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发生机制(四)
通胀发生机制 (四)
经济学理论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使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学问,能准确地运用概念思维是对一个经济学者的最基本要求,否则,特别是在宏观经济学里,就会产生差至毫厘,失之千里的结论。但是,经常可以看到我国的一些经济学者将房产价格说成是资产价格,并且与股票这种资产价格混用在一起。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连概念都拎不清学者。
为何房地产价格不能说成是资产价格?资产是指资本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其带有资本的属性。而房产在企业使用或作投资品时,才是一种资产;对普通居民来说则是居住消费品。这就是说房产具有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决定了房产价格对货币政策的反映,货币政策在其中的传导机制与股市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不能将股票价格与房产价格通通都称之为房产价格。如果在此基础上大谈宏观调控、货币政策,都是几近胡说。
由于房产的这种二重性,房产与股市在对货币政策的反映上有着完全不同的机制。房产只有在作为投机品时,才会象股票一样,资本是以预期的资本利润率作为是否投入的依据。居民居住消费时,资金是否进入则是以可支付的购买力为依据,这其中包括按揭贷款所形成的增量购买力。而银行对居民的居住消费这一块贷款,由于有抵押作坚实的基础,所以常常被银行当作优质贷款项来对待,会优先于有风险的投资贷款而发放。而投机性的房地产购买通常也是伪装为居民消费购买以获得按揭贷款。因此,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其效果不大。因为,不管是货币政策如何的紧缩,银行都是将房产的按揭贷款优先于其他有些风险的资本类贷款而发放,结果,货币政策紧缩的首先是投资风险最高的股市,其次到中小企业投资等,房产是排在最后的。
因此,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在货币政策上不能用总量紧缩的政策,只能用专项的改变按揭贷款比的方法(详见蔡定创《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误区》)。今年四月以来,我国的房地产调控新政也正是循着这一方式进行的。如果意图用总量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房价泡沫进行调控,首先伤及的是股市,其次到中小企业,最后才传递到房地产。如果让紧缩的货币政策作用直到传导到房地产后才收手的话,在“双轮经济”的自激作用下,在传导到房地产之前经济早已崩溃了。
一些大谈“资产价格泡沫”者,将房产与股票混同,将房地产价格涨跌机制与股票涨跌机制混同,大谈资产价格涨跌与货币政策宽松与否。这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西方货币主义的思维方法,即只问货币输入端的松紧与输出端的价格涨跌的结果,不问货币运行的过程与作用机制。从这些事例可以证明,如果我们将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看作是庸俗经济学,是头脑简单人之经济学是一点也不过份的。
我在《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中,通过对货币运行过程的详细考察,已揭示了货币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大经济体不同的作用机制,股市是虚拟经济的主体,而房地产则是实体经济,其运行机制是完全不同的。此也决定了房地产与股市具有完全不同的对货币的需求原理,不同的货币供给机制:股市能创生价值,影响货币的外供给,房地产是实体经济,只会产生货币的内供给机制。这个过程以及作用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完全不是那么简单的增加或减少货币的输入,就输出价格的涨跌,“通胀”或“通缩”的。
特大城市中的房地产,还是一种严重受资源约束的产品,在当代巨大的过剩资本的炒作下,会产生严重的价格泡沫。有关其调控不是本文的话题,这里必须要弄清楚的是,(主要的)不是因为货币政策的宽松与否而产生房产价格的上涨(应该说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形成也不是说一点影响也没有,影响还是有些的,这里主要是说这种影响与其他的各种影响因素比较排行靠后一些)。而是因为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从而产生对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数量论者在此同样将其本末倒置了)。
房价虽然不计入CPI指标,但它所导至的企业生产成本的上涨,劳动力个体的生活成本上涨,最终都会向CPI传递。但这问题就来了,由于房价上涨的价格传递到CPI,有一个比较大的时滞,这个时滞是二年、还是三五年?到目前还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研究。那么当前的CPI指标所反映物价涨幅,就有可能是二或五年前传导而来!实际上,前文所论及到的输入性“通胀”、资源性“通胀”等都有不同的传导时滞。那么,依据现在的CPI指数而出的货币政策,难道还能调控三五年前的房价不成?据此说明,以控“通胀”或说是以CPI指数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依据,有可能是一种很荒谬的事。现实中已经发生以货币政策为控“通胀”的宏观调控,发生“两难”问题增多,货币政策一松就乱,一紧就溃的反复教训,是该明白以控“通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是根本错误的时候了,是该明白以西方货币主义作为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是吃错了药。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