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邱林:经济过度增长是引发通货膨胀的诱因

2025-02-25 观点 评论 阅读
  

  经济过度增长是引发通货膨胀的诱因

  

  邱林

  

  “2007年中国经济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态势,预计今年全年增长依然保持两位数,可能成为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长速度。”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上周六说。但当前物价上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我国物价上涨属于结构性上涨,总体呈现出“五涨三降”的局面:居住、医疗卫生保健、烟酒等行业处于上涨状态,衣着、交通通讯、科教文卫回落0.5%。(12月4日《上海证券》)

  

  从2003年到现在,我国经济发展都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预计2007年将达到11.5%的增速,可以说,我国经济的增长比世界经济快一倍多。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有不少专家和学者预计我国经济会在2008年上半年内可能温和放缓,但我国仍在以其他任何大国难以媲及的速度增长。按目前的发展趋势,以美元计,我国很快将取代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经济强国。

  

  然而,伴随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却是CPI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加剧。如果我们放眼望去,就会发现,各种生产资料以及能源、楼市、食品等的价格不断攀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9月份CPI同比上涨6.2%,10月同比上涨6.5%。这个指数的持续上升,不但超出预期,且远远高于近几个月来的升幅,而年初政府制定的3%通胀目标无法实现已成定局,与此同时,社会各方面对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通胀预期也居高不下。

  

  分析人士指出,2008年国内成本推动压力将可能进一步加大,多年来积累下的深层次矛盾陆续体现,要注意防止经济增长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学者却在媒体撰文称,通货膨胀的意思是物价全面上涨,而此轮CPI上涨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推动,但手机、交通工具、电子产品等物价都是下降的,其他的比如石油等价格上涨,在居民消费中所占比重很小,因此目前还不能定性为通货膨胀。

  

  其实,这种观点说明当前有一股不断调高通货膨胀率容忍度的舆论在开始蔓延。一些人置1988年和1994年两轮高通胀的前车之鉴于不顾,主张通胀无害论: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应该容忍4%、5%甚至更高的通胀率,通胀水平高一点对经济发展不但无害而且有益。而相关部门的部分言论也时机不当,容易形成误导,加剧了人们的通胀预期。

  

  人们还记得,1988年和1994年我国曾经发生两轮严重通货膨胀,最终均导致国民经济硬着陆。因此,从1995年起,国务院在每年向全国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告中都提出将居民消费物价总水平控制在3%以内的目标。只是到今年3月份通胀才开始突破3%的警戒线,并一直在3%以上运行。而到了10月份CPI已达到6.5%,创下自1997年2月以来的10年来最高点。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忧虑:我们在实现经济发展10%以上的高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CPI的大幅攀升和通货膨胀的加剧。

  

  从这一点分析,国内经济过度增长是引发通货膨胀的诱因。而预期心理会加速通货膨胀走向恶化,导致严重通货膨胀的后果。因为当前在各种生产资料以及能源、楼市、食品等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如果产生物价会进一步上涨的心理预期,生产企业会尝试提高价格以转嫁成本上升的压力,消费者会提前消费甚至过度消费,以防止货币贬值带来的损失,而这种消费行为使生产企业的提价愿望得以实现。这样的话,生产和消费的价格指数将不可避免会持续攀升,甚至恶性循环。

  

  应该看到,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经济主体的竞争和主动选择性增强。从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到一些重要生活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已经说明在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物价上涨的强大动力。这种动力是伴随经济增长而形成的。在货币经济时代,货币信用带动经济运行。由于货币供应与实体经济是不能保证时刻匹配的,那么物价的上涨就可能防止对经济的压抑,并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显而易见,当实际经济增长明显高于潜在增长率水平时,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引起物价走向全面上涨。中国社科院10月10日发布《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7年秋季告》指出,由于通货膨胀压力的存在,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价格上升阶段。这说明,如果各级政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必然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信用和经济秩序受到威胁,经济难以稳定和持续地发展。进一步说,当前,各级政府只有采取措施,防止投资过热,适当减缓经济增速,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通货膨胀恶化的发生。

  

  从“稳健”转为“从紧”能否刹住经济过热快车?

  

  邱林

  

  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4日发布2008年《经济蓝皮书》(《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明显预计全年GDP增速将达11.6%。中国经济的增长正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10轮经济周期,周期波动出现了良性大变形。在同时召开的“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告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表示,中国今年的经济形势趋于过热,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12月6日《每日经济新闻》)

  

  当前,我国的经济过热,增速过快,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从2003年到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均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预计2007年将达到11.6%。其实,我国目前出现的经济过热的态势,在于投资需求热,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热,在于房地产与城市化建设的过热。而做为上游产业,钢铁、电解铝、水泥三大行业在发展中投资增长过快,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预期需求。可以说,我国GDP的增长,已经越来越多地依靠投资来拉动。

  

  从1998年之后,国内GDP的增长基本上是靠投资来拉动的。这是不争的事实。这里虽然有结构上的问题,但主要是总量上过热。即使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的投资也没有低于40%,而现在已达到了43%以上。我们注意到,国内一些地方为了本地区GDP的增长,超越现实条件搞投资、上项目的加速扩张冲动依然难以遏制。今年上半年,中央项目投资只增长12.1%,而地方项目投资增长却高达64.9%,增幅同比提高24.7个百分点。更令人忧虑地是,许多地方政府可以在中央有效落实调控政策之前加快项目的审批和上马,从而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

  

  然而,从投资和消费指数相比,投资的增速远远高于消费的增速。今年上半年国内投资的增长速度高达25.9%,这个速度高于消费增长10.5%。从这一点看,我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增长的依赖仍十分明显。这意味着,我国普通公众并没有通过相应地提高消费来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的福祉,我国的经济仍然在为GDP的增长而增长的怪圈中盘旋。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内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在今年前三季度对经济贡献分别为37%、41.6%和21.4%。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增长中消费的贡献率偏低,投资的贡献率明显偏高。

  

  从11月份有关部门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由偏快趋向过热已经非常明显: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指数达6.5%,创下10年来的新高,固定资产投资也刷新年内新高。在12个主要经济指标中,11个指标均出现了过热的现象。这些都突出表明,如果不加以遏制,我国通货膨胀加剧的局面将难以避免。人们还记得,1988年和1994年我国正是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后,由于相关举措没有及时跟进,最终均导致我国经济硬着陆,所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

  

  其实,从今年开始,我国在努力冷却过热经济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宏观调控力度几乎空前,5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9次调高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出口退税也频频调整,产业政策也大动干戈。但这些政策只是杯水车薪,没有达到预期的较果。当前,由于投资增速继续高位运行、外贸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等问题依然存在,我国经济已处于从偏快转向过热的临界点,相信决策层的紧缩性措施势必陆续有来。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制订了2008年进一步防止经济过热和遏止通货膨胀势头加剧的政策措施。在表述其相关政策的文字中去掉“稳定”一词而增加了“从紧”的字样,强调“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的同时,也把“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逐步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劳动者收入,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正如权威人士所强调的那样,我国的发展目标是该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时候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调控之手行将收紧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其力度应该不会过于猛烈。从“稳健”转为“从紧”的政策能否解决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加剧的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观察。但是,各级政府在行政层面上应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控制,包括信贷、土地以及投资审核过程的收紧。因此,从稳健转为进一步的紧缩越早越主动,这样对经济的影响也就越可调控。

标签:经济   增长   我国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