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外资进入我国粮食领域:一个不能漠视的问题

2025-02-26 观点 评论 阅读
  

  外资进入我国粮食领域:一个不能漠视的问题

  

  
红旗文稿 2009年第10期

  

  钟庆君

  

  

  前段时间,有关机构发出预警,对外资企业在我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表示深度忧虑。笔者认为,外资进入我国粮食领域是一个不能漠视的问题。外资企业控制我国粮食领域,重点是流通领域和加工业,通过控制粮食流通领域和粮食加工业,进而控制上游的生产领域和下游的消费领域。外资进军我国粮食领域,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粮食领域有着丰厚的利润回。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事关一个国家的战略安全。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绝不能漠然视之。
  一、外资加紧进军我国粮食领域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口粮消费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物加工制成品占主食的比重越来越高,同时,我国劳动力价格低,粮食生产、加工的成本相对较低,投资我国粮食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和丰厚的利润。我国粮食流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为外资进入创造了条件。例如,我国粮食加工行业大多是私有中小企业,这为强大的外资创造了兼并条件。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不仅对外商的进入没有设定门槛限制,甚至还为外资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所有这些,都为外资进入我国粮食领域创造了条件。根据我国加入WTO时签订的协议,2008年,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结束,也就是说,外资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国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我国政府不能再对粮食流通领域的外资介入问题进行限制。外资大粮商显然是看中了这个机会,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进入一直受到政府控制的粮食购销领域。
  外资企业进军我国粮食领域,重点是流通领域和加工企业。跨国资本最擅长的手段就是利用资金优势,通过资本运作垄断市场,从而实现操控价格,达到牟取巨额利润的目的。从外资企业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并准备建立粮食收储企业的做法看,它们的手法与控制我国大豆领域的手法极其相似。
  1.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控制我国大豆流通领域和加工行业
  1999年,外商投资企业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大豆市场,在沿海布局投资压榨行业。2004年,跨国粮商针对我国榨油企业高度依赖进口大豆的条件,利用期货手段,把国际市场上的大豆价格一路拉到了每吨4300元,在国内榨油企业集中采购了约300万吨的美国大豆后,跨国粮商又一路把价格压到每吨3100元。为此,中国油脂企业半数破产,跨国粮商趁机利用并购等多种形式,控制了近60%的国内油脂企业。到2006年,东北半数以上的油脂企业处于倒闭、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与此同时,跨国资本迅速扩张,占据了中国小包装食用油近85%的市场份额。目前,我国80%大豆压榨能力为跨国粮食企业控制,国内企业完全失去了议价权。
  2.通过垄断生产原料,操控价格谋利
  少数粮油巨头已经掌握了世界70%以上的大豆货源,完全垄断了南美大豆的供应。面对国内企业对进口大豆依存度逐步增加的情况,跨国资本通过控制原料价格来赚取利润,已是一种惯用手法。东北是国产大豆的最后一块堡垒,也是外资进军我国大豆领域的重点攻击目标。2008年,就在东北大豆上市前,市场上传出外国公司斥巨资收购东北大豆的消息,因为国家随后出台了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外资的收购计划才没有实现。
  3.大打价格战,控制销售的终端渠道,从而完全控制市场
  在跨国粮商的操控下,2007年国内食用油价格猛涨,中储粮抛出20万吨食用油平抑油价,市场上却波澜不起,随后的调查显示,70%的食用油都进入了一家跨国粮商的仓库。再如,非转基因大豆油是上等油,外资企业为了开拓市场,却把高价生产的非转基因大豆油,用远低于转基因大豆油的价格推向了市场。有媒体道,在有的超市里,商家故意在转基因大豆油旁边放一瓶非转基因大豆油,转基因大豆油标价是56元,非转基因大豆油标价35元。当消费者问哪种油好时,商家告诉消费者,看标价高低就知道,可消费者真要买这瓶非转基因大豆油时,商家却不卖。在国内企业失去议价权的情况下,长期打这样的价格战,国内企业难以具备这个实力。
  二、外资控制我国粮食领域的危害
  外资进入我国粮食领域,可能救活某个企业,甚至某些企业,可以为一部分人提供就业,但这些好处很可能是以更大的损失为代价的。
  1.我国成为转基因农产品的消费地和试验场
  现在,不仅外国的转基因大豆已经挤占了我国的销售市场,而且转基因大豆油也挤占了我国的消费市场。如果我们不采取对策,外资控制我国粮食领域也是完全可能的。对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具有潜在危害,虽然没有明确定论,但一些生产国自己都不食用或者谨慎地对待。如果粮食领域被外资占领,国内市场也会充斥转基因食品。如果真的出现基因危害,那就悔之晚矣。
  2.控制生产资料,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国际垄断资本已经把触角伸向了化肥的生产和销售行业,它们通过利用国内的一些条件拉高化肥价格,是完全可能的事情。到头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变相降低农民的收入,受害的还是我们。
  3.冲击国内生产,带来的是破产
  我国东北的大豆,一度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但2008年,即使国家实行了保护价收购,受指标限制,很多农民的大豆还是卖不掉。由于市场收购价格太低,农民种大豆连成本都不够。原因在于,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出油率高,在价格相当的情况下,榨油企业使用转基因大豆而不用国产大豆。由于豆油的议价权被外资控制,国产大豆榨出的非转基因豆油,虽然质量好,但卖不上好价,使用国产大豆榨油,企业会亏本。这样,不是大豆种植业破产,小农受害,就是榨油企业破产。如果我国的整个粮食领域被外资控制,造成的危害可能更大。
  4.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加剧我国粮食风险
  外资如果完全控制了我国的粮食领域,那么,国内粮食市场和国际粮食市场将一体化。外资的目的是为了谋求利润,当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时,外资企业会向我国倾销粮食,这会冲击国内的生产,为粮价波动创造了条件;当国际价格高于国内时,外资企业会将国内的粮食销往国际市场。目前我国的粮食,在自给方面还有一定的缺口,每年还要进口总需求量5%的粮食。13亿人口的吃饭是大问题,我国的大国效应是明显的。外资企业如果完全控制了我国的粮食领域,利用国内国际市场差价倒卖粮食,我国的粮食安全将没有保障,粮食安全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三、建议性应对措施
  目前,我们国家还能通过平抑物价的方式控制粮食价格,但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等外资企业完全控制了我国粮食的流通领域和加工业后,我们也会像对大豆那样,失去对粮食的议价权。与其等到那时再采取措施,不如现在积极应对,特别是要抓好流通领域、加工业这些有针对性的环节。
  1.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做好储备工作
  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发生后,我国的粮食市场不仅没有发生危机、产生混乱,反而相当稳定,这关键在于我国政府采取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政策。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我们的粮食问题不能依赖国际市场,国家粮食储备问题不能放松,这是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的基础。抓好粮食生产,做好保护价收购工作,既能充实储备,也有利于农民增收。
  2.严惩粮食系统的腐败
  针对我国近年来国有粮库出现的腐败问题,国家应该清仓查库,摸清家底,确保宏观调控有充足的粮食。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必须坚持顺价销售政策,严查倒卖国库粮的问题。针对粮食系统的问题,要加强建章立制,加大处罚力度,严惩违法违规者。
  3.组建国家控制的粮食加工企业,增强竞争实力
  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根据世贸规则,我们不能禁止外资企业染指我国粮食领域,但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与其竞争。针对中储粮、中粮集团和华粮集团各自的作用和特点,解决好相互之间的一些关系问题,组建国家控制的粮食加工企业,提高竞争力,确保国家在粮食领域的议价权。
  4.严把招商引资关
  招商引资曾一度成为一些地方的政治任务,一些部门、单位为完成任务,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只要能够把资金引来就行,结果引狼入室。目前,在经济形势不景气、大量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更是想方设法招商引资,这更为早已虎视眈眈的外资企业提供了进入我国粮食领域的可乘之机。要应对这种情况,虽然不是中央政府一道命令就能防住那些无孔不入的外资,但是,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高于地方利益和个人利益,如果我们把问题上升到一定高度,用党性、用原则去要求地方领导,只要中央动真格的,问题不难解决。
  5.提高准入门槛,控制外资规模
  对外资进入我国粮食领域的问题,我们不能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关键是弄清楚这些外资企业的行动对我们的粮食安全有多大影响。从媒体的道看,外资企业对我们的情况了如指掌,而我们还不清楚人家的底细,无论是对信息的掌握,还是应对措施,都显得有些被动。提高准入门槛,把外资企业限定在一定的规模和范围之内,确保其行动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这样既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又会增强国有粮食企业的竞争力。
  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族的认识
  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13亿人口生存和发展的最基础问题,相对稳定的粮食价格对于降低我国的经济运行成本,确保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进而保障改革开放顺利有序进行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国家应加大宣传力度,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宣传,提高全民族在粮食问题上的认识。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村发展系)

标签:粮食   我国   大豆   领域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