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格“五日战争”:下一次世界大战不远了?
俄格“五日战争”的标志意义
:梁强
原载:中国经营
现在大国终于从后冷战时代貌合神离的和平下解脱出来,开始肆无忌弹地使用他们在国际关系中的权力。世界将会因此进入另一个“20年危机”吗?
俄格军事冲突以来,以及在此之前俄罗斯清晰的战略战术,表明这场指向北约东扩的“绝地反击”对莫斯科绝非一场“无准备之仗”。只要格鲁吉亚不屈服,俄军就准备凭借其强大的军事优势将战争进行到底。
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以为可以凭借美国和北约的支持,威慑俄军事介入的设想后来证明完全靠不住。在美国和北约都表示出不会为格鲁吉亚“火中取栗”的明确意愿后,格鲁吉亚很快就做出了让步,宣布接受俄方提出的停火谈判六原则。俄随即发布了停止进攻的命令。梅德韦杰夫宣布,俄罗斯的目的已经达到,“维和部队和公民的安全重新得到保障”,“侵略者已被惩罚并遭受重创”。
虽然战争很快停火,并未进一步升级为俄格两国的全面战争,但这场新世纪的“五日战争”对于理解今日的国际关系仍然意义重大。
美国的现实主义外交传统在战争中再次得到明确的体现。作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华盛顿在与莫斯科的百年对峙中,虽然一直将捍卫“民主自由”挂在口边,作为遏制俄国扩张的一面政治大旗,但其仅有的两次针对莫斯科的三级戒备(一次在西柏林,一次在古巴),却都是为了捍卫美国全球战略中不可不捍卫的前沿地带。而对捷克、匈牙利这些远离美国重大利益的边缘地带,虽然面临的是红军坦克公然开入这样对民主的公开践踏,但白宫除了口头的抗议外,却始终无动于衷,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援助措施。
其次,这场一边倒的战争也再次证明,大国权力和他们对国际关系的治理不容小国挑战,更由不得小国在大国的缝隙中“长袖善舞”,谋求自己的特殊利益。萨卡什维利是位充满了雄心壮志的总统,但他生错了国家。自古以来小国都只是国际政治棋盘上的棋子而决非棋手,第比利斯试图让美国和北约介入,从而为自己的政治前途“火中取栗”的企图在残酷的国际政治现实下只有失败。而失败者很可能要为此付出代价。据美国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代表哈利尔扎德透露,战争开始后才两天,俄外长拉夫罗夫同美国务卿赖斯在通话中,就已经讨论了萨卡什维利离任的问题,相信这也是俄罗斯决定停火的原因之一。
最后,这场与奥运同行的战争也让更多的普通人意识到,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性质依旧。全球化和经济权力的上升,并未对军事强权和国家间权力竞争的国际关系本质有实质性的触动;地球村和民主和平论只是学者和媒体的美好想象,世界并不是平的,至少不是像华盛顿和伦敦的政客看上去那样平,国际关系的武力传统并没有因为冷战意识形态对立的解除和反恐联盟新价值体系的建立而发生改变。虽然西方媒体像惯常一样,批评俄罗斯对另一个主权国家首都的公然轰炸,但稍稍放宽视野就可以看出,俄国人的这次轰炸实际上是对美国1991年对巴格达,1999年对贝尔格莱德进行的空中打击,以及2002年对阿富汗和2004年对伊拉克发动的反恐战争的继续。因此,现实主义尽管令人失望,但却是来自数百年国际关系实践经验的总结,而理想主义,不管打着何种旗号,其根源却都是对实践的不满,换句话说,它更多是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理念。战争当然与奥运无关,它也与制度无关,更与理想无关。战争只是作为国际关系的常态而存在,它根源于人性和国际政治不可违背的规律,武力也因而仍然是国家权力最有效的体现方式。
一战结束后,理想主义和其倡导的和平价值观在国际关系中一度大行其道,很多人相信过去的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最后一次战争,只要和平和商业精神进入每个人的心里,战争将会是最荒谬的事。但像英国国际关系理论家卡尔这样为数不多的现实主义者却清醒地认识到,这个表面和谐的世界其实正处在大战间隙的“20年危机”中。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当俄罗斯在苏联解体17年后也终于发动了它的第一场大规模对外军事行动时,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大国终于从后冷战时代貌合神离的和平下解脱出来,开始肆无忌惮地使用他们在国际关系中的权力。世界将会因此进入另一个“20年危机”吗?
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博士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