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孔庆东事件背后媒体的伪善与冷暴力

2025-02-25 观点 评论 阅读
  

  孔庆东在记者节对个别媒体记者曝“粗口事件”,在绝大多数网民的支持下让部分媒体丢尽脸面后,本以为事情就此了结。但似乎个别媒体并不罢休,又持续利用媒体的话语权发动新一轮的攻势,并试图将其演变为一个政治事件,北大部分学生发起辞退孔庆东活动。

  

  凭心而论,我也不认同孔庆东教授直接曝粗口的行为,因为这或许多少有辱斯文。起初我是非常同情这位挨骂的记者的,但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升级,我觉得这个记者背后的南方系借题发挥、不依不饶,尤如一个当街撒泼的泼妇就多少令我觉得十分厌恶。

  

  其实理顺整个事情的经过,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个事件背后活跃着的政治黑恶势力的影子。记者本来是一个受人们敬重的一个行业,记者节这天也让公众了解到这个无冕之王背后的艰辛与苦涩,公众因而也多了对记者的敬重与同情,然而真是在这种公众情绪下,突然曝出孔庆东对记者“三排粗口事件”,当然事情最先发布与炒作出来的是与南方系联系密切的成都晚。我想这个事件在记者节当天被炒作出来,是经过“幕后导演”别有用心的安排,这个记者当天的采访孔庆东本身就是一个陷井,不论孔庆东当天是否接受采访,激怒他恐怕都是必然的,因为孔庆东与南方系的对骂已经是公开的密秘。而我们看到:孔庆东为什么要骂这个记者,当时记者对孔庆东都说了些什么?到现在媒体都没有给我们公众一个答案,不追究骂人背后的原因,只是抓住骂人这个事情进行炒作。我想原因无非有二:一是这些媒体和记者心虚,因为他们本身不是要去采访孔庆东,而就是上门去吵架的。二是最近忙着打压孔庆东,根本就顾不过来还原事件的真实情况。

  

  而孔庆东“三排粗口事件”后,各个媒体纷纷以“北大教授孔庆东用排比粗口骂记者激怒网友为题”进行大肆意炒作,在这则道中,媒体又一次将其恶毒的嘴脸暴露无殆,除了那个被骂的记者和少数媒体人之外,孔庆东教授对南方周末的记者发飙的事情,其它网友根本就毫不知情,谈何对孔庆东的“国骂”激怒?我想激怒的不是网友而是这个别别有用心的人。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凤凰网的一项调查中,有多达60%网友都力挺孔庆东。而新华网一个评论员公开批评孔庆东则点燃了绝大多数网友的怒火,据传当天新华社的值班电话都被支持孔庆东的网友打爆。

  

  本以为这个事件可能会就此落幕,媒体也承认孔庆东教授也对这个记者道了歉。一直张口闭口代表公众利益的南方系却成了人们声讨的对象,尽管一些微弱的挺南方系的声音时隐时现,但恐怕南方系并没有想到事态的发展与当初的设想事与愿违,自然也想极力挽回在公众中树立的“形象”,由一个受害者的形象演变为“流氓无赖”,开始对孔庆东进行人身攻击,并对其冠以“文革余孽”等称号。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一直以启迪公民意识的南方系,一直标榜言论自由的南方系,一直以攻击“文革遗风”的南方系,竟然撕去自己多年标榜的伪装,以一个典型的流氓无赖的嘴脸、以一个不依不饶的撒泼的泼妇的形象,充分运用自己牢牢掌握的媒体话语权,对孔庆东教授施以“文革式的言论迫害”之风,大有将其打烂斗臭的趋势。

  

  而对于在北大中有学生要求因为言论事件解聘孔庆东,媒体大肆炒作,则将其完全演变成一个政治事件,这个背后我不敢妄言有无人为操作的痕迹。但其实掩盖在这次事件背后的分歧,主要还是民粹派与西化派之间固有矛盾的一次爆发。如果这次活动仅仅是发自北大自身,那么我觉得这将是有百年历史的北大的耻辱,是对民主意识的亵渎,是北大百年历史上继文革之后将言论演变上升为政治的又一次恶性事件,这与北大“兼容并包”的精神是严重不符的。

  

  到现在为此,我们的网友被媒体一直牵着走,到现在演变为一个政治事件,但当我们的网友回个头去看看,我们连事件的起因都没有弄清楚,却还在谈论是否应该解聘孔庆东教授这个问题来,难道我们不觉得可笑吗?

  

  一个连原因都没有弄清楚的事件,一个无视网友反映却“代表”网友恶意炒作的事件,一个运用文革遗风整“文革余孽”的事件,其实藏在“粗俗对骂”背后的本质就是一场“西化派”与“民粹派”的内战,是对于未来中国前途与命运的论战,事件背后的政治目的恐怕与2012年党的十八大不无关系。

  

  总结一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标签:事件   记者   一个   媒体

条留言  

给我留言