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汶川之战
防疫:汶川之战
:中国经营 :孙晨
炙热的阳光下,飘来阵阵令人作呕的气味。救援的武警战士说,这就是腐尸的气味。
5·12大地震让距离震中汶川县不足90公里的北川羌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北川)顷刻间沦为死寂的“尸城”——上万名死难者的遗体被埋在层层叠叠的楼板废墟下面。
5月19日,当记者抵达这个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城时,不得不戴上有16层纱的医用口罩,并在武警战士指点下,往口罩外侧涂抹清凉油以抵挡穿透口罩的腐臭气。
目前四川盆地白天气温高达30℃,震后暴雨接连而至。废墟下的尸体迅速发黑、变臭、鼓胀,直至“尸水”横流。
专家告诫,尸体腐败所产生的“尸毒”会污染水源和空气,极容易酿成灾后的大疫,不仅严重威胁当地人们的生命安全,还可能危及到中国的其他省份。疫病这个随意性杀手正盘旋在四川地震灾区上空,伺机而动。
在经过一周的紧张救助生命后,灾后防大疫已经成为现阶段抗震救灾的重中之重。防疫战斗正在各个灾区打响。
北川4万官兵紧急防疫
重点:遗体处理
要义:分片消毒 责任到人
“医生,快!‘尸水’溅到他眼睛里了!”两名救灾武警战士架着一位紧闭双眼的士兵急火火地冲到一辆急救车前,“在扒尸体的时侯,‘尸水’突然溅到他眼睛里。”护送伤员的战士告诉医生。
急救医生迅速跳下急救车,为受伤士兵检查、冲洗眼睛、消毒脸部,上完药后嘱咐先休息,感到不舒服就赶紧来复查。
正在路边做防疫消毒的自贡市富顺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陈禹告诉记者,尸体受到挤压渗出大量组织液和血液,高温天气下,鼓胀起来的腐尸里充满了有毒的“尸水”,这为病菌、病毒和真菌提供了营养。
“我们通常把‘尸水’中的毒物统称尸毒。其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病原微生物,包括各种病菌、病毒或真菌,例如霍乱菌、肝炎病毒等;另一类是尸体腐败分解出的毒性有机物,包括硫化氢、硫胺、尸碱等等。通常说的尸臭就由这些有毒物质散发出来的。” 陈禹说。
最危险的是,如果不及时处理,尸毒可能会污染废墟下面的水系。“北川的地下水系极为发达。病原微生物和有机毒素可以通过水路扩散到更远地方,河水会把污染物传播到流经的村庄、城市。如果污染物浓度大,将会造成大范围的疫病传播和饮用水中毒。” 陈禹说。
而据记者了解,截至5月22日凌晨,在拥有1万多人口的北川县挖掘、发现的遇难者人数已经达到8605人,而被埋在废墟下还没扒挖出来的遗体究竟还有多少具,谁也说不清。
据一位当地人告诉记者,北川县相当于建在“地质空壳”上,地震导致这个县陷落。这里原本是有名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地下交错着结构复杂的溶洞,密布着发达的暗河水系。而穿行于北川县的地上河更为发达,河水流域面积占到全县面积的90%,密布的溪流汇集于湔江河、苏宝河、平通河等顺山势自北川西北向东南方向而下,直奔成都盆地。
“要化解这个危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处理遗体。”一位坐镇北川的防疫专家告诉记者。一旦如此大量的遗体产生的毒物,通过水路传播出去,将不仅仅是四川一个省的危机。
记者看到,大量的重型工程吊车正在北川作业,掀开一块块预制板或一根根梁柱。扒出的遗体被撒上消毒粉,放进绿色或橘黄色的裹尸袋里,由士兵们肩挑着或装到小型运输车上运往特定的处理地点。
“现在有将近4万官兵在北川挖掘和处理遗体,武警、消防、防化、工程、公安干警、检疫检验人员、省内外医院的医护人员、疾病控制中心的专业人员等多家单位、多个‘兵种’组成一支防疫大军,在这里听从救灾总指挥部的统一调遣。”江苏省疾控中心专家谭兆营告诉记者,“现在是挖掘到哪一层,防疫工作就跟着做到哪一层。”
谭兆营说,他和他们40多名同事原本是接到卫生部24小时待命的命令,准备出发去缅甸救灾,谁知汶川突发大震,他们于5月15日就紧急赶到北川,投入紧张的救护和防疫工作。
“快一周了,我们一天三顿饭就是吃饼干和白水,吃饱就行了。”谭说,18日晚上,他们刚刚第一次吃到热情的老百姓送来的一锅粥,让队员们都很感动。
据他介绍,防疫人员按照分工,将整个北川分成若干片区,各单位包干负责不同地段的消毒、灭虫工作。记者沿途可见,身上背着药液桶的防疫人员不停地走来走去,对着垃圾堆或运尸道路喷洒药液。由于长时间接触药水,几乎所有防疫人员的脖子、后背都被腐蚀得红肿刺痛。
但让记者感到振奋的是,在防疫大军的努力下,记者徒步经过的数个灾区内很少见到蚊蝇飞舞。“这些地区原本就是乙脑等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区,蚊虫是传播媒介。” 谭兆营说。
“虽然北川县城已经是空城,但我们还是要保证在这里救险的人们不生传染病,不能因环境卫生问题让部队丧失战斗力。”就在谭兆营说此话时大地突然开始晃动,北川的余震又来了。
绵阳九州体育馆3万受灾群众待分流
难点:卫生防疫与及时救治
要义:防疫分流 同时推进
当记者来到绵阳市九州体育馆时,这个体育馆内外都已经搭满了大大小小的帐篷,地上则是人挨人地挤满了睡地铺的受灾群众。记者见到,大人们或躺或卧地在地铺上休息、聊天,尚不更事的小孩子们在开阔地带追逐玩闹。
这座于2005年9月竣工的体育馆,没想到如今派上这样的用场。毕竟这里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能够让饱受地震摧残的人们获得暂时的安顿。
不过,在体育馆暂时避难的受灾群众并不知道,防疫人员们此时此刻是多么的忧心忡忡。
“现在至少已经有三万受灾群众住进这个占地只有190亩的体育馆。按照中国疾控中心的指南,一个安置点营地的人数不应超过1.2万人。现在人口密度太大,一旦爆发疫情,根本无法控制。”一位绵阳市疾控中心的医生非常担忧。“好在至今,还没有爆发传染病的迹象。”
记者在该体育馆的卫生间看到,不少小便池都已堵塞,脏水外溢,横流地面,但人们只能在这里使用厕所。
“这是一个很大的防疫隐患。”一位医院感染科医生指出,厕所脏水随着人们的鞋子会被带到拥挤的地铺周围,可能会成为传播疾病的途径。
“中世纪时期,欧洲就曾经发生过因为厕所不洁引发的瘟疫大流行,当时死亡人数很多。这样的历史悲剧不能再重演。如今灾区的环卫工人不够,可以在现阶段呼吁懂得卫生知识的志愿者来掏厕所,参与环卫工作。这是比让志愿者分发东西、维持秩序更有意义的事情。” 该感染科医生建议。
记者看到,在椭圆形体育馆的外环,是一个接一个的医疗救治站,来自各医院的医生们正在忙碌着为络绎不绝的就诊者问诊、检查、登记和免费发放药品。不少医科学生作为志愿者不厌其烦地为就诊者讲解卫生常识、发放防疫手册。
“我们已经全天候在这里工作一周了。”绵阳市一家医院的医生一边和记者说话,一边抬起略带浮肿的眼皮看了看阴云密布的天空,她的双眼布满血丝,“从早上8点就开始医疗救助,晚上十点回到医院还要继续值夜班,医院里也满是病人。非常时期,人手不够啊!”在她的身边,十几位老人围坐在椅子上等待诊治。
“人口如此密集的受灾群众安置点要想不出事,就必须提供及时免费的初级医疗服务。一旦发现有人疑似出现传染病症状,就要及时登记,转送到条件更好的大医院隔离观察,同时上上级疾控单位和指挥中心。把传染病遏制在萌芽阶段。”该医生说,“还好,目前还没有出现这样的案例。”
一个令人感到欣喜的现像是,5月19日晚间,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辆辆被紧急调运过来的大公共汽车正陆续驶进体育馆的停车场,绵阳市政府已经开始分流这座体育馆的受灾群众,到附近的郊县暂居。体育馆的防疫压力有望在未来几天内获得缓解。
“除此以外,加强消毒和灭虫措施更是不能少的。”上述防疫医生说。据了解,不仅是在绵阳,绵竹、德阳、都江堰等地受灾群众集中的地方,为了不把灾区的病原微生物带出去,已经设置了数道消毒“关卡”,凡是离开灾区的人都将被全身喷洒消毒药水。
正在灾区参与防疫工作的北京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武迎宏坦言,从学术上说,这样做是否有效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没有足够的科研数据证明,当人们身上带有多少菌时相应的消毒药液该配置多高浓度。但是,在危急时刻,这么做就是最好的、最可操作的措施。”
据记者了解,为了避免受灾群众安置点出现狂犬病的传播,很多灾区还都采取了“灭狗”行动。救灾指挥部都专门组织了人力对野狗、疯狗进行扑杀和消灭,以避免传染病的爆发。
医院层层排查治病防疫
难点:气性坏疽等感染
要义:住院前排查
相比灾区各县乡的受灾群众安置点的防疫工作,成都等大城市的医院防疫就显得顺利多了。
警笛呼啸而过,一连4辆救护车驶进四川省人民医院。又有新的灾区伤员被送到这里。自从汶川大地震以来,四川省人民医院已经接受了超过1800名地震灾区的伤病员,这家医院是成都综合性医院中接受伤病员最多的一家。
“首先遵从‘住院前排查制度’。凡是来自震区的伤病员,我们先要进行大量排查,检查他的伤口是否是开放性的,是否有气性坏疽等其他特殊感染的症状等,一经发现就立刻隔离治疗。并且要按照灾区应急传染病的管理要求逐级上。”正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指导防疫工作的武迎宏主任介绍,对灾区伤病员进行排查,有利于及早发现如菌痢、麻疹等传染病,可以及时采取针对性隔离措施,不至酿成疫病蔓延。
伤病员入院治疗后,还要继续“住院后排查制度”,进一步诊断排查,一旦发现可疑症状,立即隔离治疗。
“只要严格按照科学办事,就会很好遏制疫病发生。”武迎宏说,“四川只有一些零散的传染病例出现,这是每年这个季节常见的现象。到目前为止,四川灾区并未出现疫情。”
“气性坏疽跟SARS不一样。”针对日前传出的四川省一些医院发现受灾伤员气性坏疽病例后,武迎宏表示,公众应该科学对待此病菌,不必要惊慌。
今年52岁的武迎宏主任在非典时期就曾担纲非典防控的专业指导,这次她又主动要求赶赴四川,为震灾后防大疫出谋划策。
“气性坏疽并非是地震后才会发生的病。” 武迎宏介绍,平时土建施工工地的受伤者也常出现此类感染。引起气性坏疽的元凶是细菌,不是病毒。武迎宏介绍,通俗地讲,这些菌暴露在阳光下、空气中很快就休眠,往往在土层半米以下深处长期存在。
地震、土建施工等使得人们有机会接触到土层中的这些细菌,一旦伤口被含有细菌的土壤弄脏,如果处理不及时,这些菌就会在难以接触空气的伤口组织深处繁殖,如果治疗不及时将最终导致死亡。由于细菌的代谢产物有大量气体,故将这个病的特征作为病名——气性坏疽。
“为什么要隔离这类患者?其实,这些细菌对于没有伤口的人来说并不危险。但对于有生命危险的感染者来说,不可以让他们再接触更多病菌了。所以隔离是一种最好的防护手段。同时,隔离也可以尽可能减少这些病菌对其他有皮肤破损者的威胁。”武迎宏解释。
链接 尸毒到底有什么危害?
尸毒包含两类物质:一类是有机化学物质,如硫化氢、硫胺、尸碱等,对于皮肤易于过敏的人,这些物质会成为过敏源,导致皮肤骚痒、红肿、刺痛或起水泡。不过,经过脱敏治疗后可以痊愈。
另一类是微生物,如果死者生前体内含有细菌、病毒,如艾滋病毒、肝炎病毒等,恰好尸水又是接触到人们的皮肤破损处、黏膜处等,就有可能通过这些途径进入人体,传染疾病。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