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卢周来:劣迹斑斑不可救药的华尔街

2025-02-27 观点 评论 阅读
  

  
未来华尔街会走向何方?对此,有些经济学家与政治家又很乐观,认为风暴过后华尔街以及各国政府都会吸取教训,会重新设计出更加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但基于对经济史的了解,我是很悲观的。正如贝伦森所说:“如果历史是面镜子,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们不会那么做!”

  

  纽约万圣节的游行人群中,有人装扮成华尔街高管的样子,身上挂满了美钞,牌子上的英文意思是贪婪。

  

  纽约万圣节的游行人群中,有人装扮成华尔街高管的样子,

  

  身上挂满了美钞,牌子上的英文意思是贪婪。

  

  :卢周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针对正愈演愈烈的金融海啸发生的原因,美国总统候选人奥巴马有一句话非常经典:“我们不是因为历史的意外才走到这一步,是华尔街的贪婪与不负责任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英国著名财经专栏作家约翰·加普(John Gapper)则说,用贪婪与不负责任来批评华尔街,仍然显得太轻佻了:因为那些金融巨头们不仅没有“自食其果”,而且要挟各国政府玩起了“利润归自己,损失归纳税人的”游戏,最后的赢家还是这些家伙。

  

  劣迹斑斑的华尔街

  

  如果熟悉经济史与金融史,华尔街的“贪婪与不负责任”造成美国以至世界性的金融动荡是有传统的。

  

  据《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成长》(美,约翰·S·戈登著)记载,华尔街股市开设之初,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就警告说,华尔街是“人类本性堕落的大阴沟。”果然,随着华尔街金融势力不断做大,美国经济一方面受惠良多,但另一方面也酝酿着越来越大的风险。

  

  1912年金融危机,就是因为控制着美国几家银行的巨头海因兹想对铜矿股票进行操纵,为此,他不惜先做空,使得当时足可以左右整个华尔街股票市值变化的铜矿股票的价格一落千丈。这引发了一家又一家银行的连环挤兑,一场金融恐慌蔓延开来。最后,只是依仗摩根巨大的影晌力,摩根和华尔街的银行家们阻止了这场可以将美国经济拖入深渊的金融恐慌。在危机中依靠摩根个人联合几家银行注入巨大流动性来缓解危机的事实,促成了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在1913年建立。

  

  但即使如此,华尔街金融巨头们并没有吸取任何历史教训。按戈登的说法,进入20世纪20年代的华尔街虽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股票市场,但就其制度和运行方式而言,却和1817年刚刚建立时候没有太大区别。从本质上讲,它仍然是金融投机巨头们的私人俱乐部,其宗旨是使少数金融巨头获得最大暴利,而不是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交易所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其中,金融巨头们为了刺激交易,竟然推出这样的“金融创新”:规定投资者只需支付10%的保证金就可以购买股票,余额由经纪人支付。联储银行从美联储贴现窗口以5%的利率借出资金,然后倒手以12%的利率借给经纪人,而经纪人又转身以20%的利率借给投资者。就在这个不断飙升的股市中,人们已经忘记了什么叫风险。银行、经纪人和投资者对于如此高的利率背后所隐藏的风险置若罔闻。

  

  上世纪20年代轰轰烈烈的牛市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走上一条不归路,最后酿成了1929年的华尔街大崩盘。当时一份娱乐媒体发表了这样一个标题的新闻:“Wall Streel Lays An Egg”——华尔街下了一个大蛋!意思是所有股民辛辛苦苦积累的所有收益都化为乌有,付之东流。当然,这次危机也不是全无收获:证券交易委员会作为监管机构成立了。

  

  也因此,戈登在该书中表现出的态度总体是乐观的:在经历了无数牛市与股灾的洗礼,美国终于探索出一条使资本市场平衡发展的路子,那就是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银行即后来的联邦储备系统,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这样的监管机构,通过对流动性的调节,通过加强监管,来对冲华尔街的贪婪与不负责任,使资本市场不致于出现过度投机与崩盘的情况。

  

  蛊惑人心的华尔街

  

  但这种乐观的结论很快受到另一位财经专栏作家约翰·布鲁克斯的怀疑。在他所著的《沸腾的岁月》一书中,通过对上世纪60年代美国华尔街所经历的历史的描述,再现了金融巨头们的“贪婪与不负责任”如何导致了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金融危机。这本著作英文版书名很有意思:The Go-Go Years。而“Go-Go”连用又令人想起某届世界杯足球赛那首令人血脉贲张的主题歌。

  

  的确,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股市就经历了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而造成股市狂热的,仍然是华尔街巨头们。他们借以刺激交易的工具这次是另外一种“金融创新”:投资组合;而舞台就是共同基金。

  

  他们对股民们反复灌输这样的思想:第一,要相信联邦储备系统的保护作用。“金融界的巨头们反复强调类似1929年那种大崩盘不可能出现,因为联邦储备系统具有保护作用”。第二,要相信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作用。而实际上,“此时的证券交易委员会整体上已经奄奄一息……当美国股票交易所快濒临瓦解时,证券交易委员会只是专门抓捕那些通过电话贩卖一钱不值的产铀公司股票的黑市经纪商”;“而与那些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以及股票交易所的管理层保持着极度友好的关系”。第三,要相信共同基金。金融巨头们说,共同基金是由专家科学决策,且资金量大,加上为数众多的各种基金构成的机构托市者,足以抵抗任何股市的下跌。

  

  在金融大鳄们的蛊惑下,无数居民 “几乎是将所有的积蓄拿出来”前赴后继扑向股市,这种狂热的状态就是“Go-Go”!经过上世纪60年代的大发展,美国拥有了超过3000万开户股民,美国80%以上的家庭都涉足了股市。但1970年4月22日开始的股灾,只用了短短几天就使得过去7年积累的大牛市市值跌去了一半以上!

  

  但这是否足以让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们有所收敛呢?与戈登在著作中表现出的乐观情绪相反,布鲁克斯在其著作中对未来华尔街走向表现出十分的悲观。为此他引用了两句话:一句是普鲁斯特说过的:“人类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不过是假象”,另一句是马克思说过的:“历史第一次重复时是悲剧,第二次则是闹剧”。

  

  不可救药的华尔街

  

  果然,同样的闹剧在上世纪90年代末又在华尔街粉墨登场了!又一位美国优秀财经专栏作家亚历克斯·贝伦森以其著作《数字的谎言——华尔街的会计欺诈》记录了这一闹剧的开幕及收场。

  

  与上两次“金融创新”不同,这次华尔街金融大鳄们用于忽悠大众的所谓“金融创新”是 “纳斯达克指数”。 主角除了金融巨头外,还加上了一些国际知名大公司与会计事务所。一方面,金融大鳄们依靠早已臣服于他们脚下的媒体与经济学家鼓励美国已进入“新经济时代”的神话;另一方面,他们依靠会计事务所作假账虚利润,推高股票市值好趁机套现。

  

  “纳指”历经了短暂的疯狂后于2001年暴跌,不少股民最后发现手中握着的诸如网景公司这样的高科技网络股竟是一张废纸;但事情并没有完,资金链的断裂接着很快酿成了20世纪初“安然事件”、“泰科事件”、“朗讯事件”、“环球电信公司事件”……等诸多大公司丑闻。这些丑闻不仅彻底摧毁了“美国市场是世界上最为公平最具诚信的市场”的神话,而且更再度使人重新审视那个著名的命题“资本家会不会摧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尽管在本世纪初大公司丑闻之后,美国加强了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尤其是建立起会计监管委员会加强对会计事务所的监管,但对未来并不看好,而原因之一正在于华尔街的金融寡头们与这个国家的权力包括总统本人都联系得太密切。所以,悲观地说:“除非出现新一轮丑闻,否则华尔街仍然还是那个样子”。

  

  不过,应来得还真快了点!仅仅是在美国出版此书5年后,由华尔街的“贪婪与不负责任”酿成的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一场金融风暴就来临了!这次,主角仍然没有变,但所谓的金融创新则变成了“投资银行”。

  

  未来华尔街会走向何方?对此,有些经济学家与政治家又很乐观,认为风暴过后华尔街以及各国政府都会吸取教训,会重新设计出更加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但基于对经济史的了解,我是很悲观的。正如贝伦森所说:“如果历史是面镜子,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们不会那么做!”任何所谓的监管,在不惜用蔑视道德与突破法治以满足自己贪婪的华尔街金融资本家面前,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所以,我们要有心理准备:金融危机不是第一次,也更不是最后一次! (本文:中国经营 :卢周来)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标签:华尔街   金融   美国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