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一个秋晨的记忆
一个秋晨的记忆
昔日的村户人管拖拉机叫“突拉机”,他们不会说普通话,口吃也不太清晰。12、24、50马力,在孩子们的眼里数越大越神奇。那时的拖拉机大都是敞篷的,也有带篷的。有轮式的,也有履带式的。履带式的就像坦克有力量,是用来修工程或者犁地。
时至今日,我记忆中还有一台带篷的履带式的拖拉机,永远抹不去。那本来可能会把村庄的人们带向更广阔的天地。然而,那一个秋日的清晨却成了不对称的记忆。不久以后,那群东方龙的传人纷纷坐起起了滑滑梯。
事情大约是发生在30年前。但那的确出发生在我们那地方搞完了大赛田之后。什么时候搞完了大赛田?也记不清了,但可推算一下。弟弟出生于1975年春天。在弟弟近两岁时(已经能到处跑了),由于没人照看我们,母亲带着我们俩到别的村去参加搞大赛田劳动。为什么呢?那时是全管理区的人们集中起来“打歼灭战”,干完一个村,再干另一个村。大人们干活时,我就带着弟弟就在旁边玩。那时已是深冬,北风能穿透棉衣,我们都戴着棉帽子。参加劳动的妇女们就包一块方围巾,有各种色的。没有玩具,我们就一边看那些男子汉们拉土,一边沿着土坡跑上来跑下去。看来,随着母亲去搞大赛田很可能是1977年的冬天的事情。大五O拖拉机到他们村去耕地就有可能是发生在1978年的秋天了的事了。
拖拉机来的时候是一个清晨。睡眼惺忪的我被叫了起来,我要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那是秋收和播种的季节,农家的孩子们也不会闲着。太阳还没爬上山头,小山村仍睡意朦胧,大地上还满是湿漉漉的露水珠儿。已入深秋,在早晨,凉风习习,孩子们都要穿夹袄了。苍穹下传来了有力的马达声声,那声音匀称有力。那是公社农机站来的大拖拉机,它在用力地深翻着一片新土地。那是父母亲们和其他社员们农业学大赛时起早摸黑平整好的土地。想当年,父辈们劳动时,红旗就在田间地头,随风飘扬;雄浑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际。那时的人们意气风发,战天斗地。我们村的土地,平整完后,最大的一块地有二十五亩。那大大的拖拉机从南到北,一个来回也要走不少时间。长长的趟子,拖拉机也能跑得开腿儿。
来到拖拉机近旁,二队的那一块已被耕完一多半,想必是社里的拖拉机在天还没亮时就来到了。为了把土地翻得更深一些,有一个拖拉机手甚至站到后面的铁犁上。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沁人心脾。在那时,社员们的心田也泛起了希望的涟漪。那是开天辟地第一次啊,小山村最终将要改天变地。那是一台五O的带篷的履带大拖拉机,一个少年感到了无比的神奇。
突然有一天,世界的东方又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一声命令,社里的农机站被强行解散,公家的拖拉机缺了油,泄了气。生产队的家当也被分得精光,就像一个女人被脱得一丝不挂赤身裸体。嘻嘻哈哈的农民们,无奈地又分起了田和地。已经四十几岁的父亲抓阄抓回来了一只昔日的木轮,一只木耧,一只木犁和一口饲养耕牛的石槽。生产队解散后,每人还得要替以前的队还贷款加利息,贫穷的人们真是喘不过气来。家里分得那些破破烂烂,想得出父亲也不会很满意。几年后,当那些聪明的人们批这批那时,年少的我也曾想以前的生产队集体多么没出息。那么多年都没攒下像样的东西,最后分家时那么寒碜。
可是,人啊,只有认真思一思想一想,事情永远不是那么直来直去。最近几年,我才有些明白事理。那也是以前的人们走过的艰苦道路啊,再咬咬牙关坡就能爬上去,大家齐心协力,终究会柳暗花明,闯出新天地。当初那些人都说改革好,看样子只要分地就能坐上飞机。他们想出个名堂叫承包责任制,实质就是小农经济;人们又都成了各顾各,再也没人看得起老弱病残,无人问无人管,大家都又变成了生死由己。风风火火的人们,云里雾里,天南地北,死去活来,气喘吁吁。最终也没有发家致富啊,曾经火热的农村又走向了分崩离析!
农民们又不得不重新买制自家的农具。锄镰镢锨,板车,还有干旱地区村民不可缺少的水桶等等。老百姓们也是没办法啊,东西总是借来借去也不是好办法。当时,看到乡镇企业的红火,那些人肯定说过看看我们的乡镇企业多么神气,承包给个人,就是比在一块儿积极。那些人追求的就是大家都消费,别管是不是重复浪费抑或不经济。
分田到户了,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才能应付。在要紧的时候,因为缺少劳力,父亲曾找来亲戚邻居,在漆黑的夜里靠着镢头铁锨翻地。机会好的时候,他能借到别人的耕牛和木犁。几年之后,有人家买来了拖拉机,大都是十二马力的。每到春秋耕种的时候,山间地头,有人依然靠着镢头铁锨开他们自己的天辟他们自己的地,有人依然赶着从远古走来的耕牛在田间驾驾喔喔吁吁。最现代的要属那嗒嗒嗒的十二马力拖拉机,偶尔在有些人家的地块上显示着稍许的优越。
大约三十年前那一个秋日的早晨,公社拖拉机站来的大五O拖拉机的有力的轰鸣,还回响在我的耳际,已化作永远的记忆。
那不久的之后,农村分了集体的地,城里卖了集体的厂子。有些人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全国人民的东西都成了他们少数人的。刚刚有了一些团结合作的人们啊,又变得见利忘义,市利眼光互相瞧不起。等待他们的,只能是被分而治之。
那就是魔鬼又跑了出来啊,为非作歹,吞噬着大地,到处是血肉横飞。
那就是潘多拉的盒子啊,怎么才能把它再紧紧关闭?唯有真心实意依靠毛主席的思想体系!
编者附:与网友们的个体记忆可以相互印证的是,即使透过改革开放后官方公布资料也可以看出:分田到户前,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速度很快,分田到户极大地延缓了这一进程。
:
中国农业机械化
(1949-1980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机械作为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实行国家、集体投资,国家、集体所有,国家、集体经营,不允许个人所有的政策。农业机械的生产计划由国家下达,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农机产品价格和农机化服务价格由国家统一制订。国家通过行政命令和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毛泽东主席推水车
1.开创时期(1949-1957年)
(1)增补旧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发展提水机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全国农村缺少农具30%-40%。1950-1952年,全国发放农具贷款1万亿元(旧币),增补农具5900万件。
在大力增补旧式农具的同时,国家开始大量推广效率高、轻便省力、耕作质量好的各种新式农具。1950年5月18日至6月26日,政务院在中南海举办了新式农具展览,展品包括东北改良农具一套14件、苏联马拉农具一套18件和华北马拉农具21件,对新式农具的推广和发展意义重大。
同年,国家着手在各地建立新式农具推广站。到1957年,全国共设立新式农具推广站591处,推广新式畜力农具511万部,其中双轮双铧犁、新式步犁、水田犁、山地犁等367万部,圆盘耙8.5万部,钉齿耙3.7万部,播种机6.4万部,镇压器4.3万部,收割机1.8万台,脱粒机45.4万部。
大量新式农具的推广使用,使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平原旱作地区农业生产工具落后的面貌有了初步改观。
由于中国农业受旱涝灾害威胁较大,国家决定优先发展农田排灌机械化。因为当时电力和石油供应不足,发展的主要品种是蒸汽机和煤气机。据统计,1949年全国排灌动力机械保有量为7.2万千瓦,1957年达到41.48万千瓦,增长了4.7倍。其中电动机约占17%,柴油机占42%,煤气机占28%,蒸汽机占9%,其它占4%。
(2)创办国营机械化农场
到1956年,全国建立了国营机械化农场730处,耕地1274万公顷,拥有拖拉机4500台,拖拉机动力10.8万千瓦,联合收割机1400台,农用汽车1300辆,机引农具1.1万台。
国营机械化农场使用各种较大型农业机械,除完成农场本身的农田作业外,还为附近农民代耕代种,对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启蒙和示范作用。国营机械化农场培养了大量的农机人才,在农业机械化生产计划、机具的选型配套、农作物的机械栽培技术、机器的作业定额、维护保养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试办国营拖拉机站
1950年2月,我国的第一个拖拉机站在沈阳市西郊成立。1952年秋,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决定试办国营拖拉机站。当年投资230亿元(旧币),建站11个,拥有拖拉机68台,联合收割机4台,卡车3辆及各种犁、圆盘耙、钉齿耙和播种机等配套农具,为5个集体农庄、96个农业生产合作社、39个互助组、11个农场进行了机耕服务。到1957年底,全国国营拖拉机站达到352个,拥有拖拉机1.2万标准台,当年完成机耕面积174.6万公顷。
(4)创办农机工业
1949-1957年,国家对农机工业投资3.24亿元,建立了一批农机制造企业,从生产旧式农具、仿制国外新式农具开始,发展很快。到1957年,全国农机制造企业发展到276家,有职工12.3万人,固定资产总值2.8亿元,已经能够生产五铧犁、圆盘耙、播种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等15种农机具,并开始生产拖拉机。“一五”期间,农机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4.5%。
2.探索与调整时期(1958-1965年)
(1)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指出:“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革,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4年后,毛泽东把他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论述概括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在这一时期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指导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如先合作化后机械化,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举,农业机械以小型为主,农业机械制造以地方工业为主,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农业合作社自己的力量为主等。为了推进农业机械化,国家设立了统一管理农机制造、修理、科研的机构,基本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农机化管理体制。
(2)大搞农具改革运动
1957年冬季开始,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具改革运动,一直延续到1961年,参加的人数以亿计。截至1959年8月,全国创制与改制的各种农具超过2.1亿件。农具改革运动促进了县、社工业,特别是农机具修造业的发展。当时全国公社农机具制造修理厂共有多个,县级厂2000多个。
(3)国营拖拉机站下放与重新收归国营
为了解决国营拖拉机站在生产组织、经营管理上与农民集体经济之间的矛盾,1958年,国家决定改变国营拖拉机站的经营体制,采取社有社营、国有社营、联社经营与国社合营等不同形式,将国营拖拉机站下放。到1958年底,全国各地的拖拉机站,已将其71.2%的拖拉机和农机具下放给2200多个人民公社。到1960年,各地的人民公社普遍有了自己经营管理的拖拉机站。但是,由于许多人民公社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管理大生产的经验,管理人员文化和技术素质低,维修服务体系不健全,拖拉机和农机具损坏相当严重。1961年,“趴窝”、“带病”和完好的几乎各占1/3,机具利用效率很低,多数机站发生亏损。
1962年,国家决定将拖拉机站重新收归国营。到1962年底,全国拖拉机站系统的拖拉机只有4.9%实行社营。到1965年,国营拖拉机站已发展到1629个,拥有大中型拖拉机台,手扶拖拉机539台,机耕面积达到1558万公顷。
(4)发展与调整农机工业
1958-1965年,国家对农机工业的投资达到21.73亿元,比1949-1957年的投资额提高了5.7倍。国家有计划地新建和改、扩建农机制造企业,组织县、社铁木业生产合作社联营为规模较小的农具制造厂,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天津拖拉机制造厂、江西拖拉机制造厂、鞍山红旗拖拉机厂等一批农机制造骨干企业陆续投产,农机工业蓬勃发展。到1960年,全国农机制造企业达到2624家,职工77.5万人,为本阶段的最高峰。
由于农机工业发展与当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够协调,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1961-1963年,国家采取关、停、并、转等方式,对农机工业进行调整。到1963年,全国农机制造企业缩减到1301个,职工人数减少到32.5万人,分别比1960年减少了50.42%和53.1%。在“二五”期间,农机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以22.8%的速度增长。三年调整期间,农机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速度回落到10.6%。
(5)建立农机修配网
随着拖拉机和其它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大幅度增长,农业机械配件生产和修理成了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为此,国家开始建立农机修配网。国家首先帮助农业机械保有量较大的东北地区和河北、山东、河南等省把一些机械厂转为农机修理厂,增加修理设备,形成修理网络。同时还投资新建了一批农机修配厂。
到1963年底,全国县属农机修配厂发展到846个,职工7.6万人,金属切削机床1.23万台,分别比1958年增长了4倍、3.5倍和12.8倍。1960-1966年,国家对农机修理网共投资3.6亿元,投放设备近8000台,农机修配网基本形成。
3. 高速发展时期(1966-1980年)
(1)提出“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奋斗目标
1966年,国家提出“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奋斗目标,并对实现这一目标做了规划和部署。1966年4月、1971年8月、1978年1月先后召开3次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采取一系列行政手段,动员全党全国人民为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奋斗,形成了全国性的农机化运动。
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是:农、林、牧、副、渔主要作业的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全国农用拖拉机达到80万台左右,手扶拖拉机达到150万台左右,排灌机械总动力达到4444万千瓦,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达到600千克左右。
由于这个目标脱离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最终没能实现。
(2)增加投入,降低农机产品、农用柴油及农机化服务价格
为了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国家加大了投入力度。1966/B>1979年,国家投入农机事业费20亿元,平均每年1.5亿元;国家对全民所有制农机化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由1953–1965年的24.4亿元增加到1966/B>1980年的41.52亿元;为鼓励农村集体购置农业机械,从1966年开始,国家将“支援农村人民公社投资”主要用于农业机械,1975年以后,比例超过50%,每年有6/B>7亿元;将农业贷款中的生产设备贷款,主要用于社队购置农业机械和小水电设备,平均每年约9亿元;发放农业机械专项长期无息贷款,1978/B>1980年实际发放8亿元。
为了减轻农村集体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负担,国家还采取了降低农机产品价格、修理价格、油料价格,对农机生产、维修企业实行价格补贴的措施。1966-1973年,农机产品降价5次,农用柴油降价3次。
(3)发展壮大农机工业,推进农机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
1966-1980年,国家对农机工业的投资增加到46.61亿元,重点扩建和提高现有企业,有计划地新建农机制造、配件生产企业,基本上建成了农机制造、维修、配件生产大致适应,门类比较齐全的农机工业体系。1980年,全国农机生产企业达到1829家,职工70.76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03.7亿元,固定资产原值达到85.26亿元,形成了年产农用拖拉机13.85万台、手扶拖拉机35万台、联合收割机6000台的能力。我国农业生产中需要的各种农业机械,基本上都能够自己制造。
为提高农机工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零件的互换性,降低生产成本,国家加强了农机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工作,统一了柴油机系列型谱和定型设计,2.2-8.82千瓦手扶拖拉机,14.7、29.4、36.75、40.43、44.1千瓦的轮式拖拉机和55.13千瓦、58.8千瓦履带式拖拉机,都设计了标准化的系列产品。
(4)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机化支持保障体系
国家增加对农机科研、鉴定、推广、培训、供应、维修等农机化支持保障系统的投资,形成了覆盖全国、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农机化支持保障网络。到1980年底,全国各省、市(地)、县均设有农机管理机构,建成县以上农机(化)研究机构2113个,农机具试验鉴定站46个,农机化中等专业学校134所,省、地农机校140所,1800多个县建立了农机常设培训班,农机公司2812个,每个县都有了农机修造厂,50%的公社和20%的生产大队建立了农机维修点,80%的公社建立了农机管理站。
(5)农业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980年农用动力中,人∶畜(头)∶机(千瓦)的比例,从1965年的100∶18∶4.6变为100∶16∶47,畜力相对减少了11%,机力增加了10倍以上。每万公顷耕地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5台,小型拖拉机189台,农用载重汽车13.5辆,灌溉动力机械570千瓦。机耕面积4200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2.4%;机播面积1530万公顷;机收面积435.4万公顷,机械插秧面积19.6万公顷,机电灌溉面积2533万公顷.
中 国 农 机 化 5 0 年 的 发 展 成 就
1.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机工业体系
旧中国的农机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1949年,全国农机制造企业只有36家,工业总产值300万元,职工4000人,机床500台,只能生产一些简单的农业机械,主要农业机械依靠进口。新中国建立50年间,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包括动力机械、耕作机械、运输机械、收获机械、水力机械、林业机械、饲料机械、场上作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和农机零配件制造等行业的农机工业体系,能够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农用运输车、水泵等各种农机产品,不但能够基本满足国内需要,而且可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出口国外。
企业数
(个)
工业总
产 值
(亿元)
年末职工人
数
(万人)
全员劳动生
产率
(元)
利润总额
(亿元)
年末固定资产原 值
(亿元)
金属切削机
床拥有量
(万台)
锻压设备拥
有量
(万台)
工业生产耗
用钢材
(万吨)
1949年
36
0.03
0.4
---0.05
--1957年
276
3.84
12.3
3117
-
2.80
0.80
0.09
17.10
1965年
1598
14.50
36.1
4382
2.78
21.43
6.01
0.75
38.80
1970年
1621
32.42
64.6
5019
4.03
32.58
8.90
1.06
49.90
1975年
1882
62.37
89.0
7212
6.70
61.84
15.90
2.06
88.50
1980年
1829
70.76
103.7
6834
4.87
85.26
18.43
2.39
95.85
1985年
2290
123.98
115.3
15.49
100.59
19.89
2.99
157.88
1990年
2513
285.58
126.9
7.35
157.13
22.80
3.35
150.66
1995年
2122
696.23
126.6
23.09
454.99
21.79
2.95
195.18
1998年
1641
741.22
109.1
1.06
588.22
19.99
2.59
163.48
1998年,全国农机制造企业达到1641多家,职工109.1万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88.22亿元,净值381.07亿元,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741.22亿元,生产大中型拖拉机 台,小型拖拉机168.78万台,农用运输车244.31万部,联合收割机 2.97万台,水泵168.58万台,出口创汇万美元。
2. 农业机械装备大量增加,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1949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只有8.01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17台,农用拖拉机动力不到1万千瓦,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为零。1998年,全国拥有农机总动力4.49亿千瓦,大中型拖拉机72.11万台,小型拖拉机1136.24万台,农用载重汽车88.89万辆,农用运输车79.3万辆,机动三轮车462.77万辆,联合收割机18.18万台,农田水力排灌机械1256.47万台,各类农业机械原值2370.17亿元,占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耕地除外)的1/4。
农机总动力
(万千瓦)
农用拖拉机
(混合台)
农用排灌动力机械
(万千瓦)
联合收割机
(台)
农用运输车
辆(台)
渔用机动船
(艘)
1949年
8.01
117
7.21
---1957年
121.30
46.40
1789
4084
1485
1965年
1099.00
667.00
6704
7789
1970年
2163.80
1341.30
8002
-1975年
7472.70
3577.00
-
1980年
.60
5490.00
1985年
.10
5746.92
1990年
.00
7137.88
1995年
.00
8048.65
1998年
.00
6736.90
注:农用运输车辆包括农用载重汽车、农用运输车和机动三轮车。拖拉机配套 农具包括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和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
3. 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1952年,全国机耕面积只有13.6万公顷,机电排灌面积31.7公顷。1998年,全国机耕、机播、机收、机电排灌面积、农村农业机械运输量分别达到6005.3万公顷、3835.8万公顷、2342.5万公顷、3471.6万公顷和1317.6亿吨公里,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3%、24.7%和15.1%,机电排灌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66.4%,机械运输量占农村总运输量的60%以上。农业传统的耕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目前,全国部分省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40%以上,有的已超过60%。与建国初期相比,农事大忙季节,北方缩短约10天,南方缩短一周。农业机械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约为13%,按影响力排序,排在水利、化肥、良种之后,为第4位。
表23 1952-1998年农业机械作业量变化情况表
机耕面积
(万公顷)
机耕水平
(%)
灌溉面积
(万公顷)
机电灌溉
面积
(万公顷)
机电灌溉面
积占灌溉面
积的比重(%)
机播面积
(万公顷)
机播水平
(%)
机收面积
(万公顷)
机收水平
(%)
1952年
13.6
-1995.9
31.7
1.6
----1957年
263.6
-2733.9
120.2
4.8
----1965年
1557.9
-3305.5
809.3
24.5
----1970年
1822.2
18.00
3600.0
1499.2
41.6
----1975年
3320.3
33.29
4328.4
2288.9
52.9
786.4
5.20
229.7
1.50
1980年
4099.0
42.00
4488.8
2531.5
56.4
1553.3
10.90
436.7
3.10
1985年
3769.8
38.93
4403.6
2462.9
55.9
1355.1
9.43
509.2
3.55
1990年
4832.5
51.00
4740.3
2720.0
57.3
2158.8
15.00
1101.1
7.00
1995年
5348.8
56.32
4928.1
2906.7
59.0
3002.9
20.04
1670.7
11.15
1998年
6005.3
63.00
---3835.8
24.67
2342.5
15.07
4. 形成了健全的农业机械化服务支持体系
为了在落后的农村普及先进的农业机械,保障农业机械正常运转,中国政府集中物力和财力,重点解决农民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导社会力量,向农机化领域投资,建成了包括农机化科研、技术鉴定、推广、培训、修理、安全监理、销售等在内的农机化服务支持体系。农机科研单位根据农业生产需要,负责农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农机鉴定单位以第三方的角度,对农机新产品的技术性能进行鉴定;农机推广部门面向广大农村,向农民普及农机新技术;农机培训机构重点培训拖拉机驾驶员和农机操作人员;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负责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工作;众多的农机修理、销售网点和乡村农机服务组织遍布广大农村,直接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这些单位形成一个整体,互相配合,为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8年,全国拥有农机化研究机构221个,农机试验鉴定机构45个,县以上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2191个,县以上农机化技术学校2232所在农村维修网点23.3万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3.9万个,村农机管理服务队14.3万个,县以下农机化生产服务组织27.2万个。
5. 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社会进步
中国是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列强的残酷压榨与掠夺,使我国经济发展停滞,广大农村现代科技文明水平很低。农业机械进入农村,给封闭、沉闷、落后的农村吹进了新鲜空气,使传统保守的农民第一次看到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新事物,起到了启蒙教育的作用。在农机化发展初期,曾经出现过十里八村、男女老少看稀罕的场面。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经过各级农机培训学校培训的大量农机操作手和驾驶员,成为农村中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群体,也是收入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相对见识多,接受新事物快,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使很多农民靠经营农业机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而且极大改善了农村的生产条件,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农村社会进步。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