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历史知识读物: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史话

2025-02-27 观点 评论 阅读
  

  历史知识读物: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史话  

  

  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七三届工农兵学员

  

  商务印书馆 1976年 北京

  马克思恩格斯语录  

  

  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象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危机是政治变革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之一,……  

  列宁语录  

  

  危机是什么是生产过剩,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找不到需求。  

  目录  

  

  一、伴随资本主义的“社会瘟疫”—经济危机  

  

  二、自由竞争时期的经济危机  

  

  三、垄断时期的经济危机  

  

  四、震撼世界的三十年代大危机  

  

   掩盖着的虚假繁荣  

  

   全面危机的来临  

  

   走投无路,挑起战争  

  

  五、战后帝国主义日薄西山危机四伏  

  

  

  一、伴随资本主义的“社会瘟疫”——经济危机  

  在美国密执安湖畔的西南面,有一座盛产煤炭的大城市—芝加哥,黑人煤矿工人约翰一家就住在这里。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经济危机爆发了,约翰失了业。当他回到破烂低矮的小屋时,在寒风中发抖的孩子们扑向他追问道:“爸爸,为什么咱们家不生炉子”“我失了业,没钱买煤。”“为什么失业”“因为煤采得太多了,资本家用不着我了。”“煤太多了不能分点给咱们吗?”“他们的心比煤还黑,就是看着工人冻死,也发不了这种善心哪!”

  

  这个故事鲜明地告诉人们: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就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不治之症。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生产,它就象一台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大机器,社会化程度越高,联系就越紧密,客观上要求生产有统一计划、统一安排。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机器设备、生产原料、以及生产出的产品都是资本家的私人财产,而资本家是为了赚钱而生产的,利大大干,无利不干,以获得利润多少来决定生产的品种和数量,这种生产的盲目性使整个社会生产呈现一片无政府的混乱状态。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在无限度扩大,假使劳动人民的消费水平也相应不断提高,那末,增加的商品也不会找不到销路了。但是,费本家是靠剥削工人的血汗发财的,他们恨不得从工人身上剥下两张皮、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使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人民连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都买不起,这就必然使资本家盲目生产出来的许多产品卖不出去,导致生产和消费、供给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而资本家是看着市场的价格行事的,只要价格没有下跌,生产还会无限扩大,商业资本家还会大批订货,资本家还会大量投资,造成市场上的虚假繁荣。一旦生产过剩掩盖不住的时候,虚假繁荣的资本主义大厦倾刻倒塌下来,“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发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并不是说生产的东西多得超过了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而是资本家为了赚钱盲目生产,广大劳动人民工资低下,买不起这些东西所出现的相对过剩。美国格杉矶的一个牛奶公司石在一次经济危机中准备把172,748升的鲜牛奶倒人地沟,有人要求把这些牛奶用来救济挨饿的穷人。可是资本家怕人们有了鲜奶吃,不再买他们的牛奶,他们也就无法保持牛奶的高价,来牟取高额利润了,所以仍然把牛奶倒入了地沟。这个事实证明了上述的道理。

  

   资产阶级虽然可以用强制的手段把粮食倒入大海,把牛奶倒入地沟,把衣服用火烧掉,使产品和消费的矛盾暂时得到缓和。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依然存在,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责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象“发疟子”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次,形成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经济危机的周期,就是指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的开始这段时间,每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危机到来的时候,大批商品生产过剩,找不到销路,价格下跌,资本家大批解雇工人,缩小生产规模,大量毁掉商品,大批企业停工破产。经济危机持续一个时期后,由于生产的急剧缩减,企业倒闭等等,使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逐渐缓和下来,这时危机阶段转入萧条阶段。

  

   在萧条阶段,社会生产不再继续下降了,但仍处于停滞状态。资本家为了摆脱困境,采取加紧剥削工人、提高劳动强度、改进生产技术、采用新式机器设备等办法,降低生产费用。在经过一段萧条之后,便逐渐转为复苏阶段。

  

   在复苏阶段,投资逐渐增长,就业人数日益增多,物价缓慢上升,利润增加,整个社会生产慢慢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当社会生产超过危机以前的最高点的时候,也就由复苏阶段进入高涨阶段(也叫“繁荣阶段”)了。

  

  在高涨阶段,生产迅速扩大,物价不断上涨,利润急剧增加,新企业不断涌现,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然而好景不长,正是在这种“繁荣”景象中,孕育着新的危机。因为生产力在迅速增长,资本家剥削却更严酷,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仍然极其低下,矛盾又重新尖锐起来,一场更深刻的危机又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资本主义制度正是在这个恶性循环中,朝不保夕,缓缓待毙。危机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达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的,“要消灭危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

  二、自由竞争时期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经济危机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生产进一步社会化而出现的。

  

   十七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起来,经过大约一百年的时间,随着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广泛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在不断扩大,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纷纷要求改进技术,使用机器生产,到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了。机器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起点。1765年,一个名叫哈格里夫斯的英国织工,发明了一架新的手摇纺车,新纺车可以同时带动16一18个纱绽,哈格里夫斯用自己心爱的女儿珍妮的名字来称呼它。“珍妮机”的出现,迈出了工业革命的第一步。四年以后,技师瓦特又发明了蒸汽机。急切进行竞争的资本家立即采用了这些新式的工作机械和动力机械,大机器生产在工业各部门逐渐占了主导地位。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1790年,煤的产量从1700年二百六十万吨增至七百六十万吨,生铁从1740年一万七千多吨增至十二万五千吨以上。

  

   机器的普遍使用,使资本家的钱袋子装得更满。资本家为了牟取暴利,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利用大机器生产比过去手工业操作简单的特点,加紧剥削,他们千方百计降低劳动力价格,雇佣廉价劳动力,从而大批体力较弱的妇女和身体发育没有成熟的儿童,被卷人了劳动力市场,在英国,母亲们怕上工迟到而被扣工资或解雇,不得不进行堕胎,有的只好在机器旁分娩,分娩后又只好含着眼泪用鸦片、安眠药毒害自己的婴儿。在煤矿里,一群群十来岁的孩子在坑道里蜷曲着身子,用笨重的镐头凿煤。另一些孩子们在腰带上系着锁链,吃力地拉着煤车在地上爬行。儿童们被折磨得身体瘦弱,神情痴呆。马克思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愤怒地指出:“……工业象吸血鬼一样,只有靠吮吸人血——并且是吮吸儿童的血——才能生存。”

  

   资本家为了榨取最大利润,除了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外,竭力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工人每天劳动十六至十八小时是很普遍的。沉重的劳动使工人心力交瘁,能够劳动的年限大大缩短,资本家就是这样以劳动者的累累白骨垫铺了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文明、富足和繁荣。

  

   工业革命使社会财富极大地增加了,但是,财富都集中在资本家手中,而广大劳动人民却日益贫困,工人的收人在总产值里此重越来越小,实际工资下降,失业人数增加,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条件恶化,工人低下的购买力使资本主义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卖不出去,于是,“大工业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时就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用来限制它的框框发生冲突了。”①经过“潜伏期”,1825年,第一次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了。

  

   这次危机使英国所有的经济领域都遭到严重打击,在危机中,七十五家银行破产,三千三百零一家工厂倒闭,工人的工资急剧下降,在1810年英国纺织工人的每周平均工资为四十二先会六便士,而在危机期间则降到二十五先令六便士了。大批失业工人只好用土豆皮、青菜帮和烂水果来维持生活,全国各地不断发生罢工和饥民暴动。经济萧条连续四、五年,才慢慢复苏。

  

  继英国工业革命以后,美、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都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资本家用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等办法加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在法国,工人的劳动时间长达十四至十八小时。在英国,1815年的时候,一个工人照管两架织四十支纱的机器,每天来回走动二十六华里;到了1832年,一个做同样工作的工人,就要跑上六十到一百二十华里以上的路程。这种敲骨吸髓的剥削手段,使资本家手中的财富越来越多,而工人阶级的收入却越来越少,从而,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更加尖锐起来,加上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相互依赖日渐加强,一场更深重的危机已不可避免。

  

  1845一1846年,欧洲各国由于马铃薯病虫害和农业歉收,造成了严重饥荒,资本家和地主乘机进行粮食投机,粮价飞涨,很快就影响到工业。1847年,经济危机从英国开始爆发了,并迅速波及到全欧洲,造成全欧性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此以前的经济危机更加深重。1849年11月,仅英国九百二十家工厂中就有二百家关了大门,大批工人失业。工人的贫困化是惊人的,英国兰开夏棉纺业中,完全失业的工人高达70%;在英国伦敦最大的工业区怀特柴泊和拜特纳—格林的贫民窟中,不少是三代八、九口人挤在一间极为窄小的屋子里,很多人除了破破烂烂的工作服外没有其他衣服,晚上没有什么可盖的,只好睡在装着麦秸或刨花的麻袋上。在法国,1848年初,仅巴黎一处就有十万多工人失去了工作,工人的工资降低了50一60%,里尔的女工一个星期的全部工资只够买四斤面包。工人阶级忍无可忍,纷纷进行罢工斗争,革命形势一触即发。

  

  工人阶级早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就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1847年经济危机到来前,法国丝织工人发出了愤怒的吼声:……

  

   我们丝织工人,

  

   一个个穷得赤身露体。

  

   做大官的人,

  

   要穿上外套,佩上织锦的胸绶。

  

   我们给你织出了这些,

  

   可是我们啊,可怜死了也没有一块布来装殓。

  

   就是我们这些丝织工人,

  

   一个个穷得赤身露体。

  

   但是,我们的天下快要来到,

  

   你们的天下就要拉倒。

  

   那时啊,我们将织出

  

   旧世界的葬服,

  

   因为起义的雷声已经响彻云霄,……

  

  “1846年和1847年工商业的不景气和农业的歉收引起了1848年的革命。”①1848年六月起义时,失业工人提出了“不给面包就革命”的口号,巴黎工人高擎红旗、攥紧拳头发出了“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的吼声,他们筑起街垒,举行了武装起义,其它各地区的工人起义也彼伏此起。革命洪流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猛烈地冲击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这次革命的爆发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种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经济危机则成了革命的导火线。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欧洲、北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贸易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加强了,竞争更加激烈。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必将突破英国和欧洲的范围,而成为世界性的了。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了。这次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它不仅波及了英、法、德等欧洲国家,还开始对一些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国家产生了影响。这次危机,使美国冶金业和纺织业生产缩减了20一30%,铁路建设削减一半,造船业生产缩减了四分之三。英国工业生产倒退了三、四年,其他各国的生产也普通下降。

  

  但是,在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说来周期较长;自1825年危机后,于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和1873年爆发了五次经济危机,大约十年左右爆发一次。另外危机时间也较短,每次危机过后,资本家又改进技术,添置新设备,大规模地进行固定资本更新,生产还在增长。十九世纪各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兴建铁路,使农民大批破产,农村自然经济瓦解,增加了劳动力的,并扩大了国内市场。资产阶级对海外殖民地的侵略和掠夺,过剩商品得到倾销,同时榨取了大量廉价原料。资产阶级还能运用这些转嫁危机的办法,较迅速地摆脱困境。

  三、垄断时期的经济危机  

  十九世纪后三十年,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国资产阶级广泛利用最新的科学发明,竭力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加强对本国劳动人民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残酷剥削。从美国的工业区纽约、芝加哥到英国的曼彻斯特、德国的鲁尔区,机器隆隆、浓烟滚滚。新式炼钢法的广泛采用,使世界钢产量在三十年间从五十二万吨激增到二千八百三十万吨,在动力工业方面,广泛使用新的蒸汽涡轮机和内燃机。铁路从二十一万公里发展到七十九万公里;汽船代替了帆船。另外,电话、电灯、电车、无线电也都被一一发明出来。生产迅速的发展,使唯利是图的资本家们对原料、市场需求的胃口越来越大,因此竞争也跟着激烈起来。尤其是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资本家你争我夺,互相吞并,“大鱼吃小鱼”的竞争空前激烈,从而使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造成了生产集中。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自由竞争发展到了顶点,他们开始成立同业、跨业、跨国等不同形式的公司、企业,出现了垄断组织。在美国十一座大城市里,到处都是几家大百货公司开设的分店,那些竞争失败破产的小老板只好卷起行李到大公司里当小职员。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就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老洛克菲勒原来只是个做小本生意的投机商人,后来,他看准新兴的石油工业有利可图,就开了一个炼油厂,设立了美孚石油公司。在1873年危机里,老洛克菲勒凭着那套巧取豪夺的钻营手法,先后兼并了四百个中小企业,又过了九年,美孚石油公司就成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托拉斯。①和美国一样,各国的垄断组织也都纷纷出现。垄断逐渐代替了自由竞争,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后,使竞争更加尖锐和剧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愈来愈猛烈。

  

  1873年发生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各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它使美国的工业连续两年走下坡路;使德国工业降了足足六成;法国棉花消费量,由于纺织业严重萎缩,减少了44.3%;一向自诩财力雄厚的大英帝国也被弄得一蹶不振,它从这一年开始的经济萧条,拖了整整十一年。就在工业危机迅速蔓延的时刻,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性的农业危机也接踵而来,并与工业危机交织在一起。它首先从自然条件好、新开发土地多的美洲开始,接着就蔓延到欧洲、澳洲(今大洋洲)各个角落,持续了二十年左右。

  

  到了1900年,一场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又扑向资本主义各国。在危机发生的三年中,各国垄断组织相继崛起,美国的托拉斯达三百一十八个,德国的卡特尔达三百八十五个,俄国的辛迪加达一百五十个。随着工业资本的集中,银行资本也日益集中,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相结合,形成了金融资本。一小撮金融资本寡头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决定国家的重大政策。因此,“1900年的危机,是现代垄断组织史上的转折点。”①于是,在二十世纪初就完成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虽然生产力比白由竞争阶段有所发展,但资本家垄断组织为了自己的专利,垄断了先进技术资料不加应用,严重地阻碍了技术的进步。同时,由于资本家大搞资本输出,从殖民地获取高额利润,掠夺的财富越来越多,他们对生产的兴趣越来越小,以剪息票为生,寄生性充分暴露出来。所以帝国主义是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

  

  垄断组织出世不久,帝国主义的辩护士就大吹大擂,叛徒考茨基也煞费苦心,忙着抛出了“超帝国主义”的谬论,硬说资本主义进人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可以组成“国际联合的金融资本”来“代替各国金融资本的互相竞争”,这样,战争就消除了,经济危机也从此绝迹,一个“人类持久和平的新纪元”就会从天上掉下来了。对这种谬论,列宁尖锐地批驳说:“所谓用卡特尔消除危机,这是拚命替资本主义粉饰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谎话。相反,在几个工业部门中形成的垄断,使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所特有的混乱现象更加厉害,更加剧烈。”①事实正是如此,当资产阶级刚刚渡过了1900一1903年的经济危机,1907年的危机又接着袭来。考茨基之流的谎言就彻底破产了。

  

  垄断时期的经济危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以它就有了新的显著特点。

  

  一、危机程度加深。以美国工业生产的核心——钢和生铁的产量来说吧,二十世纪以前的两次危机时,它们的下降幅度只在百分之十和二十中间跳来跳去,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生产下降幅度加大,在1907年的经济危机中,就骤然下跌了百分之四十左右。另外,工业生产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慢。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6.3%,而这以后的三十年里却只有5.8%了。

  

  二、危机周期变短,危机萧条阶段拉长。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每次危机周期平均相隔十年,而开始出现垄断以后,情况就不同了。从1873年到1907年的短暂时期内就先后出现了五次危机,平均七年一次了。在以前,危机阶段过后较快就出现生产上的复苏和高涨。但是到了垄断阶段,萧条时间拉得很长。

  

  三、危机难以渡过。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危机的警一出现,资本家就忙着更新设备,扩大国外市场,来勉强渡过困境。但是进入帝国主义后,由于垄断组织的腐朽性,更新设备的积极性降低了,国内市场比以前更小、更窄,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越来越深,国外殖民地都瓜分完毕,转嫁危机的出路也越来越小了。因此,资本家就越来越感到难于渡过困境。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进到帝国主义时期,已是病人膏肓。经济危机愈演愈烈,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丧钟敲得更响了。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到十九世纪末,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就相继爆发。1898年,美国挑起了第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一一美西战争;1899年,英国发动英布战争,兼并了南非的德兰斯瓦尔和奥兰治;1904年,日俄又为争霸远东和夺取中国的东北而发生了日俄战争。到二十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各国力量对此发生了跳跃式变化。如后起的德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特别迅速,迫切需要国外市场,提出了“领土太小”、“缺乏空间”。要求夺取英、法、比、葡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取代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把势力扩张到南美洲和巴尔干去。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也各怀鬼胎,另有打算,从而使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益加剧起来。在准备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帝国主义国家形成了两个互相敌对的集团。即英、法、俄三国组成的协约国和以德、奥为首组成的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局部战争连年发生,1911年,德法为争夺摩洛哥发生了战争;1911年到1912年,意大利为了夺取土耳其的北非属地的黎波里,发动对土战争;1912一1913年,又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到这时,各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欧洲上空一片火药味。

  

  1913年资本主义世界许多国家的工业部门出现了新的经济危机预兆,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各帝国主义政府为了转嫁即将到来的危机,拚命扩军备战,从而加速了大战的爆发。1914年,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非正义战争,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了,到1918年才正式结束。各帝国主义国家政府原来的目的是想摆脱经济危机,但是与帝国主义的愿望相反,战争不但没有解除经济危机,反而加深了危机。危机促使了人民的进一步觉醒。

  

  “危机是政治变革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之一”,①经济危机的风暴吹开了政治变革的序幕。列宁领导的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突破了帝国主义最薄弱的一环——沙皇俄国,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德意志帝国也被革命的人民推翻了,多民族的奥匈帝国瓦解了。在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和捷克都一度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美、英、意、日等国内也发生了广泛的工人革命运动。中国、印度、埃及、摩洛哥、伊朗、土耳其这些苦难深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解放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帝国主义国家在人民革命的汹涌波涛中颠簸、挣扎。

  四、震撼世界的三十年代大危机  

  掩盖着的虚假繁荣  

  1918年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各国损失修重,精疲力尽。于是他们派出代表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签订了包括四百三十二条的凡尔赛和约。1921年11月他们又聚集在美国华盛顿,搞了个华盛顿条约。通过这两次会议,建立了所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重新确定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在全世界的势力范围,以此取得他们之间的所谓“均势”。其实这种“均势”完全是假的。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的第一天起,新的争夺正在酝酿着。

  

  1924年后,西方各国经济上出现了相对稳定时期。各国工业都逐渐回升并有所发展。法国、日本、德国都达到和超过了战前的水平。特别是美国,由于在战争中发了横财,工业便扶摇直上,产量超过欧洲各国工业产量的总和,对外贸易比战前增加110%,资本输出增加了三倍。对此,一伙资产阶级代言人头脑发胀,得意忘形。美国总统胡佛在竞选的演说中大吹牛皮说,资本主义消灭了贫困,不久,每个工人家的锅中都能煮着一只嫩鸡。考茨基之流的修正主义分子也参加了这场大合唱,他们把伯恩施坦“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反动理论,又搬出来招摇撞骗。

  

  谎言总是谎言,所谓“景气”是从哪里来的呢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交战国工业机器设备年久失修,基本建设停顿呆滞,军事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生产锐减,农业机械和牲畜的缺乏,战胜国还利用得到的巨额赔款,大量更新设备,这些都是造成市场暂时活跃的主要因素。美、德、日等国资本家为了抢先控制市场,增加利润,还在企业内部搞了很多花招,大搞所谓“生产合理化”,增大工人劳动强度,加紧剥削。美国首先采用了“紧张加快制度”,德国资本家也想出了许多无奇不有的办法。例如改建厕所,他们说:“为了不叫工人上厕所耽误时间,必须把所有的厕所修在厂房附近。”比如改革食堂制度,食品从厨房通过传送带运到食堂,限制吃饭时间。敲骨吸髓、榨取工人的血汗。不但如此,资本家还用分期付款的办法,卖给工人汽车、收音机,甚至一块土地和一所房子,这样,就把大量的商品推销出去,取得一个虚假的繁荣,资本家借此取得大量利润,而工人则负债累累,使他们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也还不清。美国则趁欧洲列强遭到战争重大创伤的机会,夺取了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广大市场,并向欧洲各国输出二百亿美元的资本,让他们用来支付战争费用和恢复经济,美国成为世界上的暴发户。1929年,《商业与金融》杂志得意洋洋地宣扬:“简直可以说,欧洲每一个国家的公民和将要出生的人,都把生命抵押给了美国。”所有这些就是战后资本主义虚假“繁荣”的基础。

  

  其实,在这片升平景象后面,始终存在着经济极不稳定的因素。就在美国最“景气”的年代里,企业开工仍严重不足,采煤、炼钢、炼铁、汽车制造和石油加工等主要工业部门就有30一40%的工厂设备闲置无用。德国在高涨顶点的时候,仍然有29 .8%的生产部门不能开工。在英国,无论资产阶级怎么想方设法,生产都达不到战前的水平。伴随着经常开工不足的是大批工人被踢出工厂,社会上大量劳动力由“产业后备军”变成了“失业常备军”。就在一些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胡吹什么“贫民区已经绝迹”的时候,很多工人正住在漏雨透风的破烂屋子里,许多破产农民蜷缩在繁华的街头过夜。当美国总统柯立芝吹嘘“繁荣的成果是越来越多地流进普通人的家庭中”时,美国有近四分之三的家庭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

  全面危机的来临  

  好景不长,造成“繁荣”的各种因素很快走向了反面,三十年代大危机到来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掌握大量的货币资本,他们通过购买有价证券控制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由于资本家之间剧烈的竞争,加上投机家进行投机活动,使有价证券的行市经常暴涨暴跌,加剧了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1928—1929年,美国发行有价证券一百八十亿美元,证券交易所里空前规模的投机活动,使证券价格不断飞涨,1923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券平均价格不过九十八美元,而1929年9月已涨到三百六十五美元。可是,从10月29日开始,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狂跌,在资本主义世界,股票涨落是经济情况的“体温表”。股票价格一落,持有股票的资本家就惊恐不安,纷纷抛售,一天之内就抛售股票达一千二百八十万股。纽约股票市场的突然崩溃,引起货币信用危机,没有多久,就蔓延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各国害怕别国将危机转嫁到自己头上,就剧烈削减进出口贸易。美国、法国逼着英国还债,仅在十一天之内就提走价值一亿五千五百万英镑的金条。英国大为慌张,也对德国翻了脸,逼着德国还清欠债。德国最大私人银行之一达姆斯达特银行宣告停止付款,顿时牵动全国银行纷纷倒闭。1933年3月3、4日两天,美国的全部金融机构也完全停止营业。货币信用危机,使得人心慌慌,人们纷纷抢购金银首饰、珠宝玉器,争着用纸币兑换黄金,出现了兑换黄金的风潮。黄金储备的减少,使各国货币相继大大贬值。资产阶级政府不得不放弃坚持了几十年的金本位制。

  

  这次大危机席卷各行各业,使资本主义生产一落千丈,到1932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下跌36.2%,美国跌落46.2%,英国跌落工16.5%,德国跌落46.7%,法国跌落30%。美国工业生产倒退了二十七、八年,法国倒退二十二年,德国倒退了三十多年。老牌帝国主义英国造船业素称发达,这次却倒退了九十年。战后的暴发户——美帝国主义,这回挨打最狠,受创最惨,整个经济顿时瘫痪。使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也不得不悲叹:“工业部门就象枯树叶一样凋落……,上千的家族几年来所积蓄的资金,一个早晨就丧失尽了”。危机发生后,从北美到欧洲各国,许多工厂关了大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失业人数从一千万增加到三千万。德国失业人数达六百多万,英国达三百多万,而美国失业和半失业的人则有一千七百多万,平均每三个可以工作的人中,就有一个失了业。

  

  金融、工业危机使处在慢性危机中的农业情况更加恶化。美国大批农产品堆积如山,找不到销路,价格暴跌。农业总收入减少57%。这样就出现了一种反常现象,为了缩减农业生产,在农村中、田地里、场院上堆满了各种农业机械不去使用,农民只好赶着马拉犁,自己拿着铁锹、撅头从事劳动;化肥又被人畜粪取代了,农业生产倒退了几十年,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农民生活陷入绝境。在日本,农产品价格的下跌给农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一个从琦玉县北足立郡赶到东京告状的农民曾说:“(我们)经过辛勤劳动而收获的白菜,五十颗才能抵上一包敷岛牌香烟。”

  

  危机发生后,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政府使出种种手段,把危机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他们不惜大搞“饥饿政策”,美国总统胡佛公开哄嚷饥饿对于磨砺人民的意志是一种有效的办法。1932年,他假惺惺地批准了一项“邻居互助计划”,根据这个计划,每个工作的人都应该负起责任来帮助四邻中生活困难的人。这样,那些每星期只有一两天工作,处于半失业的人却要去照顾周围完全失业的人家。这个办法等于从在业工人身上又剥了一层皮。这样还嫌不足,穷凶极恶的胡佛还从工人的一百一十五亿美元总工资中抽出五十亿,去“救济”那些濒于破产的垄断资本家和大农场主。

  

  各国反动政府的“饥饿政策”,使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美国很多大城市的垃圾堆旁边,出现了一种用破铁罐和碎木片搭成的小棚子,这里住着穷苦不堪的劳动群众,人们愤怒地把这种住处讽刺为“胡佛村”。老人们沿街乞讨,青壮年靠拣垃圾为生。每个城市和乡村都有成群的人排长队等着施舍。当时有五十万孩子离开家庭,孤苦零丁地在各地漂流。日本北海道的农民冒着刺骨的寒风,在降雪之前赶到深山老林中挖野菜根,用它跟土豆和米糠掺合起来充饥。

  

  各帝国主义还想方设法向自己的势力范围、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转嫁经济危机。1930年,英国组织了一个“远东经济考察团”,到印度转了一圈后又跑到中国,这个组织公然表示他们的目的就是要“研究怎样在海外市场发展本国贸易”,狂妄地鼓吹要在中国的广大市场上“取得独一无二的胜利”。

  

  就在全世界劳苦大众忍饥挨饿、苦苦挣扎的时候,垄断资产阶级为了维持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却把大批的生活必需品销毁掉。1933年8月,《纽约时》道:“政府准备销毁五百万头猪……现在业已开始进行。”这一年中,就有五万多亩棉花被大火烧光。英国的鲜桔子,法国整船的鱼,巴西的四千万袋咖啡都倒进了滔滔大海。丹麦杀死了十万头奶牛,荷兰杀了十万头小猪。

  

  资本主义世界在这次危机中受到沉重打击,从生产水平看,倒退了二十至三十年。仅美国在生产方面的损失就达三千亿美元,不少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整个物质损失。

  

  震撼世界的三十年代大危机,极大地激化了帝国主义的固有矛盾,把千疮百孔的资本主义制度推到了死亡的边缘。

  走投无路,挑起战争  

   在三十年代大危机中,工人大批失业,再加上各国反动政府的倒行逆施,促使工人运动迅速高涨。在1930年3月的美国“全国失业日”,纽约十一万工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他们振臂高呼:“不要饿死——斗争吧!”工人们和反动政府派出的军警展开搏斗,许多工人身上淌着鲜血,仍然英勇战斗。1931、1932年,各国的罢工运动一直此起彼伏地发展着。

  

   帝国主义各国统治者力图用各种办法从危机中脱出身来。日本和德国最早走上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企图用战争来解救资本主义,他们首先在国内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大搞扩军备战。日本垄断集团操纵政府订出一个个经济法令,控制全国的主要工业,扩大军火投资,大力进行军火生产。日本帝国主义者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侵略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对我国东北的侵略,加速了它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步伐。1931—1936年,军费支出增加五倍以上,占总开支的47.2%。日本垄断资产阶级从中获得了巨额利润。

  

   就在日本经济一天天走向军事化的同时,希特勒政府也把德国经济赶上军事化道路。1933年7月,希特勒组织了一个“德国经济总委员会”,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控制,使国内的一切经济活动服从于准备战争的目的。希特勒政府还向垄断组织进行大量的军事订货,使垄断资产阶级保持高额利润。从1933年—1939年的六年时间里,德国军需生产竟然扩大了十一倍半。

  

  美、英的垄断资产阶级则依仗战后对国际经济的支配地位和拥有广大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打算按照凯恩斯的理论来摆脱经济危机。英国人凯恩斯是“凯恩斯主义”的祖师爷,这个被列宁称为“资本主义的坚决卫士”和“布尔什维主义的死敌”的家伙,他自吹自己的新理论可以消灭经济危机。凯恩斯的“反危机”措施是什么货色呢?就是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用国家机器干预国民经济。他主张资产阶级国家实行有伸缩性的货币政策,在危机期间,由中央银行扩大信贷,刺激资本家投资;实行赤字财政,为弥补财政赤字,由资产阶级政府大量发行纸币和公债,造成通货膨胀,实际上就是想方设法挤干劳动人民最后一滴血汗。凯恩斯的这一套谬论得到了资本家们的赏识,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是在凯恩斯的理论的影响下,实行他的“新政”的。

  

   “新政”的主要内容有“产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整顿金融体系和对拉丁美洲实行所谓“睦邻政策”等。

  

   “产业复兴法”公开支持垄断资本对中小企业的鲸吞,并且国家用增加税收和增印货币的办法给大企业以大量的贷款。

  

   “复兴法”还以“平均分配工作”为招牌,使部分失业的人得到了工作,但是这种“平均”只是把就业工人每星期上班的天数大大缩减,而让一部分失业工人填补进去。实际上,全部工人的总工资并没有增加,这样一来,“平均分配工作”就变成了“平均分配饥饿”。

  

   “农业调整法”就是用限制农业生产和销毁农产品的办法来提高价格,并由政府发津贴奖金来鼓励大农场主降低牲畜繁殖率,克服农业危机。

  

   罗斯福的“新政”对资本主义危机说来只是给病到骨头的人吃了几粒“止痛片”,完全无济于事。

  

   在1929—1933年大危机后生产还没有出现高涨的情况下,1937年下半年新的经济危机又爆发了。这次危机主要袭击了美、英、法等国。使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量中占的比重从48%跌到32.2%,还不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那时为36%)。经济危机的惊涛骇浪,淹没了罗斯福“新政”。英法两国也是旧病没好,又添新疾,生产都减了一成多。眼看着路尽途穷,美、英、法三国也开始扩军备战,把经济纳人了战时轨道。于是新的世界大战的因素加倍增长起来。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美、英、法等国的经济发展很慢,而德、日、意经济却迅速增长起来。德、日、意法西斯经济实力增一分,扩张野心就长一寸,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市场的旧框框再也套不住它们抢占殖民地的欲望。1933年10月,日本、德国退出了国际联盟,日本单方面废止了华盛顿条约;1936年,希特勒派兵到莱茵河非军事区布防,撕毁了凡尔赛条约。德、日、意三家结成联盟,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美、英、法这三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占地盘最多的,所以他们也剑拔弩张,企图维护现状。帝国主义分帮拉伙,形成了两大集团,你争我夺。1936年7月18目,德、意法西斯支持西班牙叛军进攻共和政府。1937年7月7日,日军继侵占我东北以后又大举侵略我国。1939年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英、法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帝国主义方而来说,是霸权斗争的继续,经济危机则加速了战争的爆发。这次战争,最后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结束。

  五、战后帝国主义日薄西山危机四伏  

   1945年9月,凯歌震响了大地,德、日、意法西斯的军旗被全世界反法西斯的人民踩到了脚下,法西斯势力彻底垮台了。

  

   在战争期间,美国本土上没有落过一颗炮弹。相反,在战争初期,正当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欧洲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美国垄断财团却隔岸观火,打起“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的旗号,大做军火投机生意,发了横财,拥有十亿美元财产的大财团就由三十一家增至四十三家。当许多同家的经济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的时候,美帝国主义就以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援助”为手段,霸占了许多国家的国内市场,掠夺了大批的财富、资源。在1949年以前,美国的工业产值占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以上,黄金储备已经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

  

   战后,英、法已是精疲力尽,德、日、意更是一败涂地。唯独美国仗着战争中取得了经济、军事优势,一手拿着美元,一手举着原子弹,当上了世界资本主义的霸主。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5年12月露骨地宣称:“胜利已使美国……有了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大垄断资产阶级得意忘形,狂妄地叫嚣:“在称为地球这个公司里。我们必须承担起最大的股东的责任。”

  

   正在美国经济处于高涨的时候,伟大领袖毛主席就英明地预见到:“美国的战争景气,仅仅是一时的现象。它的强大,只是表面的和暂时的。”“美国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增强起来的经济力量,遇着了不稳定的日趋缩小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这种市场的进一步缩小,就要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①就在“景气”的烟雾四处弥漫时,美国经济高涨的各种因素有的正在消失,有的正在向相反方向转化。

  

   美国垄断资本家为了在国内攫取高额利润,进一步加强了对本国工人的剥削,例如,资本家为了加强劳动强度,竟然在座位上也联上了机械,这样,工人不但要手脚并用,甚至坐着也要不停地扭动着身子,汗水浸透了衣服,挂满了面颊,连抽出手来擦汗的机会都没有。在资本家这样敲骨吸髓地剥削下,美国劳动人民进一步贫困化了。美国的贫民窟面积已占到城市总面积的20%,在这里生活的人数,占到全国总人口的33%了。

  

   在国外,由于战后经济的逐渐恢复,日本、西德、法国的生产速度又开始增大起来。使美国独占世界市场的局面越来越难维持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使美帝国主义的掠夺更加困难。特别是中国人民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把帝国主义永远地赶出了中国大陆,在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上打开了一个大缺口;接着中朝人民又粉碎了美国侵略朝鲜,妄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的迷梦。从此,这只被戳了好些窟窿的纸老虎就从顶峰滚了下来。

  

   再加上1957-1958年、1960-1961年又连续发生了两次经济危机,这两次危机使美国的工业生产分别下降了14%和6%,在1957年危机中,倒闭的企业达到一万五千多家,失业人口达到五百一十九万八千人。在1960年的危机中,除了生产过剩的工业危机外,还并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美元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实行对外扩张和掠夺的重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的黄金贮存量占资本主义世界的70%,但是由于经济危机层出不穷,经济实力大大下降;加上对外军费开支和资本输出大得惊人,大批黄金滚滚外流。1959年底,美国手头上的黄金值一百九十五亿美元,而它的债务已经高达一百九十四亿美元了。到了1960年,就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金融市场上,掀起了一阵阵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浪潮。显赫一时的“金元帝国”信用急剧下降。“美国世纪”的神话彻底破灭了。

  

   西风将尽,东风劲吹。从五十年代末期起,美国工人农民运动和各国的反美斗争风起云涌。在美国国内,罢工斗争一浪高过一浪。在国外,反美反殖的烈火越烧越旺。在非洲,殖民统治象雪山一样崩塌了,仅1959年一年里,就有十一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拉下美洲过去一直被称为美国“安宁的后院”,这时却变成了反美斗争的前哨阵地。势不可挡的革命运动,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国内外的经济、政治困境,使美帝国主义腹背受敌,终于狗急跳墙,在1961年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越南的战争。但是,战争也挽救不了美帝国主义,自从扩大侵越战争后,美国财政赤字年年增加,到1968年度达到二百五十二亿美元的惊人高峰。结果在战争中又触发了经济危机。最后,美帝国主义终于被赶出了越南国土,侵略者得到了可耻的下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美国在短短的三十年中先后爆发了六次经济危机(英国六次、西德五次、日本七次)。大约平均每五、六年就发生一次。危机之多,打破了战前的最高记录,而且由于危机程度很深,又是工农、财政危机同时并发。所以每一次经济危机来临,危机和萧条阶段越来越长,看不出明显的高涨阶段。

  

   从1973年底开始,一场更严重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政局动荡不安,垄断资本集团万分恐慌,束手无策。美国《华盛顿邮》惊呼:“大萧条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场经济衰退正在积聚力量。”

  

   这次经济危机扩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战后仅有的。这次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工业生产下降,日本到1974年10月已降10.3%,美国到12月已降7.2%。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美国全失业人数到1974年11月为六百万,意大利为八十万,西德为七十九万九千。市场萎缩,库存增多,股票价格暴跌,企业纷纷倒闭等等。

  

   这次危机的显著特点是生产过剩危机与金融、财政危机交替并进。自1974年以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物价普遍大幅度上涨,一美元只值战后初期的零点三五美元。这次危机中,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瓦解,造成西方货币金融领域动荡不安,使银行信用发生了问题,1974年,拥有五十亿美元资本的美国富兰克林银行宣布倒闭。尤其在第三世界产油国以“石油武器”反对掠夺资源和转嫁危机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支付危机也在加深,西方二十四个工业国家去年收支逆差为四百亿美元。在这次危机中,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为了掠夺人民,美国垄断资本集团大放国债,到1974年6月达到四千九百五十亿美元的惊人高度。每个美国人的国债负担达到了二千美元。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也不得不惊叹:“财政制度似乎已失去了控制。”

  

   总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一次危机过去了,一场更深刻的危机又将到来。最后,随着危机的深化,必将把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推向崩溃。

  

   自从苏联蜕变为社会帝国主义之后,社会主义经济逐渐蜕变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也就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在1973年底开始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中,苏修也同样陷人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困境,从1971年到1974年,国民经济收入仅完成了五年计划中前四年的4/5,农业只完成计划的3/4,工业生产也同样没有完成指标。

  

   经济发展停滞,生产萎缩,工业生产下降,农业连年歉收,使苏修每年都得靠乞求西方的施舍过日子。1972年,苏修扣除出口粮食数,纯进口粮食一千零九十四万吨,而1973年则达一千九百零五万吨,创造了苏联历史上进口粮食的最高记录。

  

   由于苏修每年用于军工生产的开支有增无减,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畸形发展,比例严重失调。非生活必需品大量积压,卖不出去。生活必需的消费品奇缺,物价不断上涨。在苏联的国营市场上很难买到新鲜的蔬菜和肉类,偶尔出现,价格也高得惊人,除了苏修的特权高薪阶层以外,一般劳动人民是买不起的。据他们自己透露:莫斯科在1968年,白菜的价格比1964年涨了一倍半,猪肉涨了10%。1970年,苏联有六十种主要消费品的零售价格此1963年上涨了20%左右。苏修叛徒集团经常变换手法,继续提高物价,半导体收音机换个外壳就涨价一半多,牛奶突然涨价,被说成是增加了什么“维生素”,工人讽刺地说“只不过增加了一点点水罢了”。在这种残酷剥削和勒索下,苏联劳动人民日趋贫困,社会矛盾不断加深。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日益深化,加剧了世界的各种基本矛盾,加剧了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他们争夺的战略要地,重点在欧洲,地中海和中东是欧洲的侧翼。苏美争霸,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

  

  今天,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在大乱,都在大变。第三世界在动乱中迅速前进,成为反对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主力军。第三世界加强团结,开展维护本国经济权益的斗争,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大大缩小了资本主义的国际市场。阿拉伯人民拿起石油武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掠夺。在他们的鼓舞下,第三世界纷纷成立了各种原料生产国组织,共同维护原料价格。外国垄断资本再也不能象过去那样恣意欺负、干涉、剥削和掠夺了。

  

  * * *

  

   从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到现在已经整整一百五十年了。在这段不长的历史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次接着一次,连绵不断,而且周期越来越短,每次危机拖的时间越来越长,破坏性也越来越大。经济危机的恶浪,不停地冲击着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总崩溃的日子已经临近了!

  

   一个半世纪的经济危机史告诉我们,经济危机经常是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都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各大垄断财团为了摆脱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近六十年内就打了两次世界大战。目前,苏美两个超级大国都幻想用国民经济军事化来“刺激”经济发展,延缓和摆脱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更加尖锐起来,他们互相勾结,互相争夺,勾结是为了争夺,争夺的结果,就要打仗。但是,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这是中国人形容某些蠢人的行为的一句俗话。各国反动派也就是这样的一批蠢人。”战争不仅不能使帝国主义摆脱困境,却加深了它固有的各种矛盾。战争使各国人民迅速觉醒,引起声势浩大的人民革命。今天,革命和战争的因素都在增长。苏美两霸在激烈地争斗着,“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各国人民必须有所准备”。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如果它们胆敢挑起战争,必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更大的革命,加速它们的灭亡。

  

   就在资本主义世界危机起伏、内外交困的同时,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却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一片欣欣向荣。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只有消灭了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彻底根除经济危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光辉灿烂的未来。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标签:危机   资本主义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