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海地,人造地震灾害的可行性分析

2025-02-27 观点 评论 阅读
  

人造地震是现代科技在地质探测方面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也就是在地表上人为制造一个小型爆炸,随之测量其引起的地震波,从而获得对地表深处的地质结构信息。这种用于地质探测的人造地震,由于爆炸量级极低并位于地表浅层(几米至几十米),因此对环境不具有破坏作用。  

  人造地震灾害是一种科技探索,或者是地质开发中的负面效应。比如,一是地下核试验导致的人造地震。二是开采地热、天然气、石油时偶尔伴生的低震级的地震,据已证实的因地质开采而导致的地震,一般不超过里氏4级。  

  真正的人造地震灾害,则是通过现代技术,进行深层引爆,随之引起高震级(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效应,进而导致地震灾害。这类人造地震灾害,属于地震武器的范畴,是反自然、反人类的。  

  人造地震灾害的理论原理,其基本点主要有三:一是要设置在地震带上,因地震带是地表磁场的疲劳源。二是爆炸物在深层启爆(5千~1万米),利于能量集中效应发挥。三是启爆方式不外乎核弹或磁炸弹,其启爆能量足以引爆地表深处的地磁场,从而实现瞬间巨大地震能量的球型释放。  

  中国学者乃至科技界一贯思想保守,他们不具有超常规的思考方式,任何方面,仅仅在思维方式上就都不敢越雷池半步,更别奢谈进一步的实践探索,这也是长期制约中国创新能力严重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是一个思想开放的国家,他们对什么事情或可能性都敢于全方位思考研究和探索实践,也善于对超前科技方案进行巨大投资,随之往往走在世界前沿,并引导世界科技、经济、军事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不仅如此,100年来,美国对待科技人才,那是真正的尊重与器重,并在全世界挖掘与吸纳了层出不穷的一流科技人才,因此,美国总是能够领军世界科技前沿而无往不胜。这是我们需要领会和学习与追赶的重要方面,别再把自己的能人不当人才。  

  有国际传闻说,“1.12”海地地震是美国地震武器所致,消息一出,举世震惊。尽管大多数人都不相信这是真的,但是,一些蹊跷事件又不得不让人联想。因为海地是美国的邻居,距离美国本土仅仅1千公里,可是,地震之后,美国的救援部队是以全副武装的方式进入的,但是,时间上却比中国救援队飞行半个地球到达海地后,还要晚两个小时。显然,这不符合美国的基本思路,因为,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美国军队却是最先到达现场进行救援的。另一方面,海地地震一周后,美国全副武装的救援部队总人数已达2万,机场和空中运输都被美国空军接管,联合国部队被置于次要地位,美军不再听从联合国的指挥。  

  “人造地震灾害”不是不可能,而是要看谁首先掌握并怎样利用。“人造地震灾害”是反自然、反人类的,当强盗首先掌握,那么,他将用于绑架全世界;当热爱和平的人们掌握,那是抗衡强盗的制胜法宝。世界是矛盾统一体,不在矛盾中生存发展,就必将在矛盾中毁灭消亡。大自然从来就不同情弱者,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四日 于中国衡阳  

                                

  

  海地,人造地震灾害的可行性分析

  

  非放射性核弹是需要正确理论引导才能微型化的!美国又是如何做到材料一替换就成功定型各种型号的?06年美国偷窃的资料并不完整哪!是否中国军方有人走私标准型号非放射性核弹给美国了?海地地震区域也确实找到非放射性核弹爆炸特征点了呀!  

  

  

  附1:《参考消息》1月22日第5版题为“美秘密武器试验引发海地地震?”的文章:   

  【俄罗斯《纸》网站1月20日道】题:委内瑞拉从俄罗斯得知美国对海地的攻击(记者 伊利亚·济年科/倢尼斯倢利马诺夫)  

  海地发生的毁灭性地震是美国新式秘密武器试验的结果。据西班牙媒体道,这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援引俄罗斯军海军的某份告发表的声明。俄罗斯北方舰队司令部对此予以否认。俄军方人士却认可这一说法。  

  作为查维斯传声筒的委内瑞拉一家国家电视台在网网络站上刊登了一篇道,称造成14万人丧生的海地地震是美国海军试验的结果。“演习”的目的是为进攻伊郎从而推翻执政的伊斯兰政权作准备。进攻将借助一系列地震来实现。  

  尽管文章没有直接援引查维斯的话,但西班牙媒体称,这篇道是引自委内瑞拉总统的电视讲话。  

  电视台网站的这篇道指出,该情于“监测美国第四舰队在加勒比海域活动”的俄北方舰队的一篇告。在美国于2008年重建这支舰队后不久,以“彼得大帝”号核驱动巡洋舰为首的俄罗斯北方舰队曾经在加勒比海域巡逻。  

  道说,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就“大力推动”地震武器的研制。“告”认为,今年1月先后发生在委内瑞拉、洪都拉斯和海地的地震具有同一个“震源”。此外,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中国纹川的大地震也是使用这种武器的结果。  

  根据告,美国1997年启动的“高频活动极光研究计划”(HAARP)可能也与秘密武器试验有关。反美政治家和各国科学家认为,该计划是为研制地球物理或电离层武器。这种武器具有制造异常天气、引起水灾、干旱和飓风的能力。  

  但北方舰队司令部表示,他们不曾向查维斯作过任何关于海地试验的告,也未曾掌握有关美国地震武器试验的任何数据。舰队发言人说,“委总统为何突然决定发表这样的声明,我们也不清楚。我们没有关于这类武器试验的任何数据,也没向查维斯提供过类似情”。  

  俄海军总司令部推测,查维斯编造出这一神话是为煽动反美情绪,而且除了假托俄舰队之口,他找不到更好的依据。海军发言人指出,“在查维斯的讲话中提到了‘彼得大帝’号参与的演习,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的演习。仅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委内瑞拉总统的想象力过于丰富”。  

  不过,以“彼得大帝”号为旗舰的北方舰队,确实有军舰于2008年低造访加勒比海的委内瑞拉海岸。当时,许多俄罗斯媒体道这次访问为两国海军联合演习,但俄海军部门更愿称之为“军事远航”。  

  同时,俄方消息人士认为,海地地震的确可能是美地震武器试验的结果。他指出,“美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研究于2006年进入高潮阶段。也就是说,美国测试理论上能够影响地壳运动的具体技术的效用已经有三年了。  

  美国还在地下核武器试验期间就开始研究各种共振对地墁的影响。当时科学家发现,当在某一点的地下爆炸达到一定威力时,可引发地质构造板快的位移。结果,国际社会决定禁止底下核试验。  

  但美国仍继续开展基于非核技术的武器的试验。这位消息人士表示,“目前还没有数据表明,存在能人为引起地震的武器。但这方面的研制工作正在进行”。  

  

  

  附2:一篇读后令人深省的《海地地震,美国制造?》  

  

  2010-01-23 09:21  

  

     

  

   1月21日 ,广州日刊登了题为《海地地震,美国制造》的文章。文章援引美国著名政治漫画家、美国刊漫画家协会主席特德·拉尔撰文撰文中的观点,揭露揭示了如今遭遇地震灾难的海地国家何以贫穷至此的一个重要根本原因,从历史、经济、政治的角度启示人们,如今海地正遭受的苦难不仅是天灾的原因,更有人祸的结果,这也是打到现如今当代中国的亲美派及其他卖国“精英”一记响亮的耳光。读了它,有利于善良的中国人更加认清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真实面目,有利于爱国的人们增强对卖国贼的警觉性和再认识。  

  海地地震美国制造?     

  

   2010年01月21日  07:58:40  :广州日                                                 

  

   地震是天灾,具有一定随机性。但相同烈度的地震却可在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中带来不同伤亡、不同悲剧。    

  

   细究下去,海地为何贫穷至此?     

  

   美国著名政治漫画家、美国刊漫画家协会主席特德·拉尔(右)撰文,写  

  

  下了“为何我们手上沾满海地人鲜血”这样的文字,并冠以“海地地震,美国制造”的标题。    

  

   “海地震后的伤亡数字在不断更新,而受政府控制的美国媒体却在共用同一句背景介绍:海地是西半球最贫穷的国家。”拉尔在开篇中这样写道,“切!我真想知道海地为什么会这么穷!”     

  

   因为穷所以伤     

  

   在海地,“地震也许是一种随机,但伤亡却是一种注定。别去怪建筑质量,因为贫穷才是导致伤亡的最主要原因”。     

  

   拉尔说,故事得从1910年开始。1910年,一个名叫纽约国民城市银行的金融机构买下了当时海地唯一一家商业银行和最大金库——海地国家银行,当时,那家纽约国民城市银行,也就是后来响当当的花旗银行,对海地人打着漂亮的旗号说,美国人购买海地国家银行就是买走了海地全部债务。    

  

   5年后,美国时任总统威尔逊下令美军部队占领海地,声称“要保护美国人投资的海地”。自1915年至1934年,美国在海地施行严格军事管制,“谋杀海地爱国者,将海地国民生产总值的四成放进了美国银行家的口袋”。     

  

   “美国银行家和将军们吸干了海地人的血,致使海地社会动荡至1957年,尔后,美国中央情局在海地安插了一位终身独裁总统弗朗索瓦·杜瓦利埃”。     

  

   美国摧毁经济     

  

   拉尔说,杜瓦利埃1971年去世前,美国人就已经相中了他的儿子让-克洛德·杜瓦利埃。“在美国人的怀抱下,小杜瓦利埃训练军队帮助美国人对抗古巴,攫取了国库中至少3亿至5亿美元,私藏在自己位于瑞士等地的私人账户里。”     

  

   在美国影响下,小杜瓦利埃向美国货大敞国门,美国农产品在几乎没有关税的优待政策下肆意流入海地,摧毁了海地本国农业。“一个曾经在农业上自给自足的国家就此破产,田地荒废,数十万农民流入太子港贫民窟。”     

  

   “尽管我们对海地‘仁至义尽’,海地仍然是个第四世界的失败国家!”拉尔说,“但我们从来不气馁,美国的企业们依然援助海地,就像迪斯尼在海地给专卖店员工每小时施舍28美分工资那样!”    

  

  

  

  海地地震中国与美国救援上的差距 一比吓一跳   
推荐   

  :汉风古韵 于 2010-01-25 21:01:25.0 发表    

  

     
发送短消息  

   

  许多国人都津津乐道于中国救援队在海地创下的“第一”:救援飞机第一批在海地降落,救援队第一个上“火线”。

  

  这当然是值得称许的,但人们不应忽视“第一”背后的第一――美国82空降师的100名先遣队,在第一时间赶到海地机场,并抢在中国等国民用运输机降落之前,将跑道上的石块等障碍清除,并架设起最基本的无线电通讯设备,确保这些飞机在跑道遭破坏、塔台通讯因断电而瘫痪的机场顺利降落。

  

  事实上,在此次海地地震发生后,美国的救灾反应速度、效率都令人刮目相看。

  

  首先是速度。

  

  除了本身是海地后裔的加拿大总督庄美楷,美国高级领导人最早作出公开表态和呼吁;灾害发生后不到3小时,美国已通过外交渠道,争取到海地唯一邻国――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帮助,开放两国边界,启用边界附近的多米尼加共和国医院,并将数千美国侨民通过多米尼加共和国迅速疏散;美国海军的核航母、医院船也在灾后迅速启航,甚至早于官方拿出军队增援的计划。

  

  其次是效率和统筹。

  

  美国并没有因灾情紧迫而一次投入大量兵力,而是有序投放:空降兵82师的100名先锋队开辟空中通道,建立通讯联系,该师后续900人跟进,而海军陆战队的2200人则逐次投入,这些士兵热带救灾经验丰富,将担负现场救助的主力。速度最慢但最有效能的海军舰船最先出发,以免赶不上趟,而所派舰船也经过精心思虑――核航母既可充当临时直升机场、前线指挥中心、通讯情中心,还可直接为灾区供电(其供电能力可满足一个中等城市需要,而且无需加注燃料),而医院船的到位,将大大改善灾区的医疗条件――尤其是手术条件和病床需求。

  

  不仅如此,在自身指挥协调机制尚未完善之前,美国还“放下架子”,和依托海外领地瓜德罗普岛的法国建立了救灾协调机制,确保了救灾投入的效率优化。

  

  曾几何时,一场卡塔琳娜飓风,一出新奥尔良被淹没的悲剧,曾让世人对美国的救灾机制、救灾能力讥笑不已。在那次风灾中,联邦和地方政府职权范围不明,救灾机制启动缓慢,疏散不及时,联邦军队3天才进入灾区,救援行动混乱无序,令损失雪上加霜。尽管不少人辩解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体制局限,美军可以在全球许多地方自由活动,却无权擅自进入本国的州领地,联邦政府也不能超越州政府,强行接管救灾指挥,但无论如何,救灾的低效,灾情的被放大,都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即使在新奥尔良救灾的后期,美国的表现已明显好转,7天之内,1.75万正规军和42个州的国民警卫队,携带372架直升机、93架运输机、21艘大型舰艇(包括此次海地也将看到的核航母)齐聚,9月3日(进入灾区的第二天)就运输救灾物资5000吨,疏散1.5万人,次日又疏散6万,其中伤员 8000。53处大堤决口只用7天就全部堵塞,全城倒灌的海水不到一个月就全部排干。仅一个月后的“丽塔”飓风来袭,美国的救灾机制反应速度就明显增强,最终无一人伤亡,损失也十分轻微。而2007年10月的加州大火、2009年初的大雪灾,美国的动员机制、后勤保障机制和救灾投放机制,进步则更明显。此次海地救灾刚刚拉开序幕,人们就已能看出,在救灾的速度、效率和统筹,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美国又有新的进步,而且是阶段性的进步。

  

  与之相比,中国救灾能力的提高固然也很明显,却仍然停留在量变、渐变的水平上。从伊朗巴姆、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地震救助到此次太子港救助,中国救助队仍然停留在“求快”的阶段,综合救灾和保障能力的进步相对小得多;而从汶川到太子港,中国在救灾统筹、协调、保障、兵力投放和后勤组织等方面,仍看不出阶段性进步的痕迹。

  

  孔子曾经说,“君子不贰过”,有问题不是最可怕的,出现问题却难以根本解决、遇到类似情况仍会复发,才是最可怕的。在救灾问题上,“贰过”就意味着更多生命、财产的损失,确保“不贰过”,意义自更重大。从新奥尔良到太子港,美国在救灾范畴的“纠错”能力,值得认真比对分析,认真思考一番。  

  

  

相关文章 马也:第三世界的声音,终审判决--从里约到德班(4-5)郎咸平:气候问题大骗局---欧盟征收碳排放税的荒诞理由德班世界气候大会:资本主义富国判贫困国家人民气候死刑!福斯特:《京都议定书》的失败丁一凡:要防止低碳成为新的金融投机的借口气候政策和行动:中国和美国的比较南美召开“世界人民气候大会”受关注从里约走来--哥本哈根思考之一西南赤地千里,华北沙暴肆虐--亟需计划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危机王中宇:哥本哈根:闹剧后的沉思哥本哈根会议检讨刘仰:哥本哈根之后中国的“低碳危局”
标签:美国   地震   救灾   中国   武器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