经济,不能再用过去的观念考虑今天世界的问题” 。
第三,出现了对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挑战。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60多年以来,一直由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所控制和垄断,发展中国家则处于无权和少权地位,这种状况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变化。因此,发展中国家一直要求改革现行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尤其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抨击以美国为主导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要求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给予发展中国家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的知情权、话语权和代表权。英国首相布朗在2008年1月21日在印度主要商会为他举行的早餐会上说:“我们能够、也必须做出更多的努力,使全球性机构更具代表性”,“世界在变,游戏规则亦应改变”。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也明确表示,现在是改变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权比例的时候了,中国等一些新兴经济体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将得到“公正和充分”的体现,并强调“发展中国家得到其应有的代表权不是由于别人要将代表权送给他们,而是他们所取得成就的应有体现” 、“原有的秩序已经逝去,我们不应该浪费时间与眼泪来哀悼它。今天我们必须构筑新的秩序”。匹兹堡峰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一致同意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至少增加5%,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至少增加3%。国际金融体系和秩序的改革将是长期的、艰难的,不可能一蹴可几,但现已有了良好的开端。
第四,出现了对美元霸主特权的挑战。国际贸易计价和结算虽然仍以美元为主导,但美元并不稳定,多年来美国口头上强调“强势美元”,但实际上美元贬值时间比美元升值时间长的多。金融危机以来,美元“非常规强势”正在随着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回暖,投资者恐慌情绪持续弱化,对美元避险需求削弱,面临着从“强势”向“弱势”的转换。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地位遭受到“脱钩”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以非美元货币作为贸易往来计价和结算货币,并提出建立一种新的国际储备体系。多极世界不能建立在单一国际贷币的基础上,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一技独秀”的局面势将发生某些改变,全球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着“多元化的重组”。伊朗等产油国及巴西等发展中大国已开始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结构,减少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因而到2009年第二季度,美元在全球货币储备中的比重已经降至62.8%,而欧元所占比重升至27%。然而,欧元在短期内仍难以替代美元,成为国际储备主导货币。
世界经济发展新态势,必然加速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格局以及国际秩序调整的连锁反映。正如法国《青年非洲》所指出的“危机就像一场风暴或者龙卷风,所到之处景象改变。而当危机结束,我们将发现一个不同的世界,世界格局己然改变”。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上面提到的危机带来的四个对美国的“挑战”并不意味着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以及对现行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主导作用发生了“颠复性的改变”,但却对美国统治世界的现实给予了强烈的冲击,正如世界体系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所言“二战之后,美国引领世界二十五年,其后三十年其影响力开始下降,但它采取了措施以延缓其衰颓之势。接着新保守主义者上台,试图使美国重振雄风,但事实上却加速了衰落之势“;“美国开始认识到,它己经不再是无人敢与其争锋的霸权性力量了,它的霸权性力量正趋于倾颓” 。因此,如果看不到发展中国家在崛起过程中对美国强权的冲击及其对旧秩序的挑战,那是不客观和不可取的,事务的发展总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有人虽然承认南方国家在GDP和人均GDP方面与其北方国家的差距在缩小,但强调南北之间技术创新能力、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源素质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种说法有它一定的道理。然而,经济是基础,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南北之间的“数字鸿沟”、科技投入、创新能力、受教育程度水平以及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和秩序等都必将随之发生可以看得见的新变化。由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发达国家出于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要、资源需要和环保需要,因而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对话”,“南方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显得愈益突出和重要。正如有的西方学者所说,西方殖民主义扩张时代,是一个“独自时代”,即单独一方说话算数的时代,而今天的世界,则是一个交流的时代,不同声音的交流,交流来自四面八方。
时代在变,人们的思维和观点亦应随之改变。然而,人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均衡性,最不发达国家仍有49个,贫穷人口高达8.9亿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导致全球9000万人再度陷入赤贫困境,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如期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发达国家仍通过各种途径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美国金融体系的“利润私人化、损失社会化、危机全球化”的弊端。在转嫁危机的同时,美国则要求迅速崛起的一些发展中大国,尤其是中国在解决世界政治经济问题过程中承担所谓更大的责任,把“增长与责任”联系在一起;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急于缩小与他国的差距,追求高速增长,引发通货膨胀、货币贬值、高速增长被中断;在国际关系中,不仅南北矛盾纷繁复杂,南南之间也有矛盾,在一些问题上难以形成共同的声音;南北差距虽然已出现收缩的趋势,但其差距依然巨大,其差距不旦是经济水平的差异,而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阶段的差距,多数发展中国家要想晋升到较高发展阶段,恐怕尚须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世界经济格局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仍任重而道远。但是,不管怎么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崛起,定将是新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谷源洋)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