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国人口问题研究

2025-02-27 观点 评论 阅读
  

  中国人口问题研究

  

  
宋公明

  

  
人口问题,国之大事也。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份1949-2001年全国主要人口数据统计表,是中国人口信息中心表布的,当然具有权威性。看了这个表上的数据,不由得对人口问题发生了兴趣,因此做了一点小小的研究。现把研究的成果整理出来,以供大家参考,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

  

  
一,先来看一下中国人口信息中心发布的历年人口统计数据,见下表:

  

  
1949-2001年全国主要人口数据
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DUS整理

  

  二,数据的分析与调整

  

  为叙述方便,本文把中国人口信息中心的数据简称为数据。

  

  数据中所列“年末总人口数”,理应是下一年年初的总人口数。数据中的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等于当年自然增长率。那么年初总人口数分别乘上出生率和死亡率,就是当年的新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生死差就是当年人口增长数。而年初人口乘以自然增长率,也是当年人口增长数,应与生死差相等。年初人口数加上当年人口增长数,应当等于年末人口数,也就是下一年年初人口数。

  

  那么就对数据验算一下吧。

  

  因为数据中是以49年年末数起始,所以要改成50年年初数进行计算。

  

  表一:(单位;万人,下同)
年份 年初数 出生率% 出生数 死亡率% 死亡数 生死差
1950 3.700 2004 1.800 975 1029
1951 3.780 2086 1.780 982 1104

  

  表二:
年份 年初数 增长率% 增长数
1950 1.900 1029
1951 2.000 1104

  

  表三:

  

  年份 年初数 年末数 当年净增
1950 1029
1951 1104

  

  从以上三个表可以看出,用出生率和死亡率计算出来的生死差,和用增长率计算出来的增长数,以及用年末数与年初数相减的当年净增数,这三者是相等的。

  

  因为我国没有大规模移民进出的现象,所以人口的变化,只与出生和死亡有关。

  

  然而再往下算,问题来了。生死差和增长数是一样的,但是和净增数却不同了。请看下表:

  

  表四:

  

  年份 年初数 年末数 当年净增 出生数 死亡数 生死差 增长差
1950 1029 2004 975 1029 0
1951 1104 2086 982 1104 0
1952 1182 2083 957 1126 56
1953 1287 2127 977 1150 137
1954 1470 2232 775 1457 13
1955 1199 1964 740 1224 -25
1956 1363 1962 702 1259 103
1957 1825 2138 678 1460 365
1958 1341 1889 774 1115 226
1959 1263 1634 962 672 591
1960 -1000 1401 1709 -308 -692
1961 -348 1193 942 251 -599
1962 1436 2437 660 1777 -341
1963 1877 2919 676 2243 -366
1964 1327 2707 795 1912 -585
1965 2039 2671 670 2001 36
1966 2004 2542 641 1901 103
1967 1826 2531 628 1903 -77
1968 2166 2718 627 2091 75
1969 2137 2679 630 2049 88
1970 2321 2697 613 2084 237
1971 2237 2544 608 1936 301
1972 1948 2471 632 1839 109
1973 2034 2435 614 1821 213
1974 1648 2214 655 1559 89
1975 1561 2090 665 1425 136
1976 1297 1840 670 1170 127
1977 1260 1774 643 1131 130
1978 1385 1733 594 1139 245
1979 1183 1717 598 1119 64
1980 1163 1776 618 1158 5
1981 1367 2064 628 1436 -69
1982 1582 2230 660 1570 12
1983 1354 2052 701 1351 3
1984 1349 2050 703 1347 2
1985 1494 2196 708 1488 6
1986 1656 2374 726 1648 -25
1987 1793 2508 722 1786 7
1988 1725 2445 726 1719 6
1989 1678 2396 726 1670 8
1990 1629 2374 752 1622 7
1991 1490 2250 766 1484 6
1992 1348 2113 769 1344 4
1993 1346 2120 778 1342 4
1994 1133 2098 769 1329 -196
1995 1271 2052 787 1265 7
1996 1268 2057 795 1262 6
1997 1237 2028 797 1231 6
1998 1135 1934 804 1130 5
1999 1025 1827 806 1021 4
2000 957 1765 811 954 4
2002 884 1696 815 881 3

  

  
从表四中可以看出,除了头两年之外,数据中给出的年度人口数,与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计算的当年人口数不一致,而且有的年份相差很大,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为了解决数据中的矛盾,只好对数据加以调整。调整的方法,是用起始年份的年初数和历年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为准,计算出历年人口出生数,死亡数,增长数和年末人口数。于是得到表五:

  

  表五:

  

  年份 年初数 出生数 死亡数 增长数 年末数 数据表 差额
1950 2004 975 1029 0
1951 2086 982 1104 0
1952 2083 957 1126 -56
1953 2125 804 1321 -49
1954 2231 775 1456 -63
1955 1963 740 1223 -39
1956 1960 700 1260 -142
1957 2133 677 1456 -511
1958 1874 768 1106 -746
1959 1617 952 665 -1294
1960 1375 1676 -301 -595
1961 1182 934 248 1
1962 2437 660 1778 343
1963 2933 679 2254 718
1964 2735 804 1932 1323
1965 2721 682 2038 1302
1966 2588 652 1936 1234
1967 2573 639 1935 1343
1968 2766 638 2128 1305
1969 2723 641 2082 1250
1970 2739 623 2116 1045
1971 2576 615 1961 719
1972 2559 654 1905 676
1973 2454 618 1835 477
1974 2226 658 1568 397
1975 2100 668 1432 268
1976 1845 672 1173 144
1977 1777 645 1132 19
1978 1734 594 1140 -226
1979 1713 597 1116 -293
1980 1771 617 1154 -302
1981 2058 626 1432 -237
1982 2224 659 1565 -254
1983 2047 700 1348 -260
1984 2045 701 1344 -265
1985 2190 706 1484 -275
1986 2368 724 1644 -287
1987 2501 721 1781 -299
1988 2438 724 1715 -310
1989 2389 724 1665 -323
1990 2367 750 1617 -335
1991 2243 764 1480 -345
1992 2106 767 1340 -353
1993 2113 776 1338 -361
1994 2091 767 1325 -369
1995 2046 785 1261 -379
1996 2050 792 1258 -389
1997 2022 794 1227 -399
1998 1927 801 1126 -408
1999 1821 803 1017 -416
2000 1759 809 950 -423
2002 1690 812 878 -429

  

  由表五可以看出,按出生率和死亡率计算出来的人口数,与数据中的人口数相差很大。当年出生数减死亡数理应是当年人口增长数,与年初人口数相加,理应就是当年年末人口数。年末人口数与数据不一致,多出来的或者少掉人口到哪去了?中国又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入或迁出,这岂不是怪事吗?所以本文只好以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数为准。

  

  
三,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口

  

  先来谈出生率和出生数。请见表六:

  

  年份 年初数 出生率% 出生数
1959 2.478 1617
1960 2.086 1375
1961 1.802 1182
合计 4174

  

  从表六中,是1961年出生率最低,出生的人数最少。但是我们知道,人怀孕要10个月,所以59年出生的人,就应当大部分是在1958年怀孕的,而1961年怀孕,大部分要在1962年出生。所以,我们要把时间放长一点,请看表七:

  

  表七:

  

  年份 年初数 出生率% 出生数
1958 2.922 1874
1959 2.478 1617
1960 2.086 1375
1961 1.802 1182
1962 3.701 2437
1963 4.337 2933

  

  这就奇怪了,1958年是大跃进的一年,但是人口并没有大跃进。59年出生人数反而下降了,说明58年怀孕的人在减少。为什么还没有到困难时期,怀孕的人就大大减少了呢?1960年是困难时期,据说因此有大量的女性停经,怀孕的人自然就减少了,因此1961年出生的人数降到历史最低,只有1182万。但是1961年仍在困难时期呀,那么怀孕的人应当继续减少才对吧?可是1962年出生的人数忽然大增,比1961年翻了一倍还多,1963年更是达到历史最高,当年出生的人数直逼3000万。那么61年62年为什怀孕的人突然特别多呢?这不是怪事吗?

  

  再来看死亡数,见表八:

  

  表八

  

  年份 年初数 死亡率% 死亡数
1959 1.459 952
1960 2.543 1676
1961 1.424 934
合计 3562

  

  三年死亡总人数是3562万,岂不说这三年大起大落的数字奇怪,即使按此数字计算,多死三千万又从何说起?

  

  
如果说因天灾人祸,人口突然大量减少是可能的,但是从人口大量减少,到人口恢复增长,总要有一个过程吧?怀孕也得10月呢。可是三年困难时期的1961年却是怀孕的高峰年,1962年出生率即上升到比原来还高,1963年更是上升到历史最高,而死亡率又降到最低,这是不是奇迹是什么?

  

  
表九:
年份 年初数 出生数 死亡数 增长数
1962 2437 660 1778
1963 2933 679 2254
合计 4032

  

  1962年死亡人数仅660万,比1960年减少一千万有余,那出生人数又比1960年多生近1300万,这一来一去,仅一年时间,人口就涨回去了,也太快了吧?比大跃进还要大跃进吧?有人说,当时农村有不少人外出逃荒,被当成了死亡,后来又回来了,于是只好又补回来,所以造成这两年人口数大增。这只是个猜想,只能姑妄听之。

  

  
四,多生了三个亿吗?

  

  表十:

  

  年份 出生数 死亡数 生死差 年末数
1950 2004 975 1029
1951 2086 982 1104
1952 2083 957 1126
1953 2125 804 1321
1954 2231 775 1456
1955 1963 740 1223
1956 1960 700 1260
1957 2133 677 1456
1958 1874 768 1106
1959 1617 952 665
小计 8330
1960 1375 1676 -301
1961 1182 934 248
1962 2437 660 1777
1963 2933 679 2254
1964 2735 804 1931
1965 2721 682 2039
1966 2588 652 1936
1967 2573 639 1934
1968 2766 638 2128
1969 2723 641 2082
小计 8005
1970 2739 623 2116
1971 2576 615 1961
1972 2559 654 1905
1973 2454 618 1836
1974 2226 658 1568
1975 2100 668 1432
1976 1845 672 1173
1977 1777 645 1132
1978 1734 594 1140
1979 1713 597 1116
小计 6344
1980 1771 617 1154
1981 2058 626 1432
1982 2224 659 1565
1983 2047 700 1347
1984 2045 701 1344
1985 2190 706 1484
1986 2368 724 1644
1987 2501 721 1780
1988 2438 724 1714
1989 2389 724 1665
小计 6902
1990 2367 750 1617
1991 2243 764 1479
1992 2106 767 1339
1993 2113 776 1337
1994 2091 767 1324
1995 2046 785 1261
1996 2050 792 1258
1997 2022 794 1228
1998 1927 801 1126
1999 1821 803 1018
小计 7799
2000 1759 809 950
2002 1690 812 878
小计 3449 1621 1828
总计

  

  
由表十可见:
上世纪50年代,(50-59),出生数为万人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60年代,也就是所谓多死三千万的年代,出生人数却比50年代多了4000万。但是从整体看,从50年代到90代这50年里,每十年出生的人口,基本在2亿多一点,相差并不太大。所谓多生3个亿,又从何说起?

  

  
五,人口结构分析

  

  表十一:

  

  
期末人口数 0-10岁 10岁以上
50年代
比例% 30.46 69.54
20岁以上
60年代
比例% 29.34 24.51 46.16
30岁以上
70年代
比例% 22.34 24.71 20.64 32.31
40岁以上
80年代
比例% 19.60 19.33 21.39 17.86 21.82
50岁以上
90年代
比例% 16.58 17.57 17.33 19.17 16.01 13.34

  

  从1950年到50年代末,10年间出生人数为万人,即2个亿多一点。而1959年全国人口总数为万人,所以0-10人口点总人口数的30.46%。因为没有数据,所以不知道10-20岁人数是多少,但是可以推想,不会比0-10岁的人数少多少。那么可以想见,全国0-20岁的人要占一半以上。60岁以上的人数必然也有一定比例,那么20-60岁之间的人口必然远少于50%。所以50年代劳动力不足,大量妇女走上工作岗位就不奇怪了。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50年代平均每年出生的人口约为2000万,那么就要有2000万对夫妻来生,也就是有4000生育人口。因为人类怀孕要10个月,哺乳期约一年,哺乳期一般不能怀孕,所以当年生孩子后,要隔一年才能能再生。所以第二年必然是另外2000万对夫妻在生孩子。那么就是4000万对夫妻,要在10年内生育2 亿人口,那么每对夫妻平均下来就要生五胎。从常理推断,生育的密度不可能如此之高。因此生育的人口就必然大于4000万对夫妻。这样算来,当时生育人口应当在一亿左右。如果生育年龄段为20-40岁之间,那么当时20 -40岁之间的人口约为一亿。

  

  
再来看60年代,1969年末人口数为万人,0-10岁为万人,占29.34%.此时50年代出生的人口已长到10-20岁,其中当然也会有死亡的,但数量很少,可以不计。这部份人口为万人,占24,51%。二者合计,已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了。而由于人口平均寿命大大延长,死亡率下降,60岁以上的人口必然大大增加。所以当时社会的年龄结构,是未成年的小孩和老人多,因此社会负担非常沉重。

  

  
到70年代,0-20岁人口比例下降到45%,50年代出生的人已经进入20-30岁行列,成为生育的主力。这部分人有2亿之多,可以组成一亿对夫妻,如果每对夫妻生育2个,那么也会增加2个亿。这和计算的数据是相符合的。

  

  
80年代,0-20岁的人口比例已不到40%,20-40岁的人口达4亿4千万,比例已占39%强,与0-20岁人口相当。可以说社会负担已经大大减轻了。

  

  
此阶段虽然生育从口达4亿4千万,但因独生子女政策出台,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30-40岁的人如果生过2胎当然就不能再生,20-30岁的人只有2亿,可组成一亿对夫妻,如果只生一个,10年中只能生一亿,但是实际上这十年仍然生了2亿。不过由于人口基数大了,所以同样的2亿,所占的比例下降了很多。

  

  
到90年代,情况又不同了。这一阶段,0-20岁人口比例大大下降,只有34%,而20-50岁之间的人口达到6亿5千万,而5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只有13%,完全是一个年青化的社会,而不是什么老年化的社会。

  

  
这一阶段,人均寿命已经超过70岁。平均寿命再增加的余地已很小了。所以人口死亡率必然要趋向增加。而由于独生子女政策,虽然生育人口仍然保持4亿,但生育率却在下降,1998年出生数跌破2000万,到2002年,已不到1700万,同时死亡人数也在上升,每年大约增加100万。

  

  
五,对独生子女政策后果的分析

  

  先说几个前提:1,人口总数中男女比例基本上对半开;2,男女结合才能生育下一代;3,不考虑多胞胎,一夫多妻,未婚生育的情况;4,怀孕要10个月时间,哺乳期约一年,哺乳期内不能怀孕。5,平均寿命为70岁。

  

  
如果一对夫妻只生一个,那么设第一代人口为X,所生育的第二代人口为50%X,总人口数增加了50%X,第三代为25%,总人口数又增加了25%X。第四代增加12.5%X。但此时第一代已死亡,(能四代同堂的极少)。总人口则要减少X,那么总人口只剩下87.5%X。到第五代时,只增加6.25%X,第二代人又死亡了,总人口减为33.75%X。也就是说,如果坚持只生一个的政策不变,到五代时,人口就要减少到一多半。

  

  
以我国50-60出生的人口为第一代,则80-90出生的为第二代,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但因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在延长,出生数大于死亡数,所以人口仍然在增长,不过此时人口增长已经趋缓。2000-2010年出生的为第三代,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人口增长更加趋缓。按平均寿命70岁,到2020-2030年时,50-60的第一代和第一代以前人的口将会消失。因为平均寿命不可能无限增长,到第四代后人口数量就会大幅下降。而且人口年龄分呈现出倒金字塔型,就是人口数量分布从老年、壮年、青年、儿童向下递减。爷爷辈的人口远大于孙子辈的人口。

  

  
如果一对夫妻生育2个,那么经历三代的人口成倍增长,到第四代后生死数量就会趋于平衡。

  

  
从表十可以看出,从50年到2002年,出生总人数为11亿多,死亡总数为3.9亿,净增7.27亿.每年平均出生约2100万,平均死亡数约750万;死亡人数从50年约1000万/年下降到1979年的最低点600万/年。以后缓慢上升,到2002年达800万/年。而出生人数从1998年起降到2000万/年以下,2002 年已降到不足1700万/年。

  

  
可以明显看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死亡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解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总和生育率(一生生育次数)在不断下降,人口增长总体趋缓。80年代后独生子女政策,实际上执行得并不彻底,超生现象一直存在,所以直到进入本世纪后人口增长才明显放慢。预计到2020以后,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每年有2000多万,要走向死亡。而2020-2030阶段,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进入生育期,这部分人每年不足2000万,如果仍然只生一个,那么每年只能出生不足1000万。出生数要少于死亡数,人口将大幅度减少。

  

  
到2020-2030年之后,除了人口数量会减少,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就是50年代后出生的,每年要有2000多万在2010年后进入老年期,在2020年后,要超过平均寿命,2030年后,将所剩无几。而0-20岁的人口比例会大大下降。可能降到10%都不到,而60岁以上的老人可能要超过20%,那时才是老年社会真正到来之时。

  

  当然,每年死亡人数中,每个年龄的人都有。50年代出生的人,不可能个个活到70岁以后。每年出生的人,以后每年都在递减。但是考虑到平均寿命,只好把平均寿命以下的人当成没有减少来计算。

  

  
独生子女政策的后果,要60年以后才能显现。现在正是80后一代的生育期,这一代人总数才2.2亿。90后一代总数也只有2个亿。如果都是只生一个,那么今后20年每年出生人数就会下降到1000万,而死亡人数会上升到2000万。所以,现在是中国人口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以后要改也来不及了。因为2000年后的出生的人数更少,要靠2000后来纠正人口的问题,那就更难,历时也更长,后果也更难预料。

  

  
人口问题,国之大事也。本来轮不到在下这样不学无术的穷酸小民多嘴,可是不幸在下有个杞人忧天的毛病,所以把化了长达20多小时的研究成果贡献出来,以供大家参考。如果是在下弄错了,那才谢天谢地呢。

  

  
2008.11.26.

标签:人口   出生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