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强:奥巴马掀起一场美国特色的“颜色革命”
奥巴马掀起一场美国特色的“颜色革命”
郭 海 强
二战结束不久,以艾奇逊、杜勒斯为代表人物的美国政治家和战略家就已着手实施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杜勒斯更是颇有远见地将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代和第四代人的身上”。历史不仅验证了杜勒斯的预言,甚至还将时间提前了一代(如中国)。苏联解体后,美国将“和平演变”升级为“颜色革命”,在各个独联体国家身上投入数百亿美元加以全面推广,可说是屡试不爽、成果显著。然而,这些美国战略家做梦也没有想到,半个世纪以来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却同样发生着一场“和平演变”与“颜色革命”。当然,这是一场与别不同的、具有美国特色的“颜色革命”,是一场以黑人、移民、女性为主导,流行文化和现代科技作助力的美国民权运动。套用杜勒斯的话来说,世界各国人民(包括美国人民)可以将和平演变美国的希望寄托在美国第X代人的身上。
笔者在此前的《08大选昭示美国“走向分裂”》一文里,已就催生这场“颜色革命”的历史成因和社会因素作了一个简要的分析,本文将尝试探讨一下奥巴马成为这场“颜色革命”弄潮儿的几个主要原因。人们在谈论历史的时候,常常喜欢提到这样的一个问题:究竟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时势造英雄”?奥巴马“火箭”式的冒升又为此类辩论增添了一个最新的谈资。仅仅在一年多以前,对于美国大部分民众而言,奥巴马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名字,其它国家的民众更是从未听说过。因为奥巴马既不是美国哪一个州的州长,也不是哪一个政治世家的公子,而不过是一个出生于黑白通婚平民家庭的混血儿,一个刚在04年11月首次当选为国会参议员的政坛新丁。在参加民主党初选17个月后的今天,奥巴马距美国权力顶峰仅一步之遥,这个“变化(CHANGE)”估计只有当年王洪文的“火箭”才可相提并论(一笑)。事实上,应该说是“命运”与“时势”共同造就了奥巴马这个一举创造历史的“英雄”。
其一,国际化的混血家庭背景。奥巴马的生父是非洲肯尼亚人而非美国本土黑人,母亲是美国中部堪萨斯州一个平民家庭的白人,两人于1960年结婚时,美国还有一半的州在法律上禁止不同种族通婚(这一点不可忽视),而奥巴马本人则出生于远离美国本土的夏威夷。这还不止,奥巴马的父母离婚后,母亲再嫁给一个印尼人,因此奥巴马又有一个具有亚裔血统的同母异父妹妹,这个妹妹成年后又嫁给一个加拿大华人;此外,他的生父在肯尼亚也给奥巴马留下了一大堆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奥巴马的中间名字(Middle Name)叫侯赛因,因为他的父亲也是一个穆斯林;童年时期的奥巴马曾跟随母亲在印尼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伊斯兰国家生活了四年,其后又在白人外祖父母的监管下在夏威夷渡过了青少年岁月,再转到美国本土的洛杉矶、纽约、波士顿攻读大学,最后终于在中部大城市芝加哥安家落户并发展个人事业(坚持盎格鲁-新教文化至上论的亨廷顿教授肯定会为奥巴马的以上履历大皱眉头)。由此可见,这种多元族裔、多元宗教以及多元文化的成长经历必然会在奥巴马的人生记忆里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并对其将来的人生道路、政治抉择和价值取向产生无庸置疑的主导作用,也使他得以先天地、命定地迎合了将要到来的全球化及多元化的历史潮流。
其二,广受世人喜爱的个人魅力。奥巴马外形俊朗,笑容亲切,兼具一把磁性嗓音,其激情洋溢的演讲极富感染力;背负混血背景和平民出身,却能通过个人努力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精英身份,简直就是一个黑人版的克林顿。因此,自奥巴马参选美国总统而在世人面前公开亮相之时,即广受民主党支持者的拥护甚至是崇拜。有人形容他的演讲堪比马丁·路德·金,听他的演讲“感觉一股兴奋激动从脚底冲上来”,以致当他在演讲时擤鼻子都有人鼓掌欢呼。更为有趣的是,根据半岛电视台在今年4至5月间面向美国、英国、中国等世界22个主要国家的两万多人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5%的受访者希望奥巴马成为美国下任总统,其次是希拉里(31%)和麦凯恩(14%),在韩国和阿根廷,奥巴马的支持率更高达七成。此外,奥巴马在法国和德国也同样受欢迎,他的书成为畅销书,他的照片几乎贴满大街小巷。一些法国人称他为“奥巴马大人”,甚至被某些社会主义者想象成美国的切·格瓦拉。这些现象说明,各国民众已经对布什政府在过去八年掌权期间所推行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感到厌恶,因而对属于民主党并强调变革的奥巴马寄予了厚望。
其三,敏锐的政治触觉和精明的竞选策略。在美国政治传统里,民主党被理解为劳工阶层的利益代表,共和党则被称为富人阶层的利益代表;在推行国内政策方面,民主党中而偏左,共和党中而靠右。奥巴马因其黑人平民的身份,当他考虑从政时便很自然地投身于民主党阵营。事实上,奥巴马刚从哈佛法学院毕业时就已放弃了联邦最高法院书记员的优越工作,而选择前往芝加哥一家专打民权官司的小律师事务所任职。由此可以看出,奥巴马的家庭出身、家庭教育和成长经历对其人生志向和政治抉择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正是由于这种为民众争取权利的志向,以及长期接触中下阶层民众生活的经历,使得奥巴马对于当代美国政治及社会的各种传统弊端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美国民众因当前内外交困的政局所激发的求变心理有着敏锐的把握;加上先天的聪颖和后天的精明,奥巴马在从政道路上取得了接二连三的成功,进而在参与08总统大选时率先打出了摸准时代脉搏的“变革”大旗,随即在美国乃至全球刮起了一股“奥巴马旋风”,最终赢得民主党初选,以创造历史的姿态成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候选人。反观希拉里,仍然抱持白人政治精英的传统心态,自恃其前第一夫人、资深参议员的老资格,以为全力继承克林顿的政治遗产即可复制克林顿当年的成功,结果是含恨落败。
其四,善用互联网创新筹款模式。这是奥巴马在这场美式“颜色革命”里最为出彩却不为人注意的政治亮点,是一个颠覆美国传统政治模式的政治创举,也是一个具有广泛世界影响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政治事件(中国媒体对此显然未有足够认识)。作为一个崛起于互联网时代的平民政治家,奥巴马非常自然地、同时也是创造性地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他的“总统梦”。在加州硅谷那些惯于在互联网上呼风唤雨的IT明星和风险投资家的帮助下(如Facebook创办人之一的克里斯·休兹就跑到芝加哥为奥巴马的竞选全职工作),奥巴马建立了一个美国政界前所未见的网络筹款机制,数以百万笔小额捐款(90%的每笔捐款在100美元以下)潮水般涌进奥巴马的竞选户头,结果在短短一年内奥巴马就筹到了惊人的2亿美元,将希拉里和麦凯恩远远甩在身后。换言之,奥巴马此举等同于在互联网上发动了一场兼具政治及经济双重意义的“人民战争”,一举将仍然遵循向富豪大户筹款的传统政治模式的希拉里挑落马下。这个创举的历史意义在于,以往的美国总统选举不过是富豪权贵们通过投入巨额金钱来垄断及掌控的政治游戏,现在则是具有平等权利的全体美国选民都可以通过合法捐款来推选自己心目中的总统候选人,“政治游戏”终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真正意义的“民主选举”(因为美国的选举机制同样有待改革)。在接下来的美国总统大选阶段,如无发生意外事件(美以发动伊朗战争、奥巴马被刺或出现无可挽回的重大失误等),奥巴马将会通过这一场威力无穷的“人民战争”打败麦凯恩而入主白宫。
综上所述,奥巴马之所以成为这场美式“颜色革命”的弄潮儿,可说是“命运”与“时势”的共同作用使然。奥巴马提出“变革”的竞选口号,迎合了美国社会对当前政治、经济现状深感不满的大众心理,同时他兼具年轻、活力和有色人种的特点,激发了美国当代青年和有色人种选民的选举热情,大大提升了他们历来低迷的投票率,尤其是“80后”一代参与此次大选的积极性非常高,显示美国新一代青年开始登上社会政治舞台。同时,中下阶层的白领和蓝领人士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创造了一种美国史无前例却又威力无穷的基层政治整合新模式,此举大大增强了美国当代政治活动的群众参与性。因此,奥巴马的基本想法是要超越民主党的政党基础,力求在全国范围内赢取广泛的公众支持(尤其是争取白人和共和党选民),他所主张的是一个更为开放的国内议政程序和更加开明的多边主义外交政策。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奥巴马日后肯定成为一个民权总统,而不会变成一个奉行马基亚维利主义的美国政客,或者当他上台后美国的内外政策马上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两百多年的磨合,美国现行政治制度的设计已经相当严密,难以轻易更改。虽然奥巴马试图为华盛顿的政治传统带来变革,但由于美国国内各种权贵及寡头利益集团盘根错节、势力庞大,一切有关国家发展层面的进程改革和政策改革都将成为难以实现的目标。无论如何,奥巴马的崛起显示美国当前确实需要一个深具历史意义的总体变革,这一场美式“颜色革命”同样涉及政治、经济、安全和社会等各项重大问题,藉此解决美国当前存在的诸多积弊,从而力图塑造一个经过历史性转折后的“新民主主义美国”。
另一方面,世界各国人民可从奥巴马的参选过程里获得多种启示:一是奥巴马再次验证了一个老掉牙的童话故事,原来不仅青蛙可以变王子,斑马同样可以变王子,所有的动物都有可能变王子;二是互联网不仅具有娱乐、交际和商务等功能,还具有更重要的政治功能,只要善加利用,它就能成为维护各种公民权利的有力工具和有效途径;三是各国民众若是不满美国的对外政策,就要努力争取移民美国,持续不懈地、旗帜鲜明地发动一场又一场的美式“颜色革命”,促使美国彻底“变色”。此外,世界各国政府则不必对奥巴马上台抱持不切实际的“友好”期望,不管美国拉出来的是小驴(民主党)还是大象(共和党),都应以平常心和大智慧来积极应对,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希望毕竟不能寄托在别人身上。
08、07、09、
相关文章 周新城:必须警惕和防止颜色革命人民日整版刊文:“颜色革命”为何行不通日本地震咋成了某些人贬损我们民族的工具?维护者和颠覆者--从国家的希望看我们未来的希望《新三篇》:愚私移公、为资本家服务、纪念胡士泰美国民主基金会:反华势力钱袋子“颜色革命”的破产刘晓波承认自己叛国致水火同志右派要拆庙左派怎么办?--评《水火:为什么和尚要拆庙》《零八宪章》绝非“民间吁”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