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定创:关于货币超发说、池子论的网友解答(1)
蔡定创:关于货币超发说、池子论的网友解答(1)
鑫淼森网友问:“中国货币供应、通胀与超发说、池子论”,谁是谁非,请蔡定创老师来总结下吧?拨开迷雾、还原真相。
蔡定创:首先,我一直是反对货币超发之说的,此从我的一系列博文《蔡定创:中国紧缩货币的利弊及对美国印钱消费的影响》(蔡定创:“两难”困境原因与宏观调控的新模式》(蔡定创:通胀发生机制》(中可以看出来,这三篇文章从三个不同角度详细讲解了当前通胀发生的原因、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我的所有文章都有一根逻辑主线,就是《货币迷局》中所阐明的货币运行理论主线。如果你看了《货币迷局》,又看了上述三篇文章,再看本篇文章可能就更顺理成章。
(一)
现在一些学者将信贷货币既M2与GDP挂钩计算,说M2是GDP的1.8倍什么的,因而货币超发。
这里有三个错误:
一是运用的概念错误。大家都知道,M2是指M1+派生货币量。在我的《货币迷局》中,派生货币量并不是发行货币,从商业银行派生货币出来的货币是“没有价值”(这样解释是不准确的,应该看《货币迷局》中完全的解释,这里先借用一下)的货币,它只是反映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就是说,派生货币量的大小与货币的流通速度相关,而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小则与一国的经济结构、经济的活跃程度有关。我国当前派生货币量大,一般来说表明我国当前经济活跃度大。
但是,也不是说“派生货币量的大”与物价上涨没有绝对关系。因为派生货币是从银行借贷出来的货币,短期如果在量上突增,或供需结构不平衡,造成供给方紧张,就会引起所供给紧张物资的涨价,例如房地产消费信货太多就会引起房地产涨价。但当向银行还贷的时候,是一种价值偿还归位过程,也表示供需方归位平衡。例如,如果是投资性贷款还清了贷款,表明的是已创造了新的生产力、新的供给,商生产的商品卖出去了。完成了一个资本循环过程,所以在一个生产周期里价格又会回复平衡。因此说,如果信贷货币量短期因增量过大引起的物价上涨,在一个生产周期内最终是要回复平衡的。当然,如果借贷者还不了贷款,表明没有形成新的生产力,或产生了生产过剩,所损失的价值不能收回,此损失的价值由贷款者承担、或银行承担,并不会对货币币值产生影响,因为此时货币仅只承担交换媒介的作用。原因还是因为商业银行的信贷货币只是承担交换媒介的作用,它从贷出到收回银行只执行一次交换媒介功能,并不发生价值方面的损益。只当银行坏账由财政买单时,而财政又由赤字或长期国债来承担时,此才会表现于货币的发行价值“损失”,引起实际的货币贬值。
因此,将派生货币、信贷货币说成是发行货币,这是概念错误。错误的概念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是似而非,引起人们的思维混乱。为什么说是似而非呢?因为你要说绝对没关系也不对,信贷货币发行量在一定的条件下也确实会引起物价上涨,但当你将信贷货币也看成是等同的发行货币时,你就陷入概念混乱了,永远也说不清楚。只有当你区分了信贷货币不是发行货币,与发行货币有质的区别时,你才会懂得何种条件下会引起通胀,何种条件下不会引起通胀。
二是参照物错误。将信贷货币量与GDP作比较、与过去作比较、与美国作比较,都是错误的。我国的信贷货币量大于美国有三原因:首先,一国的信贷货币量与一国的实业投资活跃程度正相关,与金融投资活跃度负相关。我国的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活跃程度与美国正好相反,因此信贷货币量必然远大于美国。将我国与美国比是不明就里。其次,我国房地产业是双向贷款,生产企业贷款建房,投机、消费者贷款购房,这两方面的贷款扛杆比例都很大,叠加起来的信贷币量必然很大。继续用费雪的货币公式来套今天的情况就200%的教条主义。我在2010年2月份曾发文《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误区》(说明我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的根本原因是对房地产消费信贷量过大,应增加投资以增加供给,减少消费信贷以减少需求来控制房价。这其中一个根本的思想方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我国经济与美国经济有何不同,现在与过去经济有何变化。当然,这首先要求概念思维不能混乱。
三是用“货币超发”来说明通胀的原因是缺乏经济历史知识。“货币超发”也是个混乱不清的概念。什么是“货币超发”,多少发行货币是不超发?说这个话的人虽然说不清楚多少货币量是正合适,但一般是与GDP相较。但如果是与GDP相较不仅是缺乏当代经济学常识,也缺乏历史知识。我们知道, 1994年M2量还低于GDP的2%,而这年的通胀率高于24.1%,2009年M2量是GDP约1.8倍,通胀率则是-1%的负数。有人或许说通胀是M2量的早上年传导来的。那么,2008年M2量也是GDP的1.58倍,比当年还低一点,怎么就造成2009年通胀率负数呢?所以用“货币超发”来说明通胀率的升高是牛头不对马嘴,是违背常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