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敲山震虎考验法国外交
巴以冲突萨科奇尴尬斡旋
美国敲山震虎考验法国外交
萨科奇上任以来一直试图在世界外交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似乎一直不顺。最近的尴尬是他斡旋以巴冲突的失败。
以色列对加沙地带轰炸以始,萨科奇就想扮演“调解人”的角色。先是向以色列提出48小时人道主义停火建议,但遭到以方的断然拒绝,不给丝毫情面。紧接着,以色列“铸铅行动”进军加沙城,与哈马斯武装激战。同一天,萨科齐甚至不惜越俎代疱抢夺欧盟信任主席国捷克的风头,和欧盟代表团一道同时出现在中东地区,为结束加沙地带的战事展开“密集斡旋”。按照萨科齐的行程,1月5日他前往埃及、约旦河西岸和以色列,6日前往叙利亚和黎巴嫩,随后前往埃及。不过事情的结果是,萨科齐7日刚刚宣布对以巴双方能够接受其停火方案“表示欣慰”,短短30分钟后即遭到对方坚决否认。
那末,为什么萨科齐要这么积极地参与其中难道仅仅是好出风头?
纵观2008年法国一年的外交变化,除萨科奇的反复无常之外,其主题便是法国如何在激烈构建中的国际新秩序中,确定自己的国际定位。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改变国际金融体系的“美元本位制”和削弱美国的霸权,就一直是世界各大力量争夺的焦点。而法国就在其中扮演了令人瞩目的角色。先是早前成立“地中海联盟”,与美国争夺中东和平进程主导权,从而弱化美国的影响力,逐渐挤压“石油美元”的份额;之后便是萨科齐亲自奔赴华盛顿逼宫,召开旨在向美国夺权的“华盛顿金融峰会”,不过结果以失败告终。
在大国博弈的激烈当口,我们很难讲萨科齐是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向美国发动了错误的斗争。但此次巴以冲突的背后,不难看出实质是美国大中东计划和法国地中海联盟计划战略冲突的反映。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欧美、法美在中东的公开分裂。以色列的空袭,其实炸得不是巴勒斯坦,而是欧盟、尤其是法国。美国要打击法国在中东的勃勃野心。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巴以和谈其实是萨科奇地中海计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也是法国、甚至欧盟在世界立威,在世界新秩序构建过程中捞取份额的关键。萨氏扮演“调解人”的角色,也是形势所逼、实属无奈。如果巴以和谈不成,也就说明了美国的言外之意:没有老子,你法国和欧盟在中东什么都不是。美国的霸权还在。
如此而来,萨科齐中东调解的成功与否,其实是要看他是否开了一个符合美国胃口的好价钱。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